秦玉玲 楊朝森
近幾年,豐縣蘋果種植產業呈現出全面發展和進步的態勢,但是,依舊存在標準化技術不到位以及質量安全管理水平較低的問題,需要當地種植戶和管理部門整合管理流程的同時,完善管理控制機制。本文簡要分析了蘋果矮化自根砧栽培的優勢和不足,并對高效栽培技術要點和流程展開了討論,僅供參考。
在蘋果種植工作開展進程中,要想合理性提高種植效果,就要積極落實更加系統化的標準化種植技術,有序完善栽培工作流程,其中,蘋果矮化自根砧栽培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若是蘋果樹本身較為矮小,光能利用率較高,相關農戶就會采取密植的方式,矮砧要比喬木體積小約50%到200%左右,整體能提高土地的經濟利用效率,真正實現密植管理的目標。并且,蘋果矮化后結果較早,能實現投產塊且效益高的發展目標,因此,借助矮化砧木能提高果樹營養生長水平,一般能在栽植當年就開花,第二年就能結果,相較于喬木要提前結果三年到四年。
另外,有效完成矮化砧嫁接蘋果樹后,就能保證光照的充足性,且整體光合作用較強,果實的著色也十分鮮艷,整體硬度會高出較多,增加了植物的固形物含量。借助蘋果矮化自根砧優質栽培技術也能有效節省人工,也能一定程度上節省水分和農藥數量,保證合理性提高蘋果產量。正是借助蘋果矮化自根砧的栽培處理機制,能有效對樹木的實際大小尺寸進行控制,完善行間距管理,提高機械化作業的時效性水平,更好地適應市場競爭。
蘋果矮化自根砧栽培過程中需要固定樹體,利用拉鐵絲的方式進行處理,會對樹木表面造成一定的損害,且整體技術的抗旱能力有待提高。并且,需要相關技術部門合理性管控肥水處理價值,確保能落實滴灌設施。
在蘋果矮化自根砧優質高效栽培工作開展進程中,要多技術具體操作流程有明確的認知,約束操作行為和管理路徑,維護關鍵技術的基本框架體系,為蘋果矮化自根砧發揮其實際價值奠定基礎,一定程度上提高蘋果種植的經濟效益,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要想從根本上提高蘋果矮化自根砧栽培管理水平,就要對砧木選擇工作予以重視,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是M9-T337的砧木,其本身屬于無性繁殖,能在保留母體基本優良屬性的基礎上,為后續種植管理提供營養輸送通道。這種砧木的主根并不顯著,而側根數量較多,根系十分發達,整體矮化效果和最終栽培水平都較高,更加適宜進行密植處理。另外,這個砧木類型整體蘋果株間距差異較小,果園的整體結構較為整齊,結果時間較早,投產也很快,具備較好的產業優勢。
在蘋果矮化自根砧栽培工作開展進程中,要保證大苗建園工作的合理性開展,有效落實具體操作和管理機制,完善相應的管控標準,為后續種植監督管控措施的全面落實奠定基礎。
第一,要判定大苗的基礎性參數標準,保證苗齡能在3年左右,苗高要控制在1.5米以上,嫁接口上10厘米的位置要進行合理性處理,并且,保證70厘米到150厘米的大苗要具備6條到9條分枝,有效管控基礎長度。需要注意的是,主根要健壯且側根較多。
第二,要保證砧木露地高度在3厘米到5厘米之間,在水地要適當高點,在旱地則要適當降低。
第三,產量控制,需要在栽培后的第二年實現每公頃產量超600千克的苗木,并且,要求苗木在種植后的第四年就能進入盛果期,且每公頃產量要在4000千克以上。
為了有效提升蘋果矮化自根砧的基本水平,要借助寬行密植的處理工序,合理性整合株行距參數,一般會控制在0.8m×3.5m或則是1.2m×4m的結構,每公頃種植150株到200株左右,行間距最大距離不能超過3.7米,且最大株距要控制在1.2米。需要注意的是,行間距的增大就能進一步助力機械化操作流程的順利開展,株間距較為密集就能從根本上提高產量。
要結合蘋果矮化自根砧技術應用的實際環境,有效落實隔網栽培工序,以保證整體處理效果更佳貼合實際。順行方面每隔十米就要進行水泥柱設置,立柱要安裝相應的鋼絲結構,并且保證每棵樹的旁邊都會插一根細竹竿,有效形成立架結構,從而有效固定整個樹木。目前,豐縣在蘋果矮化自根砧栽培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是立架栽培工序,能避免固地性較差的問題,從根本上提高產量。
要結合蘋果矮化自根砧栽培技術的實際要求對樹木進行屬性結構的管理和培育,避免強壯骨干影響其他枝條的發展。要在中心干上進行控制,一年進行不定干栽植,三年能有效成形,并且在第四年就能進入豐產。一直到樹體生長較為緩和為止,落實標準化管理控制機制和剪枝修枝操作工序,合理性利用疏除和長放兩種基本手段完成剪枝處理。
為了合理性提高蘋果矮化自根砧栽培技術的基本水平,相關技術部門要對肥料予以關注,切實保證灌溉管道能進入到田間,且每一個植株都能獲得充足水分,只有保證根系吸水效果和養分吸收效果符合預期,才能提高產量和果實質量。目前,豐縣主要采取的是滴灌的處理方式,有效避免灌溉過程中出現過于飽和或者是過于缺水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提高產量和整體質量。
總而言之,結合豐縣蘋果種植工作,對蘋果矮化自根砧高效栽培技術進行統籌分析和研究,提出相應的技術運維管理機制,需要種植戶結合實際環境落實更加系統化的栽培工作,提高水分管理、剪枝工作精細化程度、隔網栽培等,從根本上踐行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結構,為后續產量和質量的全面進步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