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燕 王萬清
香菇素來有植物皇后的美譽,種植香菇的方法主要以溫室的袋栽為主,在香菇的生長過程當中會發生菌絲體從白色到棕褐色的轉色過程,稱為香菇轉色。在香菇轉色期間,常因環境條件變化或管理不當從而使香菇不能正常轉色,影響香菇原基發育,降低香菇品質,因此轉色期管理是香菇生產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
香菇菌絲生長發育進入生理成熟期,表面白色的菌絲在一定條件下逐漸變成一層褐色的菌膜,叫做香菇轉色。轉色后菌絲體會相互交織扭結,形成堅固的菌絲團,稱為原基,原基再逐漸分化、膨大形成子實體,子實體也就是我們平時食用的部分。溫室袋裝香菇從接種開始,菌絲體經過一個月左右的生長,就進入到了香菇的轉色期。
菌絲體轉色以后會在菌棒表面形成一層棕褐色的菌膜,它對以后子實體的生長發育有多方面作用。
①保護作用,菌膜可減少病蟲害直接侵入,防止紫外線殺傷菌絲,減少水分蒸發。
②提高菌棒機械強度,提高支撐力,防止菌棒斷裂,起到支撐作用。
③最大的好處是便于出菇,在菌皮內側菌絲相對成熟是菌絲扭結形成原基的理想場所,原基形成后,菌皮對幼蕾有良好的保護作用。
香菇轉色是正常出菇的前題,只有菌棒完全轉色才能保證菌棒正常出菇,達到預期的產量。
溫室袋裝香菇在轉色期前,為了菌絲體更好的生長,菌棒上都會套上一層塑料袋,轉色期管理中應脫去塑料袋一段叫脫袋管理。在香菇轉色期管理中脫袋是重要的技術措施,在生產中一般采用脫袋轉色法,也就是將菌棒外層的塑料代適時撕去后再進行轉色。
達到以下四個標準就可以脫袋進行轉色管理:
①菌齡得夠30天以上,菌絲長滿菌袋;
②菌棒疙疙瘩瘩的瘤狀物要比較多,占到表面積的2/3以上;
③菌棒表面手摸著有柔軟的感覺;
④接種孔附近有的地方開始轉色。
選擇晴天或陰天的上行進行,秋冬季節有風天氣菌棒易被風吹干,要避免在有風天氣脫袋。溫室內最適宜的溫度為18~22℃,高于25℃或低于12℃時不應脫袋,高于25℃菌絲容易受到損傷,低于12℃脫袋后轉色比較困難。
脫袋時用刀子沿著塑料袋豎向割破,除去塑料袋取出菌棒,為了防止菌棒間霉菌的交叉感染,要一邊剝離塑料袋一邊將菌棒擺放到菇床上,如果有局部被感染的菌棒,應在脫袋后及時去除。防止雜菌孢子繼續污染菌棒。
栽培香菇一般采用立袋式,菌棒擺放的傾斜度與地面一般成70~80℃傾角,形成魚鱗狀,菌棒與菌棒的間距為5cm左右,行距為25~30cm左右。脫袋以后為了防止菌棒水分損失過快應該及時澆水,澆水量大一點比較好,擺完菌棒后要及時的把薄膜蓋到菌棒上面。
脫袋后要加強管理,管理上要重點抓好控溫、控濕、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環節。
①溫度管理:香菇在轉色期對溫度要求較高,前3~5天抵抗不良環境能力差,脫袋3~5天要罩緊菇床上的薄膜,溫度以20℃左右為好,3~5天后可去除菇床上的薄膜,此后最佳棚內溫度控制在18~22℃。
②光照管理:溫度過高時要放下卷簾,不用全放,放1/3~1/2就可以了。如果溫度低于12℃時,就會出現轉色太淺或者不轉色的情況,檢查溫室薄膜,罩緊薄膜,增強菇床的保溫性能,揭開卷簾,引光增溫。溫室內要加蓋遮陽網,嚴禁陽光直接照射到菌棒上,光線明暗交叉的刺激有利于香菇轉色,同時要增加散射光照射。
③濕度和水分管理:溫室內空氣相對濕度70%~80%為好,可在早晚進行灑水,增加棚內濕度,不要在中午灑水,棚內濕度較大時要停止噴水,濕度78%時,可以打開溫室薄膜來降低棚內濕度。
①病害
生長在香菇上的雜菌很多,主要有木霉、青霉、毛霉等,防治最根本手段是在制作培養料時高溫消毒消滅雜菌,轉色期發現雜菌存在,首先要把雜菌部分進行切除然后噴施藥劑防治,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噴施防治。
②蟲害
主要蟲害是菇蠅等,可以懸掛黃板進行防治。
正常條件下一般經15天左右菌棒即可完成轉色,感觀標準:料表呈棕色到棕褐色,形成一層似樹皮狀的褐色菌膜,白色菌斑約占菌棒總面積的10%以下,最好是全身通體呈棕色到棕褐色,菌膜厚度適中,菌棒富有彈性,重量較轉色前減輕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