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學智
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為了可以提升產量與經濟效益,應合理使用高產高效種植新技術,科學的選擇土壤與種苗,做好播種與田間管理工作,加大病蟲害的防控力度,因地制宜的種植馬鈴薯,提升新技術的應用效果。基于此,甘肅省臨夏縣民主鄉農業技術推廣站在下文針對馬鈴薯高產高效種植新技術進行分析,提出幾點應用建議。
馬鈴薯屬于甘肅省臨夏縣民主鄉主要的糧食作物,適應性很強,耐寒耐貧瘠,具有較高的種植優勢。為了可以提升當地馬鈴薯種植效益與品質,應使用高產高效種植新技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在詳細分析探索的背景下提升馬鈴薯產業的經濟效益。
馬鈴薯具有適應性強的優勢,但是,對土壤的要求也很高。在種植之前,需選擇地勢較高,容易排水與灌溉的區域,并且通風性符合要求。區域之內三年之內不沒有種植茄科的農作物,以免影響馬鈴薯的正常生長。對于土質而言,需保證松軟性,且顆粒粗度較高,適合馬鈴薯的生長。在種植之前,需做好深耕整平工作,深翻的深度控制在35cm左右,不可以出現土塊過大的問題。然后挖掘排水溝,深度在21cm左右,每隔2m的位置就要挖掘一個排水溝。另外,在作畦方面,應結合馬鈴薯根莖生長特點進行處理。
在選擇種苗環節,應保證種苗具有高產性能,抗病蟲害能力較高,適合當地土壤環境與氣候環境。在種子處理的時候,保證規則的形狀,表皮較為光滑,色澤處于鮮艷的狀態,體積適中。通常情況下,種塊的存儲溫度需控制在10攝氏度左右,在播種之前的半個月要進行晾曬催芽,確保符合要求。且在播種之前三天左右,將種子切割成為規則的塊狀,重量在26g左右,去除其中帶有病變的部分。在切割之前使用酒精進行切刀的消毒,以免發生病菌傳播問題。
馬鈴薯播種工作中,需針對時間與溫度進行控制,提升馬鈴薯的發芽率與出苗率。通常情況下,需將播種溫度控制在15攝氏度左右,土壤深度100cm的溫度控制在10攝氏度左右。在播種之前兩周的時候應施加底肥,將農家肥與復合肥等混合在一起,保證為馬鈴薯高產提供充足養分,保證微量元素符合要求,確保提高馬鈴薯的生產產量與質量。為了可以更好的提升馬鈴薯單產量,應因地制宜的控制播種密度,結合馬鈴薯的種塊根系生長特點,將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通常情況下,為了保證馬鈴薯獲得充足的光照,需將株距控制在21cm左右,那么每公頃的密度就是4810株左右。
在馬鈴薯植株生長的過程中,由于生長軸很短,因此,可以使用精細化的田間管理方式,促進產量的提升。在馬鈴薯種植之后,應做好追肥工作,確保營養的充足性,促進塊莖良好發育,以免發生只生長根莖不生長塊莖的現象。同時需及時發現發病或是腐爛的植株,在去除之后補充新的苗株,預防減產問題。且在日常管理期間還需定期開展土壤的翻松工作,提升根部土壤疏松度,促進根系更好的吸收空氣,加快生長速度。在中耕環節中,還需做好追肥工作,將農家肥的劑量控制在400kg/公頃左右,或是施加6kg的氮肥,保證滿足馬鈴薯的營養需求。
馬鈴薯生長期間最為常見的就是晚疫病與青枯病,前者對馬鈴薯植株的生長危害性較高,多發生在雨季,很容易出現塊莖腐爛問題。為了更好的進行防控,可以使用24%的多菌靈藥物,劑量控制在260g/公頃左右,然后噴灑加水稀釋之后的71%甲基托布津藥物,劑量為600g/公頃。同時,在青枯病防治過程中,需使用70%的杜邦克露藥物,劑量為1400g/公頃,在加水稀釋之后對其進行噴灑。另外,在馬鈴薯揚花期,如果發現中心病株的問題,就要對其進行清除與燒毀,以免出現蔓延問題。
馬鈴薯生長期間對水分的要求很高,尤其在現蕾之后,地下的塊莖開始成果,只有保證水分充足性才能促進產量的提升。因此,馬鈴薯種植期間應做好灌溉管理工作,通過科學化與合理化的灌溉方式完成當前任務,確保符合規范要求。如果馬鈴薯種植期間自然降雨量較少,就要進行人工灌溉處理,使用滴灌技術開展工作,節約水分并促進馬鈴薯種植工作的合理實施。同時,為了保證灌溉效果符合要求,需結合馬鈴薯的生長特點,在不同時期進行不同的灌溉處理,遵循節約用水的原則。
馬鈴薯種植工作中需結合以往的經驗,創建高產高效種植模式,例如:使用輪種套種的方式開展工作,也就是每隔兩年更換種植其他農作物,改善土壤成分提升肥力。再如:可以每隔兩壟種植高桿類型農作物,適當的遮擋陽光,以免在暴曬之下出現植株的生長問題。同時在使用殺蟲劑的過程中,應遵循高效性的工作原則,促進馬鈴薯農作物產量與質量的全面提升,遵循標準化的原則。
在馬鈴薯高產高效種植過程中,應科學使用新技術方式開展工作,合理選擇土壤與品種,做好種苗的處理工作,加大病蟲害防治力度,結合馬鈴薯的需求開展施肥與灌溉工作,提升馬鈴薯的產量與質量,保證達到預期的工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