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洋
小麥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主要農作物之一,其產量和品質對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如何在單位面積內生產出更高產量的小麥,就成為現階段我們需要重點研究的內容。傳統小麥種植技術,不利于小麥產量和品質提升,因此,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優化小麥種植技術,不僅要保證小麥能夠生產,還需要妥善應用相應技術,促進小麥產量和品質提升,從而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首先分析了小麥種植技術優化措施,然后論述了小麥病蟲害防治對策,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加速小麥種植技術調整有一定幫助。
小麥生產過程中,要想進一步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首先就需要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通過制定合理的輪作制度,改善小麥田間生態環境,降低土壤有害微生物和蟲害的積累。如果連續在同一個種植地種植多次小麥,會使得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嚴重流失。土壤生產能力下降,營養物質流失,勢必會對小麥產量和品質造成影響,加重小麥病蟲害發生,降低農民群眾經濟效益。因此,小麥生產過程中應該掌握合理的種植次數,一般情況下,同一塊小麥連續工作次數不得超過三年,第四年應該和其他非禾本科類作物進行輪作,如馬鈴薯、大豆、蔬菜、花生等,通過和其他作物進行科學輪作,逐漸修復損害的土壤,恢復原有生產能力,以保證小麥產量和質量。
當前在小麥市場中小麥品種多樣,種子質量參差不齊,因此,只有科學選擇優質小麥品種,才能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在生產過程中,不同的氣候條件,需要不同生育周期的小麥品種。在選擇小麥品種時,需要根據小麥種植地的環境種植氣候、土壤條件、種植制度,科學合理地選擇優質小麥品種。同時,在選擇小麥品種時,還要確保小麥種子經過國家和省級種子單位審定,確保種子純度高,顆粒飽滿。小麥品種選擇完畢后,需要對種子進行科學處理,選擇晴朗天氣,將種子暴曬2~3天,提高種子吸水能力,加速種子萌發。同時還可以采用飽和食鹽水,對種子進行選種,去除不正常的小麥品種,選種結束后,做好藥劑拌種工作,預防地下病害和地下害蟲危害,提高小麥產量。
要想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除了科學選擇小麥品種、優化工作制度之外,還需要做好科學施肥工作。合理的施肥制度,對促進小麥生長,保證小麥產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小麥施肥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科學施入底肥。底肥一般在小麥播種之前施入,結合小麥整地將有機肥和化肥混合均勻后,一起施入田間,隨整地翻入土壤層下。小麥底肥應該堅持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施肥原則,控制好氮肥數量,增施磷肥、鉀肥。合理施肥,對加速小麥苗期生長,保證出全苗有著很大幫助。其次,科學施入種肥。小麥播種過程中,通過施入種肥,能夠加速小麥生長發育,提高小麥根系生長能力,保障培育壯苗;最后,合理追肥。小麥不同生育周期對養分的需求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要結合小麥不同生長周期,科學施肥。一般情況下,小麥拔節期,、孕穗期、灌漿期是需肥的三個關鍵時期,此時要結合小麥田間生長情況,發現田間肥料供給不足,要及時施肥。田間追肥,主要以化肥為主。追肥要控制好氮肥數量,避免氮肥施入量過多,導致小麥徒長,后期出現倒伏,影響小麥產量。
灌溉與小麥健康生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灌溉不合理將會影響到小麥機體蛋白質的合成。因此,在小麥整個生育周期,要結合田間水分含量,科學灌溉。一般情況下,每一次施肥要和灌溉相結合。在小麥拔節、孕穗期、灌漿期,要結合田間土壤墑情,及時灌溉。灌溉時,一定要控制好灌溉量,避免大水漫灌,可以采用噴灌、微灌、滴灌等方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小麥生長到中后期,降雨量增多。遇到連續降雨,田間土壤水分飽和,容易積水,如果不能及時將田間積水排出體外,很容易導致多種病害發生。因此在小麥中后期要注意做好田間排水工作。
小麥病蟲害防治要始終堅持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將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有效結合。當田間發病率達到防治標準之后,才能選擇化學藥物進行針對性防控。在小麥病蟲害防控過程中,為了有效減少農藥殘留量,盡量減少農藥使用次數、使用量,確保小麥生產的無公害。
小麥播種之前,通過選擇藥劑對小麥進行拌種,是預防各種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的一種有效措施,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小麥苗期病害發生,特別是在小麥病蟲害重災區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麥藥劑拌種劑選擇過程中,一定要結合種植地病蟲害流行特點、土壤病害積累程度。對于土傳病害較為嚴重的,主要選擇粉銹寧殺菌劑進行藥劑拌種,對于地下害蟲較為嚴重的,一般選擇辛硫磷乳油進行藥劑拌種。合理的藥劑拌種技術,可以顯著提高小麥種子和苗期抵御病蟲害的能力。
小麥病蟲害防治要把握合理的用藥時機,在病蟲害發病高峰期達到防治標準后,選擇合理的殺蟲劑、殺菌劑,進行針對性防控。小麥返青期到拔節期,是小麥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病蟲害防治效果直接影響到小麥成穗率和產量。因此,在做好小麥田間肥水管理和除草工作的同時,還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確保小麥健康生長。例如可以選擇1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防治白粉病,使用50%的辛硫磷乳液防控地下害蟲,使用50%的抗蚜威可濕性粉劑防治小麥蚜蟲,使用50%的農用鏈霉素防治赤霉病,使用菊酯類農藥防治紅蜘蛛。小麥進入灌漿期后,是小麥病蟲害發病的另外一個高峰期,此時應該結合小麥病蟲害發生特點,科學選擇藥物進行防治。但要注意禁止選擇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殘留農藥,盡量選擇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推廣使用生物農藥和生物防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