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影
水稻屬于我國主要糧食作物,關乎著國民經濟與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更好的進行水稻栽培,提升產量與質量,沈陽市法庫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氣候特點、降雨量等進行分析,提出幾點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創新與實踐操作建議,以供參考。
對于水稻農作物而言,每公頃有效穗數、結實率與千粒重等對產量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在水稻高產栽培過程中,應結合產量影響因素開展創新工作,將提升水稻種植產量作為主要發展目標,創建科學化與現代化的工作模式,為其后續發展夯實基礎。
第一,提升每公頃的有效穗數。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為了可以增加有效穗數,提升水稻的產量,應在早期栽培期間為植株提供充足的營養,在分蘗時期科學施加肥料,在提升產量與穗數的情況下,增強工作效果。可施加充足的基肥,將劑量控制在20kg/公頃左右。且在分蘗時期應遵循淺插原則,開展溫度的協調工作,以此提升分蘗時期管理效果,促進產量的全面提高。
第二,增加穎花數。為了更好的提升水稻產量與質量,需重點關注穎花數量,在增加穎花數量的情況下,有利于提升顆粒生長率,保證產量。通常情況下,在穗頸分化時期,也就是抽穗之前的一個月左右,應結合花粉產精細胞條件與胚珠產卵細胞因素等,進行合理的處理。在第二枝梗分化時期,應結合穎花的分化特點,開展管理工作,以免影響產量。為了可以增加水稻穗粒重,在實際工作中還需預防弱小穗的產生,開展施肥與田間管理工作,注重氮肥施加數量的控制,保證更好的進行處理。
第三,提升結實率。水稻種植中會受到各類因素的影響出現結實率的問題,不能保證數量與重量符合要求。為了解決此類問題,在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創新工作中,應創建科學化的工作機制與模式,在提升結實率的情況下,優化工作效果。例如:開展起栽培工作,創建良好的幼穗成熟條件,并預防穎花過多問題。在抽穗之前,應開展植株的健壯處理,齊穗的時候需要追加適量的氮肥,抽穗之后預防病蟲害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結實率與產量的全面提升。
第四,提高千粒重的方式。通常情況下,在第二枝梗分化時期到黃熟時期,屬于千粒重最為重要的提升階段,受抽穗穎殼大小因素與穎果發育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實際處理的過程中,需增加穎殼的重量,保證穎果的合理發育,適當的時候還需追加充足氮肥,確保提升千粒重,滿足當前時代發展需求。
在我縣水稻生產過程中,為了更好的提升水稻產量,應充分落實高產栽培技術,編制完善的計劃方案,充分發揮高產栽培技術積極作用。
在種植期間,需保證苗株數量符合要求,促進分蘗時期水稻苗株的合理發育,提升健壯程度,爭取可以增加顆粒數量。在施肥方面,應協調基肥與分蘗肥之間的關系,在增加肥料使用量的情況下,確保保花方面肥料的科學使用,以免出現穎花退化的問題,增大水稻穗型,促進產量的全面提高。
在栽培工作中,應保證基本苗的充足性,以此提高有效穗數。對于肥料而言,在施加工作中應重視分蘗期間肥料施加科學性,掌控水稻個體的生長情況。在前期干物質積累與后期郁閉階段,創建合理的栽培管理機制。同時還需預防病蟲害問題,結合水稻品種使用多穗型的種植模式。
通常情況下,在水稻高產栽培實踐操作期間,穗粒兼顧類型品種的栽培受到廣泛重視,可以提升有效穗數,并形成大穗類型的生產模式,在增加穗粒的情況下提升產量質量,保證符合當前的經濟發展需求。一方面,在施肥方面需保證底肥的充足性,并盡早施加分蘗肥料,增大穗型。另一方面,應促進水稻苗株的健壯發育,在提升結實率與成穗率的情況下,充分發揮高產栽培技術的積極作用。
我縣在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實際應用過程中,需注意其中各類事項,編制完善的計劃方案,全面提升整體工作效果。
第一,應科學選擇水稻品種。在選擇品種過程中,應遵循優質、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當地氣候條件與土壤特性選擇適應性較強且具有抗病蟲害能力的品種,保證具有豐產性能,并形成科學化與合理化的栽培模式,促進水稻產量的提升。
第二,應合理選擇插秧時間。在水稻栽培過程中,插秧時間直接決定植株的生長情況,因此,需結合當地氣候條件適當的選擇插秧時間。通常情況下,可以在4月份下旬進行插秧,有利于促進水稻的良好生長。
第三,田間管理措施。在田間管理期間需針對苗株的生長情況進行分析,及時發現缺苗問題,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補苗,保證整齊性,促進產量的平衡,提升植株分布的均勻性。在此期間需及時開展除草工作,清除水稻田地中的雜草,適當使用馬歇特藥物開展除草工作,保證更好的進行處理。另外,應科學開展水稻灌溉管理工作,結合雨水特點進行灌溉或是排水處理,適當的時候可以使用滴灌技術開展工作,預防水資源浪費問題。
第四,開展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遵循生物與物理防治原則,促進水稻的合理生長。例如:在出現螟蟲的時候,可以使用生物防治方式對其進行處理。
第五,適當使用機械化技術開展工作,在全過程機械化處理的情況下,轉變人工操作方式,打破以往工作的局限性,并預防人工操作對水稻穗粒造成的損失性影響,保證產量與生產質量。
在水稻栽培過程中,需針對高產栽培技術進行全面創新改革,制定完善的技術創新方案,加大整體管理工作力度,系統化完成技術研發與創新任務,在提高整體工作水平的基礎上,進行相互之間的協調與創新,全面提升水稻種植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