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近年來,機采棉已經成為我國棉花產業發展的重要技術方向。本文以新疆博州精河縣為背景,研究論述了該地區的機采棉技術發展現狀與技術措施,并對其技術推廣及效益成果進行論證,指出當地機采棉工作中已存在的問題并予以解決。精河縣為了解決自身棉花收獲勞動力緊缺、棉農勞動強度普遍的現實問題,同時為了擴大自身棉花生產經營規模、提高勞動生產效率,自2011年開始實施技術轉型,引入機采棉技術作為棉花種植加工的主導技術。技術引進當年就立竿見影,棉花種植面積達到55萬畝,平均單產籽棉達到360kg/畝,技術推廣初見成效。
2011年,精河縣在引入機采棉技術以后開始大面積(3萬畝以上)推廣新技術,機收達到1萬畝以上??h內大刀闊斧改造擴建3條機采棉加工生產線,截止到2017年已經擁有采棉機20余臺,擁有大中型拖拉機400臺,同時還大量引入了精播機、拔桿機、打藥機等等先進設備,在縣內大力推廣機采棉技術。就目前縣內棉花生產狀況與經濟效益來看,當地利用人工手采棉的人工采摘費用為2.2元/公斤,機采綜合費用為1.5元/公斤。其中機采綜合費用中就包括了0.4元/公斤的機采費用,其中折算10%左右的浪費,機采棉相比人工手采棉每公斤價格低0.5~0.6元左右。
精河縣在2012年成立了棉花全程生產機械化工作領導小組,并在同年制定和實施了《精河縣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技術規程》,希望通過規程技術要求結合試驗精良篩選適合于縣內機采棉技術發揮的優良棉花品種,在早期就總結分析機采棉棉花種植的相關經驗,實現機采棉栽培技術優化。在一年多的技術研發與實踐努力下,縣內已經簽訂了超過200份的機采棉模式協議書,并且完成了超過10萬畝的機采棉播種面積規模擴大。
在棉花品種選擇方面主要以優質早熟、吐絮集中且株型緊湊的棉花為首選。同時也要注重棉花的含絮、抗倒伏、纖維強度等方面能力。盡量選擇生育期在130天上下的中早熟棉花品種,結合棉田試驗示范篩選良種作為當地棉花種植的主力栽培品種。
為了實現更好技術推廣,精河縣當地也對棉農進行了全面的全稱機械化技術生產培訓工作,希望棉農能夠在掌握技術的同時也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基于“早播種、早管促早發”的基本原則提高棉花種子純度(>95%)、發芽率(>85%)以及控制破碎率(<3%),保證當地棉花種植實現科學化調配,最終塑造理想的株型結構。
精河縣在實施棉花機采棉技術5年來,已經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成果。目前縣內的機采棉種植規模已經擴大到16萬畝,機收面積也已經超過8萬畝。
首先,縣內采用機采棉技術經濟效益顯著,當前棉花定額平均3.5hm2,單產量達到400kg/667m2,在實施機采棉技術以后每公斤籽棉可節約0.25元左右。精河縣為提升這一成本節約水平也大量購置采棉機,也希望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機采棉技術的實施大幅度降低了職工勞動強度,輔助地方提高了職工管理定額水平。例如,每一臺采棉機的每日工作效率在10hm2左右,這一工作量相當于傳統人工500人的工作量,所以它不但降低了人力勞動成本,也省去了大量繁瑣運輸環節,對當地棉花種植生產的勞動環境改善明顯,使得縣內管理定額的進一步擴大成為可能。再一點就是對社會負擔的有效減輕,采用傳統人工采摘效率低、勞動成本高,機采棉則解決了這一問題,實現了對地方棉農勞動力的重新組織與規劃。最后,按照精河縣的《機采細絨棉收購與存儲技術規范》相關規定,還對當地棉花生產進行了含雜率優化,通過機采棉技術精控棉花含雜率(控制在4%~12%),如果超過12%的棉花將不予收購。這也間接提升了當地棉花生產經營的經濟效益。
雖然精河縣機采棉技術應用已初見成效,但實際上其技術應用過程中依然還存在一些現實問題。例如當前棉農對于機采棉的基本模式與收購環節還沒有明顯的認知意識;第二在土地流轉與整合力度方面也無法跟上機采棉發展的迫切需求;第三就是當前縣內的機采棉種植規模還有待進一步擴大,希望以此來實現對棉花軋花廠技改進度的有效推進。
精河縣在未來應該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機采棉技術推廣體系,進一步加大對機采棉技術應用的宣傳力度,保證每一位棉農都能擁有對機采棉技術實施應用的深刻意識,轉變棉花生產加工方式。為此,縣內還要進一步做好針對機采棉職工人員的技術培訓,通過對他們的生產加工技術能力優化來推動全縣機采棉技術生產過程。
再一點就是要增加棉花軋花廠的整體技改數量,實現對棉花收購標準的合理規范,嚴格遵循“公平競爭、優質優價”的棉花經營基本原則。
最后就是要結合縣內實際狀況,全面推廣適用于縣內狀況的新型機具補貼制度,保證國家補貼的同時也要跟進地方財政累加補貼,例如對棉花的基本生產加工費用與產量完全按照籽棉公斤標準進行計算。再例如提高機采棉的采凈率(提高到98%),包括統一機采棉和手采棉的采凈率標準。
本文結合新疆博州精河縣的機采棉技術推廣應用與相關效益問題展開一系列分析,希望以此來大力推廣機采棉新技術為更多棉花產區應用,和精河縣一樣取得理想的棉花生產加工收益,推動我國棉花綜合產業的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