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劍
茶文化作為我國的傳統飲食文化傳承至今,受到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追捧與喜愛。隨著社會和技術的發展,有機茶在眾多的茶葉中受到了人們更多的關注。有機茶在栽培和生產中,主要使用的是有機肥進行茶樹的培育,除了能為人們提供更加可口的茶葉之外,還降低了對于環境的污染。筆者所在的四川省巴中使就是一個有機茶的栽培地,主要出產的有機茶種類有富硒綠茶、羅村茶、紅茶等等。本文對有機茶葉標準化栽培的土壤管理和施肥技術進行探究,為其他有機茶標準化栽培的工作人員提供參考。
在有機茶的茶園建設中,一般會選擇山區或是半山區的坡地為有機茶園的園址。這樣特殊的栽培地理條件就使得防止水土的流失工作成為了重點的土壤管理內容。一般來說,防止有機茶園的水土流失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水平梯田的修筑、防水隔離溝的挖掘、等高種植、截水溝的開設、茶園行間鋪草等等。四川省巴中市的有機茶園在進行土壤管理工作中主要使用茶園行間鋪草的方式進行水土流失的預防工作。經過實踐,筆者發現茶園行間鋪草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最為有效的一種土壤管理方式。
有機茶園的土壤環境中,大多存在著其他的植物,這些植物的種類多樣,包括稻草、綠肥、麥稈、山草、豆秸等等,這些植物都更夠作為有機物進行茶園行間鋪草工作中的土地覆蓋。這其中,山草是最優的選擇,由于它并沒有受到農藥和化肥的污染,所以能夠保護覆蓋的有機茶園土壤的天然性。
雜草會阻礙所有農作物的生長,對于有機茶樹的生長也有著阻礙作用。雜草的生長會減少有機茶樹對陽關、養分、水的吸收,同時,雜草還是病蟲棲息的最佳場所。可以說,雜草不僅會使有機茶樹的生長受到阻礙,還影響著有機茶樹生長的健康。這樣的情況就使得在有機茶標準化栽培的土壤管理中進行及時的雜草拔出工作成為相關人員要進行重點掌握的。
通常情況下,雜草的拔出使用的都是人工進行的方式。四川省巴中市的有機茶園在春茶的開采前,會進行一次除草工作,主要是用來清除越冬的雜草,一般會削去雜草10cm左右。在春茶的開采結束后,再進行第二次的除草工作,這樣能夠有效延緩夏草的生長。
每年的6、7月是雜草的高發季節,環境條件通常表現為高溫多濕,相關工作人員要在這一時間段進行雜草的清除工作。另外,每年的8、9月是秋草生長的季節,也要進行拔草的工作。在有機茶的標準化栽培中,一年四次的除草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有機茶的標準化栽培中,通常使用的都是淺耕的方式,只有在秋冬季節,土壤管理的工作人員要結合施肥工作進行一次深耕。深耕的深度通常保持在20~30cm左右,要使得土壤上覆蓋的草料都埋到土壤中。
根據有機茶樹的實際生長情況,土壤管理的工作人員要酌情進行免耕的工作。管理人員要在有機茶樹的生長周期內進行耕作,將土壤表面的有機物翻入土壤中,并周期性的進行。
有機茶標準化栽培與其他茶葉栽培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肥料的選用上,有機茶的栽培選用的是沒有化學物質污染的有機肥,包括人類或禽畜的糞便、農副產品的余料等等。在選擇有機茶標準化栽培的肥料時,嚴禁使用含有人工合成的化學元素的肥料,包括尿素、氯化銨、硫酸鉀、生長素、稀土元素肥料等等,要選擇使用有關部門批準的有機茶專用肥料,諸如硫肥和微量元素葉面肥等等。
四川省巴中市在有機茶的栽培中,對于城鄉垃圾、工廠廢水廢渣等的施用進行了嚴格的管理,堅決杜絕這些原料的施用。
在一些有機肥料中,包含著諸如寄生蟲、病菌等有害物質,所以在進行施用前,要對有機肥料進行無害化的處理,避免有機肥中的病菌影響到有機茶樹的健康生長。有機肥料無害處理方式有三種: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通過物理手段對有機肥料中的病菌進行消除,例如使用陽光的消毒殺菌作用的暴曬和高溫處理法。化學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學物質進行病菌的消除,這樣的方式并不適合用于有機茶的肥料無害化處理中。在生物方法中,通過對好氧微生物群、嫌氧微生物群、生物發酵劑等等微生物的投放,實現對于有機肥料的無害處理。由于物理方法處理有機肥料會導致肥料中的養分大量喪失,所以筆者所在的四川省巴中市普遍使用生物方法對有機肥料進行無害化處理。
綜上所述,有機茶標準化栽培的土壤管理和施肥技術對于有機茶的質量與產量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預防水土流失、技術拔出雜草、適時的深耕與免耕,并結合有機肥料的嚴格選擇與無害化處理,提升了有機茶標準化栽培的茶樹健康程度,實現了有機茶的增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