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月
綠豆屬高蛋白、低脂肪、中淀粉的醫(yī)食兩用豆科作物,它不僅營養(yǎng)保健,而且適口性好、易加工,深受人們青睞,被人們譽為“綠色珍珠”。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綠豆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國際地位也不斷攀升。現(xiàn)已成為我國重要出口物資之一,也是農民致富的輔助性經濟作物。綠豆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如下:
選用粒大、皮薄、硬實率低、好煮易軟、口感、豐產性能好的品種,如中綠1號、中綠2號。
1.1 根據(jù)地力選擇品種:中高肥力地塊應選高產高直立型品種,瘠薄地可選擇匍匐、半匍匐品種。
1.2 根據(jù)種植情況選擇品種:小面積種植的農產應選株型緊湊、結莢集中、成熟一致、不炸莢、適宜一次性收獲的品種,小面積種植且有人工摘角條件的,可選擇二次結莢習性較強的品種,以提高產量及產品商品性狀。
1.3 根據(jù)用途選擇品種:一般生產銷售選明綠豆,用于豆沙生產的選大粒、皮薄出沙率高的品種,家庭食用選蛋白質含量較高的品種等,因此群眾購種時要了解種子的基本特性,如株高、密度、產量等,生產上一般采用直立型、抗逆性強的品種,以便于田間管理。
綠豆適應性特強,一般砂土、山坡薄地、黑土、粘土均可生長。綠豆常與玉米、高粱、棉花、甘薯、芝麻、谷子等作物間作,也可種于田埂及間隙地等。綠豆忌連作。因連作病蟲害多,品質差。更因有害微生物繁衍而抑制根瘤菌的發(fā)育。同時,綠豆也是重要的肥地作物,是禾谷類的優(yōu)良前茬。所以,種綠豆要合理安排土地,實行輪作倒茬,最好與禾谷類作物如玉米、高梁、小麥倒茬,不宜以大白菜為前茬,一般相隔2~3年為好。
由于綠豆是雙子葉作物,子葉出土,幼苗頂土能力弱,如果土壤板結或土坷垃太多,易造成缺苗斷壟或出苗不齊的現(xiàn)象。因此,播種前,要求深耕細耙,精細整地,耙平土坷垃,使土壤疏松,蓄水保墑,防止土壤板結,上虛下實,以利于出苗實行輪作倒茬。有條件的地方最好實行秋翻秋起垅,耕深15~18cm,打破犁底層,有利于根群和根瘤活動,然后及時耙耪、鎮(zhèn)壓達到待播狀態(tài)。對于春天整地的,可在春季頂漿進行,先深松垅溝l8~20cm再破原垅,合并成新垅及時鎮(zhèn)壓。
綠豆施肥應掌握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施足基肥、適當追肥為原則,實行測土配方施肥。一般來說,底肥每畝施優(yōu)質有機肥2m3,結合整地一次性深施,種肥每畝用磷酸二銨5~l0kg,尿素3~4kg,50%的硫酸鉀3~4kg,硫酸鋅l~1.5kg。一般深施在種子下5cm左右,切忌種肥混施或同位,以免燒種。
綠豆生育期短,適播期長,可早播,也可晚播,但不能過早或過晚,應掌握早播適時、晚播搶早的原則,綠豆是喜溫作物,如果播期過旱,前期低溫干旱,生育期延長,個體發(fā)育不良,產量降低。適時播種,可以使綠豆開花結莢處于高溫多濕的雨季,有利于花莢的形成,達到莢多、粒重、產量高。早播期自4月下旬至5月上旬,晚播在5月下旬至6月。播深3~4cm,覆土3cm,并及時鎮(zhèn)壓。一般畝用種量1.5~2kg。
綠豆的種植密度應隨著品種特性、土壤肥力而定。一般應掌握早熟品種密,晚熟品種稀;直立型密,半蔓生型稀,蔓生型更稀;肥地宜稀,瘦地宜密;早種稀,晚種密的原則。一般來說,中等肥力的地塊,栽培密度為每畝1.3萬~1.5萬株,瘠薄地每商1.5萬~1.8萬抹,株距根據(jù)行距的不同靈活確定。
為了保證綠豆在苗期生長整齊,群體發(fā)育良好,多現(xiàn)蕾多開花多結果,莢大粒多粒大,高產優(yōu)質,要做到“六個及時”:
7.1 及時鎮(zhèn)壓。播種后對播種墑情不好的地塊,要及時鎮(zhèn)壓,隨種隨壓,使種子與土壤密切接觸,增加表層水分,促進種子發(fā)芽和發(fā)育,早出苗,出全苗。
7.2 及時查補苗。在綠豆出苗后,發(fā)現(xiàn)有缺苗斷壟現(xiàn)象,應在7天內補種完畢。
7.3 及時間苗、定苗。為使幼苗個體發(fā)育良好間苗、定苗 當綠豆出苗后達到兩葉一心時,要剔除疙瘩苗。4片葉時定苗,株距在13~16厘米,單作行距在40厘米左右為宜。按既定的密度,去除弱苗、病苗、小苗、雜苗及雜草,留壯苗。實行單株留苗,利于植株健壯生長。
7.4 及時中耕除草。不僅能消滅雜草,還可破除土壤板結、疏松土壤,減少蒸發(fā),提高地溫,促進根瘤活動,是綠豆增產的一項措施。一般是在綠豆第一片復葉展開后,結合間苗第一次淺鋤;在第二片復葉展開后,開始定苗并進行第二次中耕;到分枝期進行第三次深中耕,并進行封根培土,中耕應進行到封壟為止。中耕深度應掌握淺-深-淺的原則。
7.5 及時灌水、排水防澇。綠豆是需水較多、又不耐澇、怕水淹的作物。綠豆幼苗期抗旱性較強,需水較少;花莢期是需水高峰期。此時,如遇干旱應及時灌水。但綠豆又怕澇怕淹。如苗期水分過多,會使根部病害加重,引起爛根死苗。后期遇澇,植株生長不良,出現(xiàn)早衰,花莢脫落,產量下降。因此,綠豆在雨季要排水防澇。
主要防治根腐病、病毒病及蚜蟲、菜青蟲等病蟲害。提倡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如采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加強田間管理等措施,以減少感病機會。提倡生物防治,如果采用化學防治,要盡量采用低毒、高效的農藥進行防治。
8.1 葉斑病:可用20%進口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在發(fā)病初期葉面噴灑。
8.2 枯萎病:用70%百菌清600倍液在發(fā)病初期噴一次,每隔7~l0d噴一次,連噴2~3次。
8.3 蚜蟲:7月中下旬,綠豆開花期,畝用40%的樂果乳油1000倍液4~50kg葉面噴霧,或用一遍凈,畝用量5~15g,配成2000~3000倍液噴霧防治。
8.4 豆象:8月上旬,綠豆結莢期,畝用50%的辛硫磷2000倍液噴霧或用敵敵畏熏蒸。
8.5 紅蜘蛛:采用甲氰菊酯1000~2000倍液噴霧防治。
綠豆成熟參差不齊,應根據(jù)情況隨熟隨采。大面積種植情況下常需一次收獲,則應以綠豆全部莢果的2/3變成褐黑色為適時收獲標志。在高溫條件下,成熟莢果易開裂,應在早晨露水未干或傍晚時收獲。采收的豆莢經曬干、脫粒、清選后即可入倉貯藏或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