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春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倡導農業現代化建設,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用機械設備使用率上升。加上國家實行農機購買補貼,使得農機在我國廣大農村、鄉鎮被廣泛使用。但是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農機耗油的問題成了農民最頭疼的事,如何做到農機的節能高效,使農民的收益實現最大化,成了擺在廣大農業科學研究人員面前的關鍵問題.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土壤、水文、地質等條件千差萬別,如果不能夠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農機設備,不僅會對農機本身造成損壞,也無法起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目的。以塔河縣為例,塔河縣的土壤條件是典型的東北黑土地,土壤肥沃,冬天凍土層較厚,夏季易出現土地泥濘等特點,所以在選擇農機時要特別注意,應選擇車輪較大、機身重量適中的設備。
不同的農機設備工作重點不同,有的農機側重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因此在耗油方面需求較大。對于普通的農民群眾來說,對于耕種沒有特別緊張的時間限制,
可以考慮選擇節油性能明顯的農機,從另一方面來說,節油性能良好的農機,機身的使用性能較好,工作過程中的磨損程度較輕,因此也有利于農機壽命的延長。
一臺好的農機設備,不僅能夠實現節能節油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保持一種持續工作狀態,以免發生故障延誤農作物的播種和收割時期。因此在挑選農機時,不僅要注重節油效果,還要保證農機本身的質量,此外,在農機的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做好農機的保養工作和清潔工作,使農機保持在一種良好的工作環境中。
比如《農業機械田間行走道路技術規范》,以發揮農業機械設備的綜合效益,提高系統整體水平,促進節油減排,營造節能環境。因此,應制定以節油技術為中心的農機選擇標準,結合當地農藝要求,營造節油環境,從而達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油耗的目的。
農機節油的關鍵是實現機油的高效利用。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由于農機設備作業過程中受到顛簸等因素,導致機油外灑,另外,一般的農業機械設備由于使用年限的關系,會出現油管老化、接觸不良、部件磨損等現象,導致農機漏油。因此,農機手要做好農機的定期檢查工作,及時發現農機存在的漏油隱患,對于老化磨損的油管,要及時進行更換。發現農機漏油后,要在第一時間采取補救措施,避免資源浪費。
超負荷作業和農機帶病作業是農機耗油增加的主要原因。通過對塔河縣的農機使用情況調查發現,部分農民存在農機超載現狀,尤其是在農忙季節,農民為了減少往復次數,盡可能多的增加農機的承載量,嚴重情況下甚至超出荷載量的兩倍有余,不僅給農機本身的耗油量和使用壽命造成了危害,對于農民本身的生命安全也構成了極大威脅。以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盡量避免農機超負荷作業,合理規劃行車路線,避免陡峭、尖銳地段,縮短農機作業行車路程,降低油耗。
定期排除冷卻系統的水垢,以及管道和消音器的油垢和沉淀物。保持發動機的正常工作溫度,特別是在寒冷季節,盡量使水溫保持在75~90℃,同時按照季節使用油料;正確調整制動器,經常檢查拖拉機前后輪,保持輪胎壓力正常。保持電氣系統、起動機構性能完好。不要長時間怠速運轉發動機,停車立即熄火。采用金屬清洗劑,代替汽油、煤油、柴油清洗機器零件,不僅能節約油料,而且去垢力強,使用方便。凈化油料,計量加油。如果使用前未經沉淀,過濾油中的雜質,就會對柱塞和針閥偶件帶來危害,使機車功率下降,油耗增加。所以一般油料應沉淀48小時以上再使用。
加大農機資金投入,農機技術更新換代只有加大資金投入,才能加快農機節油技術的更新換代,才能開發出適合農民真正需要的技術。加大資金投入,還能提高農民的購買能力,加快農機節油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農機節油技術的提高,使得農機節油效果愈加明顯,從而促進農機節油技術的有效推廣和健康發展。
農機化工作者是開展所有農機化工作的先鋒,只有培養一批有能力、懂業務、肯吃苦的農機化工作者,才能有效開展農機化工作。作為農機化部門有責任致力于專業的農機化工作者的培養,定期給農機化工作者組織培訓,在學習農機化知識的同時,也為大家提供了交流、溝通的平臺,也為以后開展農機化工作打下基礎。
為農機化工作者開展教育培訓固然重要,同時也不能忽略對農機手的培訓。農機手是開展農機節油技術推廣的關鍵,在農機節油技術應用過程中,一定要加大推廣的力度,讓廣大農機手以及相關的農業人員都積極參與到農機節油教育工作中來,通過培訓不斷提高節油意識,以及對于節油技術的了解,從根本上實現節油。
農機節油技術在進行推廣時,應做好宣傳工作,深入農民基層宣傳農機節油技術的應用優點,讓更多農業生產者了解農機節油技術,通過正確示范進行宣傳和推廣,提高宣傳效果。加大農機投入資金,及時更新農機技術,促進農機節油技術推廣。另外,還應加大相關部門的協作配合,針對農機節油技術推廣中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以此促進農機節油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