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 飛
要想做好縣級畜牧科技工作,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有一定的政治素養。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內容,努力實踐科學的發展觀,以人為本,立足三農,服務三農。其次,擴大新視野,豐富新知識,勇于實踐。不斷學習畜牧工作所需的業務知識,積極參加高等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舉辦的繼續教育,及時掌握畜牧科技新動態、新理論、新方法,不斷增強自身的職業修養和職業能力,將所學、所感、所想的知識應用到本職工作中。再次,當好縣政府的決策參謀,配合做好招商工作。依照工作安排,參與招引大型畜牧龍頭企業入住潁上,走公司+基地+農戶的路子,實現企業帶動養殖基地、基地影響養殖農戶、農戶服務養殖企業的良性循環機制,帶動我縣畜牧業蓬勃發展。最后,立足于本職工作,積極制定畜牧業發展規劃,研究畜牧業區域布局,調查指導鄉村畜禽散發性疫病的發生與防治,做好地方畜禽良種保育。
基層畜牧工作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同時也是一項很累、很苦的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擁有大量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還要有甘于奉獻的精神。平時工作之余,利用點滴時間,堅持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積累,技能隨之增強,認識隨之提高。在職期間,要參加業務和公共科目學習。堅持訂閱畜牧業書刊,了解國內外行情,豐富知識,擴大視野。在工作中,獨立承擔技術業務,遇到問題多請教、多查詢、多研究,直到得出最佳方案。
自愿承包一家牧場,發展一個產業。讓理論指導實踐,讓實踐豐富理論。完善大型畜牧企業的管理流程,健全市場聯結機制,論證科技在生產實踐中的貢獻率。在生產環節中,運用新技術,多做科學實驗,得出具體研究數據,結合市場分析,不斷調整內部結構,包括飼料配比、品種選擇、新工藝運用、環境投資等。這樣就能讓企業利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環境最優化,實現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縣科技局配合農牧部門領啟了這一科技實踐活動——“科技特派員走進實體企業”。活動期間,要求每人每年開授周邊農牧民培訓班5次,小型講座20余次,入住企業100余天;寫出一篇實踐報告,內容涵有:新理論,新問題,新方法。這種“產學研聯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愿承擔養殖示范戶科技入戶活動。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聯系國內外畜牧業發展的新形勢、新動向,運用新理論、新方法,沉下去,靜下心,手把手的教,面對面的講,召開座談會,舉辦輪訓斑,向廣大養殖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探討最佳的生產方式。運用物聯網技術,分析市場行情,及時調整養殖結構,同時,積極開展養殖環保達標治理,減少環境污染,促進農、牧、排綜合利用,實際解決示范戶種、養、加、銷方面的問題,輻射帶動并提升周邊群眾的科技素養。
積極參與制定牧業規劃,做好良種繁育保種工作。我國是農業大國,地緣遼闊,人口眾多,動植物種類是人類生存的珍惜資源,每個地域都有各自獨特的自然品種。皖系長毛兔是安徽的地方良種,原產于淮河中上游地區。特征是體格大,耐粗性,抗病強,針毛長,被毛稠密。但在工業化的快速推進中,環境受到破壞,生產嚴重下降,毛質劣次,品種極度退化,加之,民間飼養量大幅減少,有品種遺失的風險。在農業部的號召和支持下,潁上聯合周邊縣市,組織畜牧科技工作者,對該品種進行搶救性保護。我積極投入到這項利在千秋的工作中。經過細致研究,制定如下方案:選擇性收集民間散養戶家中皖系品種,基地化選育和直接在飼養戶家中保種選育。此方法,雖然投入人力多,工作量大,但這是為了擴大選育面,減少選育時間,相對縮短了世代間隔的有效做法。經過幾年的努力,即將丟失的優良基因提純了,性狀穩定了下來,良種保住了。現在,長毛兔飼養依然是我縣地區許多家庭的收入來源。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快速推進,家庭式養殖業作為貧困人口達標收入的一項主要來源。在政府獎補政策感召和農牧科技員的努力下,一家一戶的養殖數量大幅擴大。但幾年前,我縣的養殖業基本結束了家庭式養殖局面,已走向規模化養殖,正向著現代化養殖模式轉變。目前,因脫貧攻堅的需要,家庭式散養數量快速擴張,增加了疫病的發生和傳播的風險,這是一個新問題,又是一個老問題。過去多起疫病的發生和蔓延均源于此。現在,多年建立起來的防疫、檢疫體系因此被打破,急需重新調整。風險之大,令人畏懼。但形勢逼人,時不宜待。我們及時研究方法:向散養戶逐戶發放明白紙和環境消毒藥,接著舉辦養殖培訓班,提高貧困戶的養殖衛生素養,增強疫病防控知識。重新部署防疫力量,強化消毒和注苗。為確保萬無一失,組織好獸醫專家預備隊伍,尤其對于貧困戶家庭養殖較多的鄉鎮,更要加強防范。通過防疫體系的調整與重建,幾年的扶貧脫貧期間,無一處疫病發生,無一戶貧困人口因此加重致貧。因成績突出,單位及本人受到政府和上級業務部門的表彰。
培育龍頭企業是政府的工作重點。大型企業是人才與科技聚集較多的地方,是帶動一個地區畜牧業發展的龍頭。為了壯大我縣的畜牧產業,提高養殖業質量,在縣委縣政府的統籌安排下,近十年,我縣引進大型畜牧業生產和加工企業四家,總投資達50億元人民幣,影響帶動群眾50萬人直接、間接參與牧業生產,引領我縣畜牧業向快速、優質、高效跳躍式發展。畜牧業經濟獨占農業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