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亮
瓣胃阻塞,俗稱百葉干,是反芻家畜前胃機能嚴重的一種疾病,特點是瓣胃收縮機能減弱,內容物不能正常地向真胃內排送,而逐漸積于瓣胃之中,水分吸收變干硬,導致瓣胃發生阻塞。
瓣胃阻塞主要原因,是長期飼喂含纖維多的飼料,如稻草、豆類秸桿、花生藤等,難以消化,在瓣胃內停留過久,水分逐漸被吸收,內容物變干,形成阻塞;長期飼喂缺乏刺激性的飼料,如糠皮、麩皮等,使瓣胃興奮性降低,致收縮力減弱,導致瓣胃發生阻塞。此外在草料中混有大量泥沙,過度使役及運動不足,尤其是飲水不足,均可促使本病發生。
繼發性瓣胃阻塞,常發生于瓣胃炎、真胃阻塞、瘤胃積食、真胃移位、瓣胃與隔肌或網胃粘連等病程經過中。
瓣胃在生理上有獨特功能,瓣胃蠕動要比瘤胃和網胃緩慢,但瓣胃壓力摩擦力則比瘤胃和網胃要強得多。由網胃送向瓣胃食物時,必須先由網胃收縮,網瓣孔開放,同時瓣胃擴張,產生一定的吸力,然后食物才易進入瓣胃管腔內。隨后網瓣孔關閉,瓣胃管強烈收縮,緊接著瓣胃體積擴張迫使食物由瓣胃管進入瓣胃體葉片之間。食物在葉片之間被磨碎,其中水分一部分被瓣胃粘膜吸收,一部分在瓣胃緩慢運動下隨著擠壓的食物不斷運送至真胃內。瓣胃食物向真胃運送,既和瓣胃蠕動強弱有關,又和真胃擴張、食物適當排空有關。
當瓣胃運動減弱時,食物在瓣胃內停留時間過久,而網胃又不斷送來食物,造成瓣胃食物過剩,導致水分被吸收,食物變得干燥堅硬,使瓣胃運動更為無力,結果瓣胃體積增大,終于形成瓣胃阻塞。
由于阻塞壓迫瓣胃小葉,造成小葉發炎、壞死甚至麻痹,終于使瓣胃蠕動完全停止。在炎性產物(乳酸、酮體等)被吸收后可引起自體中毒和脫水癥狀,導致病畜死亡。
病初多呈前胃弛緩癥狀,口色稍紅,眼結膜充血,鼻鏡干燥,食欲、反芻、噯氣減少,乳牛泌乳量減少。病至后期,口色暗紅,眼結膜極度充血,鼻鏡龜裂,食欲、反芻、噯氣停止,體溫稍高0.5~1.0℃以上,呼吸、脈搏增數。如瓣胃小葉發炎和壞死或發生敗血癥時,則體溫升高到400C以上,脈搏增數可達每分鐘100次以上。
瘤胃蠕動減弱,初期常有中度積食,觸診稍硬,但不久瘤胃變為松散,瘤胃上部含少量氣體,呈現周期性瘤胃鼓氣癥狀(斷發性鼓氣)。
病初期排糞干,后期排糞干小,如算盤珠狀,成串狀重疊,顏色深褐色,表面有少量粘液,破開內有未消化飼料。排尿量少而色澤黃。
聽診瓣胃蠕動減弱,甚至消失。叩診瓣胃,叩診區顯著增大,由原來的7~9肋間肩關節上端水平線上下范圍,可后移擴大至11~12肋弓內側,嚴重時可后移至13肋弓前后,重叩病牛敏感疼痛。
觸診瓣胃阻塞點,當瓣胃阻塞體積顯著增大時,在病牛右側腹部,可以明顯觸摸到兩處膨大阻塞體,對快速確診瓣胃阻塞,有著重要意義。
3.4.1 觸診第一點。于右腹側最后肋骨弓與肩端水平線相交處。病牛取站立保定,后肢以繩索八字保定飛節之上,以防止病牛后肢蹴踢。檢查人員站在牛右腹側后方,左手扶著病牛髖結節附近,右手五指并攏,以指端壓迫皮膚,手掌盡可能向最后肋內側壓迫插入,方向由外向內,由后向前,對準對側前肢肘頭,先壓下皮膚,然后用力猛然沖擊約在第12肋骨內側前后,可觸到圓形硬固體后緣,即為膨大的瓣胃阻塞體。前胃阻塞特別膨大時,向后可擴大至最后肋骨之后,因而無需以手掌用力沖擊,只用食指或中指壓在觸診第一點皮膚處,即可較清楚觸到圓硬瓣胃阻塞體后緣。如此反復沖擊,均可觸到,在每次沖擊時,病牛均有明顯拒痛表現。
3.4.2 觸診第二點。于右腹側胸骨劍狀軟骨突起的右上方,距劍狀軟骨10cm處。此處皮膚松軟,當瓣胃阻塞時,由于阻塞體沉重而下沉,觸診皮膚可感知圓硬阻塞體下部。如此反復觸摸,均可清楚感知。如稍用力壓迫,病牛有明顯躲避疼痛現象。
治療原則,為增強瓣胃蠕動機能,促使瓣胃內容物向后排送。
癥狀輕者,可內服促進胃腸蠕動的藥物。如硫酸鈉或硫酸鎂300~600g,配合液體石臘油1000~2000ml,加水5000~10000ml,一次內服。
在內服的同時,靜脈注射生理鹽水1000~2000ml,10%安鈉咖注射液20ml以補充體液,效果較好。
重癥者可施行瓣胃注射。常用10%硫酸鈉或硫酸鎂溶液3000~5000ml,并加液體石臘油500~800ml,一次性入瓣胃。注射部位選在肩端水平線通過第九肋間為最佳注入點。注射時以18#16cm長針頭,由外向內,針頭略向下進針4~6cm深,突然有沉重感覺,即恰好刺入瓣胃體上,稍進針3~4cm,然后將注射用水注入瓣胃,隨即吸出觀察,如有飼草纖維,色澤稍黃,判斷進入瓣胃無誤,則可以注射藥液。如果針刺不見沉重之感,吸出液體中未見到飼草纖維碎片,不可輕易注射藥液。如針刺出血,應改變進針方向,直到判斷準確為止。
用藥物治療無效時,可試行手術切開真胃,通過真胃向瓣胃內插入導管,用水充分沖洗,使阻塞在瓣胃內已干的內容物變軟,便于排出。也可在水沖洗后,以手指探取內容物,讓其隨著水流排出。沖洗水溶液以選擇1~2%碳酸氫鈉溶液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