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俊
魯甸縣是一個典型的高原貧困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昭通市西南部,牛欄江北舉。東北與昭陽區接壤,東與貴州威寧縣相鄰,南部和西部分別與會澤、巧家隔牛欄江相望,距離昭通市政府所在地27公里,距省會昆明市310公里。交通便利,全年氣候溫和,晝夜溫差不大,水資源豐富。池壩塘養殖可以作為豐富城鄉人民的“菜籃子”,對農民增產增收有重大作用。本文簡述魯甸縣池壩塘養殖發展條件,但發展相對滯后,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魯甸縣的池壩塘養殖現狀,結合本縣養殖的技術和自然條件,分析魯甸縣池壩塘的優勢和各方面情況,從而如何提高產值的思考。
魯甸縣內池壩塘養殖有漁場,小壩塘和農戶零星養殖,并主要以農戶零星養殖為主。池壩塘主要分布于文屏鎮,桃源鄉,茨院鄉等壩區。2017年全縣池壩塘養殖3190畝,共投放魚種404噸,據統計測算,可突顯水產品產量2216噸,實現產值3324萬元。
1.1 適宜養殖的條件
魯甸縣地處昭魯壩區、地形平坦,另處低緯度地區,屬于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冬季干燥少雨,夏季高溫多濕,光照強,熱量豐富,年平氣溫17.2℃,全年溫差不大。較適宜魚類生長、極其有豐富的地下水,沒有任何污染,水質較好,水體資源豐富,對魚類養殖提供良好的水源。
1.2 適宜養殖的品種
適合草魚、鰱魚、鯉魚、鯽魚等多種經濟魚類養殖,并由單一養殖發展到多品種混養
2.1 技術措施不不到位、科技含量低
在新的形式下,我縣廣大人民群眾普遍存在養殖技術較低,還是傳統的一家一戶家庭養魚模式,一些新技術、新品種開發仍屬空白。
2.2 機制不健全,管理工作困難,管理不到位
由于地方機制不健全,池壩塘環境監測、資源保護等工作仍處于疲軟狀態,從業人員質量安全意識差,加之沒有必備的技術手段作支撐,導致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困難重重,池壩塘水域污染日益嚴重,嚴重影響養殖的發展
2.3 觀念落后,投入不足
傳統的一家一戶家庭養魚模式在我縣傳承了幾千年,廣大養殖戶普遍存在著養殖技術較低問題,部分養殖戶片面追求高產,造成水體污染、魚病頻發。一些新技術、新品種的引試得不到良好的推廣,致使產量上不去。且專用池塘老化,年久失修,養殖水體較小,生產能力下降,導致大量的水資源得不到很好的開發利用
2.4 環境破壞,化肥帶來的污染
池塘存在池中有過多淤泥,進水口和排水口有堵塞漏洞和裂縫問題。
且魚類密度大,投入餌施肥多,池水溶氧不足,水質易惡化,魚類可能浮頭甚至泛塘死亡。
3.1 提高技術
狠抓科技投入,將池壩塘經濟往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穩步發展,可參照別的縣建立健康高效高產池壩塘養殖專業合作社,形成養殖技術交流平臺,每隔一段時間進行養殖技術經驗交流培訓,讓池壩塘養殖新技術得到普及和提高。
優先養殖品種結構,強化漁業科技推廣服務,加強漁業執法,鞏固和提高池壩塘高產養殖為主的健康養殖模式
通過整合資源,流轉和集中水面養殖經營權,促使養殖規模面積的擴大連片集中,培養養殖大戶和漁業企業,促進漁業生產規模化,另外推廣優質無公害、健康、標準化養殖
強化技術指導和培訓,盡量減少農戶的盲目性、局限性、增強漁農的市場適應能力、推廣環保型飼料和無公害標準化養殖操作規程,改善池壩塘水域環境
3.2 在池壩塘養殖期間,相關部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為管理人員實施管理工作提供良好依據。
首先,不斷加強池壩塘養殖基礎建設力度,采取政府引領、企業帶動、群眾參與等多渠道融資方式,重點在硬件條件設施上下功夫,確保各項任務目標的順利完成
其次,重點關注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專業水平,要求管理人員認真學習技術,并有效傳遞給養殖戶
最后,建立健全執法體系,不斷加強執法檢查力度,堅持科技先行、質量至上,重點培養養殖大戶和營銷大戶,是池壩塘生產逐步向產業化發展邁進,確保池壩塘健康有序發展。
3.3 全縣池壩塘養殖要發展,人才培養是關鍵。新的形勢需要新的專業知識和專業人才,必須要采取形式多樣進行培訓,通過組織學習理論,現場實際操作講解等多種形式進行培訓,向養殖戶傳授科學養魚的知識和技術,增加科技意識,提高養殖技術含量,才能為池壩塘養殖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打下了良好基礎
3.4 生態優先,著力打造健康養殖
可引進新技術利用增氧機增氧。增氧機可以改善水質條件,降低飼料系數,提高魚池活性,促進生長,提高魚產量。還可以用微生物凈化劑法,利用EM菌、光合細菌等有益生物制劑,養殖戶可以在一個養殖期內潑灑4~6次,用來改善水底水質,以抑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同樣還可以利用水生植物凈化。水體中氮、磷過多時,可在池塘中種植一些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吸收淤泥和水體中無機養料,以調節水體平衡,凈化水質。
4.1 魚種選擇
為了實現養殖成魚穩產、高產、優質、低耗和高效率的目的,魚種選擇應當進行注意,要求應該是:種類全、數量足、體質健壯和無蟲害病。池壩塘養殖的魚種雖然也依靠外來引入但是更多的是靠自身培育,因地制宜、就地制宜,對發展和魚種的規格、數量都能得到保障。
4.2 放養的密度
根據水質限制放養的密度。在合理的范圍內放養量越高,凈產量越高。放養過密,魚類生長會受到抑制。如鰱:鳙飼養比例以3∶1為宜,放養密度以鰱250~300尾/667m2、鳙80~120尾/m2。放養密度與池塘條件、魚的種類及規格、飼料、肥料供應量、技術管理措施等密切相關。
總之,要發展全縣水產養殖,必須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這就要求要有明確的產業化導向,池壩塘養殖就是一個很值得深度開發的項目。培養專業大戶,扶持產業化服務的非政府組織,使之成為推動產業化發展的主要載體。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魯甸縣有如此優越的養殖條件,認真開發池壩塘養殖在魯甸縣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