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肯 馮宇
“一糧獨大”的生產結構在吉林省根深蒂固,在“去產能、調結構、保增長”的供給側改革宏觀背景下,國家針對吉林省玉米產能過剩的現狀,將縮減玉米生產作為改革切入的路徑。但是縮減玉米生產必然要給吉林省農業和生產者帶來沖擊。為使農戶盡可能地規避由價格波動導致的收入不穩定的風險,引導單一的玉米種植結構向多元化發展,就成為了吉林省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必由之路。本文采用實證分析法,對吉林省主要農村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共244份,回收問卷244份,問卷回收率為100%。并在此基礎上針對吉林省農業生產結構調整進行分析。
從種植業結構來看,吉林省糧經比例極不協調。2016年全省農作物總種植面積5676.3千公頃,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合計5021.66千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88.5%(吉林省統計年鑒,2017),而經濟作物所占面積甚小,佐證一糧獨大的種植業結構。而糧食作物中,又以玉米獨大。2017年全省糧食種植面積達502.33萬公頃,其中玉米種植面積358.97萬公頃,雖比上年減少了6.72萬公頃,但仍然達到糧食種植總面積的70%以上。產量上,全年糧食總產量3720.00萬噸,其中玉米產量2802.40萬噸,玉米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75%。(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7)可見玉米在吉林省糧食生產結構中的主導地位。伴隨著玉米去產能政策的實施,吉林省正在逐年縮減玉米種植面積,這無疑會給廣大的以單一玉米種植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帶來經濟沖擊。但是由于長期形成的玉米生產偏好,改變農戶選擇并非易事。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在傳統生產文化方面,當地農民形成了“以糧為綱”的生產觀念。這是由于國家政策長期向糧食傾斜,糧食收入穩定、風險小、收益較好所造成的。加之由農民文化經濟水平局限而產生的從眾心理和風險厭惡態度,使農民缺乏創新精神。第二,在人力資本方面,大多數農戶掌握的生產技術十分單一。調研數據顯示,接受過專業培訓的人數只占調查總數的4%,絕大多數農民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多數農業勞動者運用現代科技進行農業生產的能力較差。第三,農村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約束人力資本積累。從調研情況看,吉林省現階段務農和從事玉米生產的勞動力年齡大多在55歲以上,大多滿足于現有生產生活模式,承擔風險能力較弱,缺乏激情,不愿意嘗試新的產業。
玉米種植成本低、易管理、收入相對穩定的特點,使其長期以來成為吉林省大多數農戶的選擇。從收益上講,近年來玉米生產有單產上升趨勢,加之2017—2018年玉米市場價格回暖,賣糧收益增長激勵農戶繼續種植玉米,致使農戶失去了改變玉米生產的理由。水稻和大豆等可能的替代作物與玉米相比均不具備成本優勢,玉米的雇工費用明顯小于水稻和大豆。國家補貼政策長期以來只對糧食進行補貼,對大豆等非糧食作物缺乏補貼。在吉林省糧食直接補貼中,種植玉米與種植水稻補貼額相同,但是從補貼結余來看玉米高于水稻。雖然玉米補貼逐年下降,但種植其它作物的農戶將得不到補貼。一系列客觀條件表明,目前并沒有較為合適的替代品來取代玉米優勢,由此形成玉米缺乏替代品。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毕胍鉀Q吉林省玉米產能過剩的問題,從長期來講保障吉林省農民收入穩定增長,適度縮減玉米種植面積,將生產結構向更為均衡的方向調整,是使吉林省農業良性發展的必然趨勢。
農業政策具有生產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吉林省農民對玉米的種植偏好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種植玉米在獲得收入上的比較優勢,而這種優勢又是由長期以來國家政策向玉米傾斜導致的。缺乏政策支持使農民失去改變生產習慣的動力,而市場在調整生產結構問題上存在失靈,加劇了生產習慣的積習難改。政策杠桿可以憑借其強制性和權威性,彌補市場失靈的不足,降低玉米的比較優勢,直接通過利益激勵改變農民的生產選擇,從而撬動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相比于其他手段具有時間和效率上的優勢。
農業生產離不開技術力量,而人力資本則是技術的具體外在表現。吉林省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16年普查結果顯示,全省619萬余人從事農業生產,其中具備大專以上學歷的有6.6萬人次,僅占總人數的1%,而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人數占比94%。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民不易接受新技術和生產培訓,進而導致了農民不具備過硬的生產技術。這種人力資本在質量上的積累不足,直接限制了農民緊跟市場需求主動調整種植結構。想要調整和優化吉林省農業生產結構,首先要加強農村人力資本的建設。只有通過教育和培訓改善農民的人力資本,才能破除知識水平和生產技術不足給調整生產結構帶來阻礙。
1.制定價格與收入雙重補貼方式
2017年,國家取消了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與玉米一同采用“市場化收購+生產者補貼”政策,再一次使產品價格交給市場機制。這一政策的改變,使一些失去政策紅利的生產組織和農戶立即轉變了種植選擇,讓本就艱難生存在進口大豆沖擊之下的國內大豆產業更加難以發展。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要求吉林省合理調減非優勢產區玉米生產,增加大豆種植面積。而事實證明,農戶和生產組織的選擇是高度依賴國家政策的。本文認為,認為國家應該重提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同時借鑒美國面臨一戰后農業危機的應對措施—“生產靈活性合同補貼”政策。政府可以與非優勢玉米產區的農戶簽訂合同,使其在保證耕地用途不變的前提下調整種植計劃,使其自行改換除玉米外的其他作物,并對其給予收入補貼。只有解決農戶對收入減少的擔憂,才能使其愿意配合國家的生產結構調整。收入與價格雙重補貼的設想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財政壓力,卻能夠加速推動生產結構調整到適宜的軌道上來。
2.增加金融機構的支持
為了解決農戶資金缺乏和農民貸款難的普遍問題之間的矛盾,使農戶有充足的資金購置農機具,加強農村信貸和農業保險機制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政府應當出臺資金扶持政策,設立資金撬動金融資本的項目,例如,農牧貸、農地貸等,引導金融資本流入生產結構調整。滿足小農戶對資金需求及規避風險的需要,進行投資和風險保障,適度簡化貸款和保險所需的繁雜程序、降低門檻,使其幫助到更多需要資金的農戶。
提升農業生產者整體文化水平,加強對農民的多樣化生產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生產效率,使其在農業生產中發揮更大潛力,有利于農產品提量提質,也有助于農民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以長遠的眼光判斷未來發展局勢,做出推動結構改革的有利選擇。同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鼓勵社會人才流動到鄉村,也是振興鄉村產業的有效途徑?!掇r業部關于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意見》指出:“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加強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支持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創新培訓機制,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等主體承擔培訓?!背酥猓疚恼J為提高農民生產技術水平有以下途徑:第一,為生產結構調整的重點鄉村分派技術指導員,利用農閑時期對農民進行主要作物的生產技術培訓與指導。第二,與高校開展合作,定期邀請專業人才下達農村進行公益講堂,傳播基本農業知識。第三,加快互聯網技術的普及,鼓勵農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及時了解國家政策和市場走勢,通過論壇等形式進行技術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