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祝平
當前電力體制改革、輸配電價改革、國企國資改革全面推進,對電網企業發展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經營工作始終處于改革發展的前沿,財務工作則是矛盾的焦點所在。面臨新形勢,電網企業需要持續深化實施財務精益化管理,貫徹落實“消除浪費、創造價值、持續改善、精益求精”的精益理念,提質增效,以監管約束下的價值最大化為核心,“嚴進嚴出”實施預算管控,實現效益更穩、投資更準、管控更嚴,不斷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一直以來,電網企業經營收入主要來自銷售電價與上網電價差價,依靠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不斷增長的售電量,不斷擴大企業收入及發展規模。輸配電價改革將電網企業盈利模式從“購售電差”轉變為“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企業收益的穩定性,但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盈利空間。《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定價辦法(試行)》規定,電網權益資本收益率按國家10年期國債平均收益率加不超過4個百分點核定。這對電網企業實現凈資產收益率目標帶來較大壓力。
按照《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定價辦法(試行)》,電網投資更加突出投資依據管控與投資完成管控。新機制下資產規模是決定電價水平高低的核心要素,要求加強投資有效性和經濟性評估,統籌把握投資規模和節奏;要求新增資產投資額應與規劃電量增長、負荷增長、供電可靠性相匹配,且應列入城市電力規劃,經相應的政府主管審核認定。新增資產投資額直接關系到增量有效資產核定,進而影響準許收益與準許成本核定。當電網企業實際投資額低于監管周期規劃新增輸配電固定資產投資額時,對差額投資對應的準許收入的70%予以扣減。
《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定價辦法(試行)》要求,準許成本結合歷史成本費率水平與新增固定資產原值核定,規定了各類成本費用上限,并引入同類型電網企業的先進成本標準,鼓勵電網企業降低成本。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發布的《輸配電定價成本監審辦法(試行)》要求電網企業應當按照輸配電定價監管需要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按照電壓等級、服務和用戶類別準確記錄和合理歸集輸配電的生產經營成本(費用)數據,要求電網企業改變過去細化優化原有成本核算體系。
1.強化全面預算對經營績效的規劃和引領,推進差異化管理模式。完善一體化預算管理制度流程,發揮全面預算管理的統籌、引領和調控職能,以創造價值為核心,融合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考核關系,建立資源配置與業務及銜接與聯動,實行業務分類管理、分類測算、分類核定,充分發揮業績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分類推動業務發展。做好經營、投資、融資預算的統籌平衡,做好安全生產、電力供應、電網建設、經營績效等方面的統籌平衡,持續提升財務與業務協同融合。
2.科學制定預算,合理配置資源。一是對接輸配電價定價模式,增加“新增有效資產”等預算內容,優化預算報表間勾稽關系,如增加“準許收入預算發生額=準許成本預算發生額+準許收益預算發生額+稅金預算發生額”,以更好指導企業實現輸配電價機制下的年度經營目標。二是研究建立基建標準成本、輸配電標準成本體系,細化輸配電成本預算編制的顆粒度,不斷完善中長期成本規劃,優化成本資源投向。三是預算管理保持一定的彈性與靈活性,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環境。應按照“權變”預算的管理理念,適應經營形勢變化,擬定多方案、多版本的預算方案,有效應對經營波動。四是采用“上下結合”方式編制預算,在編制過程中注重基層部門參與度,注重上下充分溝通,避免預算過松或過緊。五是優化輸配電價機制下的預算模型,研究建立電量-投資-成本-效益聯動的預算模型,科學測算電量、投資、成本、效益的內在關系,以售電量為自變量,以經營效益為目標函數,通過資產負債率、單位輸配電成本等作為邊界約束條件,實現企業資源的優化合理配置。
3.強化過程管控,確保預算執行剛性。一是應牢固樹立開源節流、降本增效意識,有效分解責任,將增電量、調結構、控成本、保效益的責任和壓力層層傳遞,真正融入到企業各層級的日常生產經營工作中。二是加強預算執行情況和關鍵經營指標運行動態監控,緊盯全年經營目標,分析預算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強措施整改并滾動調整管控策略,確保全年經營目標可控在控。三是強化“預算—合同—報賬—付款”全流程管理。下一年度必須安排的預算項目,通過實施預算預下達機制,為項目的招標、采購預留足夠的時間,促進工作均衡開展;對重大成本費用項目,要求在項目開展之前必須履行規定審批程序完成項目立項,作為招投標、合同簽訂等工作的前置條件,強化預算管控。四是通過深化會計精益核算、業財信息貫通機制,為優化資源配置策略和實時管控提供支撐。
1.從源頭加強電網規劃和投資的有效性管控。同輸配電價改革銜接,做好投入產出分析,強化項目精準投入,持續優化資源投向和結構,制定年度投資項目負面清單和投資策略,明確投資方向和重點,持續提升投資有效性,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統籌把握投資規模和節奏,抓好投資與效益的有效銜接,平衡好新建和續建項目的規模,避免新增電網環節的低效和無效產能,提高電網投資效率和效益,達到“投資產生電量、電量形成效益、效益支撐發展”的良性循環。
2.持續抓好投資建設全過程閉環管控。按照權責清晰、權責對等的原則,明確職責分工、辦理時限等要求,實現工程項目從投資到增資的全過程閉環管理,及時形成有效資產。工程投產后,嚴格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暫估結轉固定資產、工程結算工作,并加快完成決算審計、財務決算批復等工作,建立健全固定資產“帳、卡、物一致”的長效機制。逐步優化完善運營管控系統與投資計劃系統、財務管理系統、基建管理系統和項目管理系統關于項目建設全過程關鍵節點完成情況等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機制,提高數據質量,實現全過程管控的信息化支撐。
3.優化增資轉固流程,提升轉固效率。增加“投資轉固率”考核指標,優化暫估轉固、結算、決算和批復轉固等關鍵環節的工作流程,縮短工作周期。研究細化整體工程暫估增資與單項工程暫估增資實施標準,尤其是按權責發生制推行暫估轉固與單項轉固,促使固定資產投資加快形成有效資產。
1.強化資金業務業財協同,構建高效可靠的結算保障體系。加強資金計劃管控,細化月度資金收支管理,加強資金收支活動監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速電費資金回籠和歸集,加強銀企對賬管理,研究開展應收電費投保業務,確保資金及時回收。加強應收票據管理,控制應收票據規模,減少資金占用。
2.加強資金運營管理。開展資金精細化調度,充分盤活存量資金,將貨幣資金余額維持在合理水平,挖掘無息負債空間,降低帶息負債規模;繼續清理專項資金,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盡可能提高專項資金使用效率;強化資金歸集管理,減少非集團賬戶資金沉淀時間,加快資金周轉率。
3.優化融資結構。搭建與各金融機構穩定的資金戰略伙伴關系,創造和諧外部融資環境,積極爭取低利率融資,加快簽訂合同儲備;合理安排融資時點,降低財務費用支出;擴大直融比例,合理安排高中期貸款規模,適當減少長期貸款;適度推廣融資租賃等金融創新業務,拓寬融資渠道,實現綜合融資成本最低。
1.持續優化成本安排,用好準許成本空間。有效銜接政府定價的準許成本,按照“總量合理、結構最優”的目標,優先安排保障類投入,合理安排提升類投入,不斷優化成本資源投向,保持合理成本水平,堅持“成本管控、效益否決”,減少非緊急、不必要成本開支。
2.強化成本分類管控,建立成本費用動態監控機制。準確把控各項費用成本預算執行情況,提高預算準確性和費用發生的均衡性,促進成本安排更趨合理。
3.實施成本分類核算,對接輸配電價改革要求。逐步實現按準許成本、有效資產和準許收益設置會計科目,按照電壓等級、服務和用戶類別明確成本核算對象,合理劃分輸配電業務成本與其他業務成本之間的界限,選擇合理的分配方法進行分攤共同費用,準確歸集各項成本支出,為公司管理層提供及時有效決策數據,滿足自身核算要求與監管要求。按管理層級設置成本中心,分成本項目,對固定資產折舊、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其他運營費用等輸配電成本實施分類歸集分攤。對于不能直接歸集到相應電壓等級的其他運營費用,可月末按照合理的分攤方法分配至相應電壓等級輸配電服務。如折舊費、材料費、修理費等與資產相關程度較高的成本,可按照上年末各電壓等級的電網固定資產原價或其他合理分攤基礎,按月度進行分配結轉;年末,按照當年實際加權各電壓等級電網固定資產原價或其他分攤基礎,進行調整。
輸配電價改革后核價、監管的規則與具體措施趨嚴,對電網企業經營發展帶來了挑戰。財務工作者需在實際工作中融入輸配電價經營意識,調整優化業務管控策略,實施財務管理精益化管控,落實輸配電改革全面縱深推進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不斷促進經營效益穩步提升,促進電網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