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利升 任亞芬
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雙一流”建設和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目標的實現有著直接性的影響。而會計專業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一流學科”建設中的重點內容,其教學的效果不僅關系到本科院校自身的人才培養實力,同時也決定著當前會計專業人才供需矛盾能否有效解決。因此,應用型本科會計教學改革工作任重而道遠。就目前的改革工作開展情況來看,其改革的關鍵性目標是如何提升所培養的人才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之間的匹配度,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勝任社會發展對于會計人才的要求。基于成果導向的教學理念注重以教學成果為目標來設計、組織和開展會計教學,從而明確教學的目標,為教學改革指明方向,避免走彎路。實踐證明,這種新型教學改革理念迎合了應用型本科會計教學改革的需要,具有良好的會計教學功能。
成果導向教學理念是指教學主體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以學生最終取得的學習結果為目標來作為教學設計、組織和開展的依據,從而提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的教學思想。基于這一新型教學理念基礎上所形成的成果導向教學模式主要憑借預期學習結果、教學活動和教學結果評估三大元素的組合來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其中預期學習結果所對應的問題是“我們想讓學生取得的學習成果是什么?”,教學活動所對應的是“我們為什么要讓學生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我們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取得這些學習成果?”,教學結果評估則重點解決的是“我們如何知道學生已經取得了這些學習成果?”。這種以最終成果為參考來開展教學活動的思想和模式迎合了當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極大地縮短了學校培養與社會使用之間的差距,提升了人才培養的實際效果。
成果導向教學理念作為一種以教學結果為導向的教學思想,其打破了傳統教學理念的思想束縛,充分符合當前應用型本科會計教學改革的要求。而與傳統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為主要方式的教學理念相比,成果導向教學理念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注重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凸顯。通過上述對成果導向教學理念內涵的分析可以看出,該教學理念將學生最終所獲得的會計教學知識和技能為教學目標來設計、組織相關的教學活動,通過針對性的教學內容來保障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從而確保學生最終所學得的就是學校、社會需要他們學習的內容。這種以學生學習成果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以教師主動“教”和學生被動“學”的束縛。
第二,突出成果的導向性。與傳統教學理念相比,成果導向型教學理念注重以最終的教學成果為方向來組織教學活動,一方面擺脫了以教材為主的教學內容束縛,教師可以將那些不在教材范圍內卻對學生學習成果有幫助的內容納入到會計教學之中,從而提升教學的豐富性,另一方面打破了以教師單純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通過多媒體元素的融入來充實會計教學的方法體系,讓學生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來獲得扎實的技能。
第三,發揮評價的多元性價值。傳統教學理念下,會計教學的評價往往是通過學生學期考試的成績來判斷,存在不科學的問題。基于成果導向的會計教學將教學評價活動納入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從剛開始的教學計劃制訂到最終的教學成果測評都是教學評價的內容,這就使得教學主體的責任意識更強,動力更足,從而更能優化會計教學活動的開展。
成果導向教學理念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思想,充分符合應用型本科會計教學改革的要求,對于教學改革工作的深入開展有著積極的作用,而對于這些作用的認識和認同度直接關系到教學主體能夠在會計教學改革工作中深入貫徹成果導向教學方法。
會計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打破那些在思想和行為上阻礙應用型本科會計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因素的束縛,促使會計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要之間的高度匹配,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培養大批優秀的人才。作為一種以最終教學結果為導向來設計、組織和開展會計教學的理念,成果導向教學理念能夠使教師從當前會計人才需求情況出發來調整會計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從而使學生掌握更多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在進入相應會計崗位后能夠很快適應發展的要求。成果導向的這種優越性與會計教學改革的目標之間高度吻合,從而能夠深化會計教學改革的結果,讓改革更加具有實效性。
傳統的本科會計專業教學內容往往以統一的教材為基礎來看,雖然教師在開展過程中會適當地引入一些教學實例來深化學生對知識、技能的領悟,但內容上的單一明顯限制了會計教學效果的提升。成果導向教學理念將教學的目標從應試轉移到學生的學習方面,從而消除了教材對教學內容的束縛,使教師可以更加自由地通過教學內容進行篩選和整合,實現凡是對學生會計知識和技能提升有幫助的內容都可以納入到教學活動中的改革,極大地擴充了會計教學的內容。例如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的《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篩選教材中的關鍵知識點以外,會通過多媒體方式來向學生展示一些專家學者或者會計師對會計學原理內容的理解,通過這些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社會人士的講解來更新對會計學相關理論的認識,打破以教材理論為主的局限。
基于改革發展的需要,我們要立足應用型本科會計教學改革的實際情況,對如何深化成果導向的教學理念提出可行性的實踐策略,以促進會計教學改革實效性的提升。
首先,學校要就成果導向教學理念、內容、功能等對教學主體尤其是教師進行深入的培訓,使其能夠對成果導向教學理念對會計教學改革深入和學生培養效果提升的重要性有一個清晰而全面的認識,確保其高度認同這一教學理念的積極性;其次,學校要圍繞成果導向來修訂、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將相關成果要素納入到階段性的評價活動中,以此來督促相關主體積極參與到成果導向教學活動的中去;第三,學校要為教學主體創造更加開放、積極的會計教學氛圍,使其能夠根據成果實現的需要來靈活安排會計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提升成果實現的方式和效果。
首先,學校要結合自身人才培養的特點和社會發展對于會計人才的需要來制訂和完善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各個階段學生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的目標,讓教學主體能夠清晰地認識到某階段的教學成果。例如大一階段的兩個學期以學生對會計學基本原理的學習和鞏固為主要成果導向,解決學生對“會計專業學什么?”這一問題的相關疑惑;大二、大三階段則要以會計學基本原理為核心來輻射其與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交叉的內容為成果導向來提升學生對“會計工作是什么?”這一內容的認識度;大四的兩個學期則以實踐性的成果導向為主,讓學生通過相關的實踐活動的參與來掌握相應的實踐技能。其次,教師要根據學校所明確的會計教學目標來細化每學期乃至每階段的“理想教學成果”,以此為標準來開展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設計,從而提升教學成果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銜接性,讓學生的會計學習更加科學、合理;第三,在成果明確過程中要科學處理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之間的比例,避免重理論輕實踐的錯誤思想的影響,例如在大四安排學生到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實習時,要明確其實習的目標,并采取相應的監督檢查措施來確保學生實習成果的實現。
當然,成果的明確僅僅是會計教學改革工作中的基礎性內容,最重要的是如何實現這些成果,從而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這也是教學改革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首先,教師要對學生學習的特點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能夠根據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訴求來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讓差異化的學生能夠實現均衡發展;其次,教師要立足于當前社會發展對于會計人才的要求來優化會計教學的內容,以教學成果為導向來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教學條件下獲得充足的會計學知識;第三,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均衡發展,多給學生創造一些實踐性鍛煉的機會,使其能夠通過活動的參與來實現相應的教學成果。
成果導向教學理念作為應用型本科會計教學改革工作不斷深化階段的重要指導思想,其對于強化會計人才培養效果、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積極的功能。而基于當前基于成果導向的會計教學改革工作有待進一步深入實踐的實際情況,學校和教學主體要立足社會發展會計人才的要求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來制訂科學、合理的成果導向實施方案,從而確保會計教學改革目標的有效實現,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當然,在教學改革深入的過程中,成果導向理念的深入和效果發揮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實踐和探索,以尋求科學有效的實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