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力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的城市高樓林立,各種建筑、基礎設施快速發展。但城市發展再好也是要由人來住,其中又難免會有一些人因傷殘導致行動不便。通過發達的公共服務和無障礙環境關愛特殊需求群體,正是社會發達和文明的一個集中體現。改進基礎設施、創造無障礙環境、保障所有成員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是“以人為本”最直接的體現。
值得關注的是,有特殊需求的群體規模龐大、增長較快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現實國情,無障礙人居環境建設和康復康養行業發展刻不容緩。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歐洲,這方面已走在前面。意大利北部偏遠山區的小鎮上,許多地方都設置了便攜式的心臟起搏搶救裝置,方便老年人在緊急情況下使用。
不同于發達國家跨越上百年的老齡化進程,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末,我們僅用了50年時間就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們的無障礙人居環境建設和康復康養行業發展,遠未趕上社會前進的需要。當前,我國的殘疾人已超過0.85億,未來約5000萬老年人會因半失能而需要依靠輪椅行動,還有大量傷病人員、孕婦兒童及其他有特殊需求的群體??紤]到2025年我國將進入超老齡社會以及2040年將迎來老齡化高峰,這一形勢將更為嚴峻。
社會需求日益增長,但我們的無障礙環境建設以及康復康養產品設施覆蓋面不全、功能不完善、配套性不強、系統性不夠、管理維護不到位。即便是在許多大型城市里,使用輪椅、拐杖、嬰兒車的人,穿公園、走大街也難免出現寸步難行的窘境,更勿論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因此,我國無障礙建設和康復康養產業發展應進一步系統優化,特別是加強頂層設計,并給予政策扶持。
以近鄰為例,日本對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在就學、就業、就醫等方面都有一系列優惠措施,殘疾人、老年人等無障礙設施較為普及,公共事務所會指派家庭服務員幫助殘障者處理如清掃、洗滌、照料病人等家庭雜務,超過3萬種運用仿生和電子等技術研制的輔具也極大方便了特殊群體的生活。從發展經驗看,頂層設計和政府投入缺一不可:日本設有政府性質的殘疾人機構,直接參與有關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也均有專門管理殘疾人事務的部門;日本每年在興建無障礙設施及特殊群體康復、教育、就業等方面的支出,在厚生勞動省預算中均占相當比重。與之相較,我國當前對有特殊需求群體的制度、設施、用品、服務供給遠遠不足。
結合我國國情,現提出相關建議如下:第一,加強有關我國特殊群體的基礎性研究,從倫理、文化、模式等方面深入了解其需求,為提供優質的均等化服務奠定基礎;第二,將特殊群體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通過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民辦公助等多種方式促使特殊群體服務和社會公共服務充分融合,特別是將無障礙設施建設納入公益性建設項目和社區服務范疇;第三,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分擔式的多渠道籌資機制,大力發展康復康養行業,調動社會興辦特殊群體服務機構的積極性,打造多主體、多方式互補的綜合體系,最大限度滿足特殊群體及其家庭需求;第四,對特殊群體生活輔具提供適當的保護性生產和銷售支持,豐富和擴大相關產品的種類和數量,解決供需矛盾?!ㄗ髡呤枪芾韺W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