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柱
當前,以多邊貿易進程受阻,全球貿易和投資規則重組為標志,全球化進程陷入困境。尤其是特朗普推行的保護主義政策使全球化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為此,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質疑未來全球化的發展方向。但簡單地將未來全球化發展趨勢描述成“逆全球化”或“去全球化”顯然存在很大爭議。從全球化進程的階段性和周期性角度理解,則更有助于把握全球化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未來發展趨勢。
反全球化浪潮目前已超越社會領域,是發達國家從自身經濟利益出發,具有“民粹主義”特征的政策調整。某種程度上講,民主和民粹具有高度重合性,都以“民意的合法性”為話語核心。受到貿易和經濟失衡的沖擊,美歐等國的國內社會開始反思自身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福利損失問題。這種發達國家的“民意合法性”正成為全球化進程得以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對西方民主國家而言,“民意”始終是政治家政策選擇和政治選舉的風向標。
因此,短期內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制建設在推動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幾乎已到盡頭。這種帶有民意色彩的本國利益保護盡管不符合全球化的歷史發展潮流,但卻完全符合發達國家國內民意的發展規律。因此,受民族國家利益掣肘,短期內全球化與國家化之間存在顯著的博弈關系。未來,保守與開放之間博弈格局的改變需取決于世界經濟失衡的“糾偏”和“再平衡”的實現。顯然這種格局調整需要經歷一個轉換過程。
總結前幾輪全球化進程發展經驗可發現,技術變革和技術擴散是全球化進程快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從這兩個角度看,新一輪全球化進程發展的技術變革尚不明顯,技術變革的基礎和技術擴散路徑較為缺乏。
迄今為止,世界范圍內尚難以有效追蹤到新一輪技術革命發展的跡象。盡管當前可能正在醞釀新一輪技術革命,比如3D打印、智能制造等,但相關領域的技術傳播以及對全球生產關系變革的推動始終存在局限。全球生產過剩背景下,催生技術變革的動力基礎較為缺乏。
當前,世界經濟存在技術傳播的路徑障礙。殖民主義以來的全球化進程,本質上是先進技術生產要素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并因此形成全球生產及價值鏈分工體系。當前發達國家投資回流正使得這一傳統驅動機制“失效”。在發達國家投資疲軟和自我保護背景下,全球化生產的國際分工體系正經歷解構風險,傳統意義上的技術傳播渠道和路徑將可能被阻斷。
除非發生大規模生產方式變革,新一輪全球化發展的動力基礎較為薄弱。從生產方式激進性變革的基礎條件角度看,當前全球化進程將不可避免陷入停滯狀態。但這種停滯僅相對于過去幾個快速全球化進程發展階段,而非實際意義上的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很顯然,當前全球化進程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受諸多發展阻力的影響,未來很難出現激進性生產方式變革下的快速全球化進程,但考慮到全球化的發展空間,未來可能進入全球化低速發展階段。
這個階段的全球化進程總體上表現得較為平緩。新一輪激進性生產方式將處于醞釀之中,為新一輪全球化進程集聚勢能。盡管新一輪全球化進程的動力基礎缺乏,但推動全球化進程向前發展的積極因素依然存在。各種正向和反向力量之間形成動態和深度博弈。因此使得全球化進程呈現出“此起彼伏”的周期波動特征,停滯甚至倒退是一種周期內的波動表象。推動和阻礙全球化的力量主體在一段時期內將處于拉鋸博弈階段,全球化進程的周期效應亦將受到相關博弈主體的影響。但短期內全球化的停滯甚至倒退并不適用于當前“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等理論表述。
從生產組織形態和國際規制完善角度看,盡管短期內多邊貿易陷入困局,但主要國家和地區在貿易與投資規制建設方面并未止步,甚至在政策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持續加碼。在區域投資貿易方面,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都在努力推動符合未來發展需求的建章立制。
隨著G20等全球治理機制的完善,主要國家在全球治理方面加大合作力度,目前在投資和貿易以外的領域發揮積極推動作用。此外,全球化進程的驅動主體亦發生結構性變化。新興經濟體崛起作為上一輪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發展現象,將在新一輪全球化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成為全球化進程的重要推動力量,中國對外投資將產生一輪較強的技術傳播和擴散效應。不僅有助于傳統全球化邊緣區域獲得技術和資本等生產要素流入,也有助于糾正當前全球經濟失衡態勢,緩解和填補發達國家自投資回流的全球化“缺口”,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與中國對外投資模式類似,其他新興經濟體對外投資增長亦將成為重要發展趨勢,并一起扭轉后危機時代因發達國家投資回流帶來的全球化“停滯”局面。▲(作者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