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冰
一
兩千五百年前的一個秋天,子產死了。
一棵大樹的葉子開始下落,像一場莊嚴的降雪。
整個鄭國哭成了一團。“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其誰嗣之?”
遠遠的還有一個人,哭得聲淚俱下:“子產,古之遺愛也”。
孔子一哭,樹葉子就全落了。
.
二
子產執鄭國政務那么多年,死的時候,兒子連安葬的費用都拿不出。鄭國人自發捐獻,男男女女,甚至有的解下身上的首飾。子產的兒子堅決不收,父親在世時清廉,死后不能為他抹黑。
人們為子產所感,紛紛把金錢財物扔到了河里,變成紀念子產的另一種形式。河后來叫做了金水河。
現在這條河流經了鄭州的主要市區。沒有多少人知道名字的由來。
子產病危囑托兒子,生不占民財,死不占民地。人們踏著厚厚的葉子,把子產葬于高高的陘山,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墓沒有使用山上美麗的石頭,是人們從洧水邊帶的卵石砌成。
紅紅黃黃的葉子紛揚著,旋起的風有些冷。
子產是那么熱愛大自然。鄭國遭旱,子產按“桑林求雨”的風俗,令屠擊、祝款和豎柎三位大夫到桑山祭祀求雨。三位官僚沒祈到雨,卻砍伐樹木,毀壞了山林。子產很生氣:“祭祀山神,應當培育保護山林,如何能這樣毀壞。”遂將三人撤職。鄭國后來到處林木蔥蘢。
一枚葉子在眼前晃,心內有一種晚來的悲傷。登上高高的陘山,那里的樹該是好高好高了吧。
找尋了許久才看到一塊子產呆的地方。四處正在開山采石。子產睡的地方沒有蒼松翠柏,甚至沒有一棵大樹。一輪夕陽,蒼然于山。
子產寂寞了許多年。....
.....
三
鄭國所在就是現在的新鄭,有水有田的好地方,小麥和大棗都很養人。周圍的齊、晉、秦、楚誰不覬覦?諸侯爭霸,使鄭國兵連禍結。而國內爭權奪利,相互傾軋,陷入可怕的困境。多年的停滯和衰敗后,子產應運而生,支撐危局。.
那時候,百姓開發的耕地,總是被人仗著權勢掠走。子產先從整頓田制入手。多占者沒收,不足者補足,確定各家的土地所有權。而后改革軍賦制度,增加稅收,充實軍餉,增強國力。接著將一系列法令刻鑄于鐘鼎,開創公布成文法的先例。
改革沒有一帆風順的,子產為政,也有人罵,唱著詞編排他。子產只當是落了一身秋風,落多了就抖抖身子。
子產主張國政寬厚仁慈,恩威并施。既以法治國,又施善于民。子產還重視教育,尊重人才。對于晉、楚強權外交,子產毫不懼讓,維護鄭國利益和獨立的尊嚴。.....
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說:子產為國相,執政一年,浪蕩子不再輕浮嬉戲,老年人不必手提負重,兒童也不用下田耕種。二年之后,市場上買賣公平。三年過去,人們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四年后,農民收工不需把農具帶回家。五年后,男子不必都要服兵役。
有這樣的一位國理,且執政了二十六年,可見百姓和國家得到了多么大的實惠。
子產就是一棵蓊郁的大樹,讓人感到了他的陰涼。
....
四
我想沿著一枚葉子的紋路走到子產的內心去,蒼遠的歲月,他只活了六十來歲。我覺得他活得很充實,他不需要看誰的臉色,端正了一顆良心,什么都不怕。
子產是受鄭國的上卿子皮推薦執掌國政的。子產應該感恩呢,子產感恩的方式就是好好工作,克己奉公。子皮找子產來了,他想讓兒子尹何當個邑卿什么的,子產熱情地接待了,但很認真地認為,尹何還年輕,缺乏經驗,恐怕難以勝任。答應了就等于毀了國家利益,也毀了尹何。
看到這里,我有些為子產擔心,按現在的話說是不識時務。這時我們該感慨子皮了,子皮聽了反而感動了,認為是子產開導了自己,心內懺悔不說,還從這件事看到了子產對國家的忠誠和責任感,就放心地讓子產執掌全國政務。這件事好讓人一陣思索。那個時代,不僅遇到了子產,也可以說還遇到了子皮。
我想找找那個鄉校,應該在哪一片地方呢?小的時候知道子產,是因為那篇著名的文章。
初開始還以為子產對教育的愛護,讀完才知道是比教育更大的事情。在鄉間,每個村子都有一片地方,不是場院就是大樹下,人們總是有事沒事在那里聚集,說些有用沒用的話。當然會有些議論,甚至發些牢騷。有人討厭這地方,要求關閉。子產搞的是民主政治,不毀掉公共場地,聽從人們的心聲。...
不毀鄉校成了子產的名策,所以《子產不毀鄉校》代代流傳。那個鄉校要是留著,肯定成了重點保護單位。....
想到了魚。一個朋友給子產送禮物,說是上等的好魚,十分鮮嫩。子產非常感激,樂呵呵收下,但又不忍殺掉無辜,活蹦亂跳的生命呀,子產便叫人將魚放進了池中。雖然這魚被下屬偷偷下肚了,但魚的族類還是為子產的善舉狂歡勁舞。
一片秋葉掉進了池水,魚們喁喁而圍,發出咋咋的聲響,池水中一片碎金亂銀。
.
五
一大片的蓮葉搖晃著微風,溱洧河還是那么清且漣漪。
子產曾在溱洧河邊走,那時的水比現在的還大還清。
后來的人就在溱洧河邊修了祠堂,紀念這位人們愛戴的圣賢。圣賢不是我說的,古人就說“鄭國的子產是不出世的圣賢。”
歲月流逝,子產祠建了毀,毀了建,一直持續了多少朝代,溱洧河水總有那祠堂的倒影。
人們到河邊游玩,采蓮浣衣,總要經過子產祠,不忘去緬懷祭拜,那是一個風景呢。子產祠現在也看不到了,真想到祠中上一炷香啊。有我這種想法的人許是很多呢。在溱洧河邊,只能詠誦那些詩篇了,一代代寫的詩篇何其多。
溱洧河邊子產祠,
鄭侯城下黍離離。
惠人懿范應難見,
君子高風何處追。
塵世幾更山色在,
英雄如夢鳥聲悲。
行人馬上空回首,
落日荒郊不盡思。
這詩有些悲情,一匹馬,一個人,一襲黃昏,一片莊稼地,當然還有一條河。
這些構成了“不盡思”的蒼然畫面。最后,我們看到了那個“回首”的特寫。
詩人一定記住了子產的話:“茍利社稷,死生以之。”那是影響中國的十三句名言之一,是后世眾多名臣的座右銘。王安石改革時就說過類似的話。林則徐則有詩: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以前對子產了解的不夠。自然也是宣傳的不夠。但古人可都知道,且崇敬無比。孔子先前這樣評價子產:“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還有人說:“子產之德過于管仲,即使是諸葛亮,也不過是以管仲、樂毅自況,不敢比擬子產。”更有將子產奉為“春秋第一人”,這可是至高贊譽了。
.
六
子產又字子美,這讓我想起另一個叫子美的人。他或許也是因為崇尚子產而起的名字吧。
仰天看一棵樹,就看到了子產那個清癯的形象。
子產有點像杜甫,一點也不高大魁梧,倒有些善和憂悵。但這樣讓人感到真切,也感到親切。
子產沒有傳下多少文字。
子產不需要文字的托舉了,他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