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毅
摘要: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這十九篇無主名的抒情短詩,自出現后,便備受推崇。其流傳之廣、影響之深,在中國古典詩歌領域中實屬罕見。《古詩十九首》之所以有如此地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其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藝術手法上,抒情與寫景完美融合,綜合運用“比興、對比、象征、疊字”等表現手法,語言風格質樸自然、情味雋永。同時又善選擇生活細節來抒寫內心情感,使抒情詩又有了敘事成分。
關鍵詞:《古詩十九首》;藝術特色;抒情;表現手法;語言風格
《古詩十九首》之所以能夠在中國詩歌史上產生這樣巨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它在藝術性上的高度成就。歷代評家贊揚備至,如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評為:“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而鐘嶸更是給出了“一字千金”的高度評價。研究《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色,對于探尋古詩的源流、發展,以及了解東漢后期文人詩的概況具有重要意義。它的出現標志著五言詩在發展中走向成熟。同時又下啟建安文學,對后世詩歌發展產生著重大的影響。
一、抒情與寫景完美融合
這十九首古詩,是作者內心真切的呼喚,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其中許多景物與環境的描寫,都是詩人主觀感情的極好烘托與渲染。如《明月皎夜光》一首: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于深秋時節見物換星移、時序轉變而產生的朋友相交不終,世態炎涼的感嘆。詩的開篇即寫凄涼的秋夜之景,月色寂寂,蟲鳴戚戚,襯托出失意士人的孤獨與惆悵。接著寫由月出到月落,暗示秋夜漫漫,詩人惆悵難寐。“白露”兩句寫時節推移,作者感受著人情今昔冷暖的變化。秋蟬沒落,玄鳥避寒尋暖,兩相對比,更聯想到自己與“同門友”的現實處境。這些雖是寫景,卻處處是情感的變化,經過凄景烘托,才更現詩的主旨。詩中景物無不為悲情而設,情與景緊緊聯系,完美融合。
這種情景相生的寫法,《古詩十九首》中比比皆是。如《回車駕言邁》開頭四句寫春天野外“東風搖百草”的凄涼景色,正襯托出詩人空虛無聊的悲哀;《孟冬寒氣至》寫孟冬的凜冽寒氣,北風的慘厲凄苦,月缺月圓的無窮變化,暗示出女子空閨獨守的寂寞,睹物思人的離愁。
二、綜合運用多樣化的表現手法
《古詩十九首》中無論是游子思婦的離愁之苦,還是仕途不順的苦悶哀傷,都創造性地運用了古典詩歌的多種表現手法。手法的綜合運用渾然圓融,毫無造作之感,令人嘆服。
(一)善用比興手法
《古詩十九首》繼承了詩騷的比興傳統,曲婉地傳達出深沉的寄托。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此二句托物起興,借以興起生命易逝,人身苦短的感嘆。又如“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無不清新貼切,富有風騷意味。《冉冉孤生竹》先以竹結根山阿,比喻婦人貼身于君子,又用“兔絲附女蘿”比喻新婚夫婦感情的纏綿。接著以“兔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宕開一筆,引出愛人遠離,會合失宜,人不如物的感慨。“彼傷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四句,將花比人,“過時”是花之時亦是人之時。通過蕙蘭花當春煥發的榮光和過時不采的怨艾,直把主人公的怨情宣泄。寫的或人或物,或景或情,讀者已無暇思索,只覺心神震動,為女主人公扼腕痛惜。
(二)善用象征手法
善用象征,是十九首又一鮮明特色。陸時雍曾評之曰:“情動于中,郁勃莫已,而勢又不能自達,故托為一物,托為一意,托為一境以出之。”這是說《古詩十九首》大多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外在的物像、景象來寄托抒發內心的情感。“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采擷芳草贈與心愛之人,是古時候青年男女戀愛的風俗。這里采芙蓉以遺心上人,不是真實的敘寫,而是情感的象征。“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是永恒的象征,“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是儀態柔美卻又孤獨寂寞的形象的象征。再如“冉冉孤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等象征手法的運用在十九首中俯拾皆是。
(三)善用對比手法
十九首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亦較為普遍。如《青青陵上柏》一篇,寫一位失意之士看到社會不公現象而抒發的內心感慨,作者在絕望和悲哀中透露出一種憤懣不平的抑郁之感,那就是“斗酒”、“駑馬”的貧賤處境和“冠帶自相索”、“極宴娛心意”的奢靡生活的對比。“冠帶們”紙醉金迷,貪圖享樂,眼里當然不會有那些流落帝都的失意之士。他們氣焰熏天,炙手可熱,互相勾結,朋比為奸,生活是如此奢靡與安逸。而一群失意之士卻只能借斗酒之微,互相安慰,這該是多么諷刺!哪有什么娛樂可言,不過借酒澆愁罷了。通過對比,并以反詰語氣作結,深化了主旨,增強了表現力與感染力。
(四)善用疊字
疊字在十九首中運用的極為常見,比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等句,但渾若天成、令人嘆服的當屬《迢迢牽牛星》一篇。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首詩十句之中有六句由疊字組成形容詞開頭,并運用的極為恰當。“迢迢”極言星漢之遠,“皎皎”則盡展星空柔美。“纖纖”活現手的形態,“札札”使機杼之聲如在耳前。這些疊字的運用,讀來瑯瑯上口,增加了語言的節奏美和韻律美,使詩的畫面具體可感,使文字極富生命力。
三、質樸自然、情味雋永的語言風格
前人評《古詩十九首》“直而不野”,可謂真知灼見。《古詩十九首》不作艱深之語,無冷僻之詞,語言質樸自然,淺近洗練,平易淡遠,生動妥帖。不刻意雕飾求工,而意蘊深厚,實是厚積薄發的結果。如“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寥寥幾言如同口語,而一種真摯深厚的感情卻如可觸及。語言雖明白曉暢,卻可道出真情至理。因為它的語言是濃縮的、積淀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豐富的表現力。詩中有許多名言警句,簡潔生動,哲理深而詩意濃。巧化典故,言簡義豐,卻不給人晦澀之感。其語言如清泉陳釀,清新而又醇厚,令人回味無窮。
四、細節抒懷,抒情中亦見敘事
選擇生活中的某些細節來表現內心的情感,使抒情詩帶有敘事詩成分,這是《古詩十九首》的一大特色。如《迢迢牽牛星》一首敘述了織女織布的神話故事,用以表現詩人“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苦悶;《西北有高樓》則通過寫一位女子在高樓彈琴之事,抒發作者知音難遇的感慨;《凜凜歲月暮》一首寫了抒情女主人公夢中會見丈夫的情節,更襯托出她孤獨無聊的感情。與以人物性格成長的歷史、事件的自然順序為敘述線索的敘事詩不同,《古詩十九首》的敘事是為了表達感情的需要,是按詩人感情的起伏來剪裁事件,是以情融事,指事寫懷。重意象而不在事件本身。于是,事件便成了觸發詩人感情的媒介,同時又是表現詩人感情的憑借。詩人借生活細節抒懷,抒情中亦見敘事,敘事又為抒情,二者相輔相成。
五、結語
總之,《古詩十九首》在各方面均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不愧為“五言之冠冕”。它的出現,總結了漢代樂府的光輝成就,替建安文學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它正是由兩漢發展到魏、晉、南北朝詩歌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有學者曾說:十九首等諸詩“多非為一人一事而作,讀之久自能感人。有能解此語者,吾當與天下共推之”。此論說明了古詩十九首研究和解讀之難,但也正說明了這一課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十九首的研究于前輩尚且有難,于我更是難于上青天。學識有限,班門弄斧,請大方之家見諒。《古詩十九首》是古圣賢者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天下人共勉,在這里向古圣先賢致敬。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