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珊
摘要:“致良知”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學說,該思想在當代仍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當前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的情形下,提出基于醫患雙方自發的良知,重新確立醫患之間的信任關系,促進二者開展平等對話,并對其加強宣傳教育,進而改善醫患關系。
關鍵詞:王陽明;致良知;醫患關系;信任
在當代的醫療活動之中,醫患之間所形成的對立關系正變得日益惡化,由于醫患之間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渠道,導致醫鬧事件時有發生,患者對醫療機構及其人員的滿意度持續下降,患者對醫者這種不信任,甚至是敵意和威脅,直接影響了醫生對患者的救治積極性,以及患者尋求醫療求助的意念,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醫療質量和水平的提升。
許多學者認為,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是醫患沒有形成穩固的信任關系,醫患信任的構建是合理處理醫患關系首要任務。通常來說,醫患信任缺失主要與當前醫患關系物化、過于強調救治過程中的利益需求以及醫患道德素養低下有關,雖然我國通過建立一系列規范醫患行為的制度,對處理醫患關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醫患之間的矛盾,因而要求從醫患自身層面尋找解決該問題的根本辦法。
我國自古以來,在醫療活動中都強調“醫者仁心”的理念,其核心是“善”,這與王陽明所提出的“致良知”學說有不謀而合之處,本研究基于該學說的相關觀點,試圖提出在該學說視角下處理醫患關系的具體對策。
一、王陽明“致良知”學說的哲學內涵及意義
“致良知”是王陽明晚年提出的學說,這也是其心學體系形成的重要標志,他曾言:“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得其理矣。”[1]馮友蘭將“致良知”簡單地解釋為堅持依從本人良知辦事[2]。王陽明認為,人沒必要按外人的評判或要求去做事,而應當循著自身內心的聲音,將其作為個人行為的評判依據,這也便是王陽明所謂的“良知”,他所致的“良知”并不是特指某個人的良知,而是所有人的良知,依照個人“良知”辦事,便是所謂的“格物”,這個過程應當是虔誠的。
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具有三個方面的哲學內涵[3]:首先,良知概念的根本是宇宙的本體,不管外界世界如何變化,作為本體的良知是不會變的,良知存在于任何時候和地點,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被包羅在良知里;其次,良知是與俱來的,不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才能獲取,若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形成,那么也不能被稱為良知,正是由于這種先驗性,良知才能夠成為宇宙的根本,因而在王陽明看來,良知是人性的本質,并超越了人性的其他價值,所有人在良知面前均是平等的;最后,良知是一種以自我意識為主的道德觀,屬于人的自覺,能夠用以評判道德及其行動,只有遵循內心“良知”,由此出發實施其他活動,才有可能最終達到“圣”的目標。
雖然王陽明提出的“致良知”學說是在封建社會提出的,用以維護封建統治階級集團利益的道德規范,但該學說的意義在當代也有其積極的一面。王陽明極大拓展了孟子性善性的內涵,認為人心從根本上講與宇宙是相通的。例如,矢崎勝彥在對王陽明的學說進行了研究后,提出在當代社會“致良知”學說能夠使人超脫于經濟、科學和現實層面的各種束縛,從良知出發重新認識世間萬物,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4]。
另外,將“良知”當作是當代社會中的道德心理定勢,良知對整個社會之中各類成員的行為和生活起到調節的作用,人們通過自身的內省、慎獨等個人行為,能夠自覺地提升道德品質和個人境界,進而促進社會之中人際關系的改善和社會文明之風的樹立,尤其是在當前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社會和經濟在得到了極大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在整個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道德風尚,因而“致良知”學說在當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王陽明“致良知”對正確處理醫患關系的啟示與對策
“致良知”的核心觀點是人的良知與生俱來,由人的自覺產生,且超越了其他一切價值,這要求在處理醫患關系時,應當充分重視醫患本身的道德倫理,幫助其從內心喚起良知,通過加強道德教育、對等溝通,重構起醫患之間的信任及其二者之間的關系。
(一)基于“良知”重新確立新型的醫患關系
當前,各界對醫患關系的界定存在著諸多爭議。許多人認為,在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醫患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具有利益往來的經濟關系,這種基于各自利益的契約關系在產生糾紛之時,也應按市場經濟中基本的準則來進行處理[5]。但也有許多人指出,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不能簡單的視為經濟利益關系,醫界互來有懸壺濟世、醫者仁心的醫道,醫生的天職就是運用自身所學醫學知識,以仁慈的心去除患者的病痛,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醫生和患者的“良知”應當是確立醫患關系的根本依據,而不應只是以醫患之間的利益往來作為二者之間關系的基礎。
“救死扶傷”的工作從來都不應該只是為了進行等價交換,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醫生都應從自身的良知出發,運用所學全力施救,以解除患者病痛為根本目標。顯然,以往片面強調依據市場經濟原則,將醫患關系確立為經濟利益關系的設定,是很不全面的,這種設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醫患之間的關系能夠得以平等、合理,但這種關系缺乏應有的人文關懷和公益性,這種過度放大醫患關系之中商業利益的行為,常常導致了不和諧的醫患沖突。正因為如此,建立以“良知”為基礎的醫患關系,會顯得更加以人為本、充分人文關懷。
(二)基于“良知”重構醫患之間的信任
按照我國傳統醫患倫理的相關觀點,在治療過程中需要醫患二者共同努力才能達成治愈目標,治療所需的藥物和醫療技術及施救者本人都難以完全取代患者本人的作用[6]。因而在救治的過程中既需要醫生本人盡心盡責,也需要患者有正確的就醫態度和較高的就醫素養,對生命抱有敬畏和珍重之心,確保醫生既不耽誤病人救治,而病人也不過分為難醫生,醫患均為患者的健康承擔相應的責任。
在以往的觀念之中,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承擔著主要責任,患者對醫療機構設備及其人員有著很高的期望,這無可厚非,但病人也應當有正確的就醫態度,對醫生給予充分的信任,因而需要醫生憑著自己的良知,為患者病痛的消除盡最大努力,用良知讓病人放心,也需要患者在就醫中基于自身的良知,承擔相應的責任與義務,全力協助醫生給出合理的救治方案。在救治過程中醫患雙方的信任缺失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對各自是否具有良知產生了懷疑的心態,而只有讓他們均感覺到了對方的良知,才可能真正產生穩固的信任。
當前,患者的維權意識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他們在維權的過程上常常會忽視自身的責任與義務。作為患者,在尋求救助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到當前醫學技術的局限性,從自己的良知出發,客觀評價醫生在救治過程中所做的努力,對其給予充分的理解,從而使醫患之間形成和諧的關系。
(三)基于“良知”實現醫患之間的平等對話
長期以來,醫療機構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救治的過程中,常常習慣以領導者的姿態對待患者,要求患者嚴格遵從自己的意愿,這使得醫患形成了不對等的關系[7]。醫者常以專家自持,他們認為自己所做的診斷都是對患者非常好的,而患者提出的要求都不合理的,患者因此在救治過程中喪失了自己參加救助決策的機會,使得他們不能夠對醫生的價值判斷給出恰當的評判。在現實中,醫生常常只簡單考慮到了患者可能會獲得的利益,而忘卻了患者他們是否愿意獲得這些利益,或者他們是否可以給他們其他的選擇,從而抹殺了患者對救治的選擇權與自主權。
王陽明“致良知”學說認為,良知超越了一切的價值,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原因,人類的良知要求人與人之間開展平等的交往。按照“致良知”的觀點,醫患之間的平等對話是人與生俱來的良知固有的要求,醫生基于患者利益考量而代替患者所做的相關決定,在良知面前都不具有正當性,良知高于一切其他的價值訴求,這要求醫生在進行救治時,應當充分考慮患者實際的感受及其訴求,給予患者對救治方案及其后續發展的選擇權,與其開展平等的對話。
(四)基于“良知”開展醫患道德教育宣傳工作
王陽明“致良知”學說認為,人的良知是與生俱來、由心而發的,這種良知主要是由人類自覺產生的,但在很多情形下,人的良知會被一些利欲所蒙蔽,甚至于完全被泯滅。當前,許多以協調醫患關系為目標的制度和機制紛紛被建立起來,但這些措施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廣泛存在的醫患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上對醫患關系所進行的規范,僅僅只能從外部對人們起到有限的規制作用,但若是人的良知喪失掉了,在人們利欲的驅使下,這些制度就很容易被人找到漏洞,進而形成新的醫患矛盾,因而需要從醫患本身去尋找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醫患矛盾的辦法。
在醫患關系之中,醫務人員的個人道德自覺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古代救治過程主要依靠醫者自身的道德進行自律,這種道德觀的核心就是“仁心”。古代醫者在救治完成后,向患者索取報酬時,主要是“聽其所酬”、“任其所酬”,這種隨心的取酬方式集中體現了古代醫者的仁心,這從本質上來講是醫者良知作用的結果。醫治過程與“善”有天然的聯系,醫療活動具有“善”的本性,只有加強對醫患的道德教育宣傳,讓醫生和患者均回歸到這種本性,找回他們的良知,才可能真正從根本上轉變當前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異化的醫患關系。
三、結語
近幾年,頻發的醫鬧事件將緊張的醫患關系帶入了人們的視野之中,在醫患關系中,現有許多制度的建立均以對醫患雙方的約束為出發點,而較少從個人層面對他們自發的良知進行引導,因而未能起到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的作用。本研究將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應用于醫患關系地處理,“致良知”學說將人的良知上升到了宇宙本源的高度,認為其是人自覺的結果,并高于一切價值,從醫患各自的良知出發,重構醫患之間的信任關系,提出基于個人良知,通過加強宣傳教育、重構醫患雙方的信任以及開展平等對話,用以改善醫患關系,提升醫患關系處理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馬智.王陽明“致良知”探微[J].社會科學家,2012(6):12-14.
[2]趙國利.致良知:王陽明哲學思想的正法眼藏[J].求索,2012(5):154-156.
[3]王中原.王陽明“致良知”的社會改良思想探析[J].求索,2016(1):124-128.
[4]方國根.王陽明“致良知”道德哲學及其精神維度[J].學術界,2014(9):51-68.
[5]賀雯,陳昕,徐璐璐.醫患關系道德發展模型及啟示[J].醫學與哲學(A),2018(2).
[6]李貴華,張新慶,趙陽等.從道德、制度和法律層面探討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6,33(1):1-2.
[7]劉志宇,班文明.從“大醫精誠”談新時期醫患關系的梳理[J].中醫藥導報,2016(17):123-124.
(作者單位: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