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摘要:作為一種德行,審慎在休謨的《道德原則研究》中位于十二德之首,它是一種與盲目相對的智慧,是一種以知識為基礎的道德品質,是一種能夠全面把握事物發展脈絡的遠見卓識。
關鍵詞:休謨;審慎
一、休謨審慎思想的提出
(一)休謨生活的時代環境
大衛·休謨生活的年代在歷史上被稱為“啟蒙的時代”。啟蒙運動是資產階級為了實現自身的崛起,在文化領域與中世紀神學為主導的基督教文化之間的一場對抗,其目的就是要打破封建制度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枷鎖。而休謨的故鄉英國正是資本主義發展最典型的國家之一。
英國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經濟的發展為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英國的資產階級是歷史上資本主義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勝利,它標志著資本主義時代的開始。資產階級革命之后的英國呈現了新的面貌,新階級的掌權,新的利益出發點,新的生產方式等等一切變化都在這個國家出現。新社會中一切殘留的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社會因素在不斷被肅清,如宗教的阻礙,當然這個過程相當緩慢,休謨在后期逐漸成為“無神論”者的一個可能性前提就是社會環境的寬松,但是他當時并不敢直接提出這一主張,而是在其死后的著作中得到了體現,因此從這個方面可以看出在個人處事中休謨“審慎”的運用,往后拖延在適當的時候提出,這是休謨直接運用的“審慎”。
(二)倫理德行中的“審慎”的提出
休謨的德性思想包含了兩條邏輯線索,人的德性有善惡,其來源各有不同,休謨認為人的德性分為自然德性和人為德性。自然德性也被稱為是直接的感情,是先天的,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德性,是自然的善惡觀,而每個人出生之后,都會受到他所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這些影響帶給了個人德性的變化,是后天培養的結果,休謨將之稱為簡潔情感,是人為塑造的善惡觀。先天的自然善惡觀是每個人德性養成的基礎,在自然德行中,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審慎,一是智慧,是與生俱來的,其作用是生存所需。智慧是人的理性,是每個人的認識能力,把握世界的,加深對事物認識的腦力,而審慎是意志力,是德性,是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的價值標準,智慧無善惡之分,可以做好事,可以做壞事,如何做出選擇,就要審慎、德性發揮作用,進行價值權衡,它是一種意志品質,它來源于個人本身,受到個人所生活的環境各種因素的影響,是一個人的心靈品質,因為有它的存在,世界有了善惡之分,有了正義與邪惡,有了理性思考與魯莽沖突,有了禮貌與粗鄙,給人以性格的區分等等,讓人類社會保持著長期的和諧與平衡。
(三)政治領域中“審慎”的出現
事實上,任何一個觀點的提出都是在時代背景和前輩的基礎上逐漸成熟的,休謨的同樣不例外。政體和法治是休謨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內容,任何一個社會歷史階段,都有著符合其歷史特點,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政治體制結構,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這樣特定的政治體制結構來源于特定歷史階段的物質財富所答的水平,而休謨認為這樣的政治體制結構來源于人們在社會中尋求共同利益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是一種維護人與人之間利益平衡的工具。
休謨尤其推崇英國的混合政體,他曾在《論政治社會》中提到“如果每個人都能具有審慎和智慧,都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都能遵從維護社會的共同秩序,不被邪惡所誘惑,不攫取不正當的私欲,有足夠堅定的信念追求長遠的符合社會發展,符合個人發展的長遠利益,就不需要政治體制來對人進行約束,世界自然有序運行。
類似于政體、法治這樣的范疇,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它們的出現就是審慎的智慧的運用,伴隨著每個時代不同的利益出現不同的訴求。
二、休謨思想中“審慎”的含義
休謨作為懷疑論的代表,他認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不僅僅要能看到理論觀點的痕跡,還可以看到生活態度的描述。在休謨看來,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所出現的肯定、傲慢來源于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放任了激情,造成的對事物認識的偏差。因此在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應該懷有疑慮,應該對待認識的結果心存懸疑,才能讓人避免認識的偏差。
我們應該重新認識休謨在《道德原則研究》中提到的審慎的眾德之首。在休謨的論述中,我們能夠看到,我們在生活中不應該放棄審慎,仍然應該保持這樣的價值標準,在與他人的相處過程中,在利益面前,在工作面前,保持審慎的態度,堅持應有的價值標準,協調各種矛盾,處理各種關系。
審慎作為休謨論述的眾德之首,不僅僅是從地位上給與了重視,且從意義上也將它安置在了首要的位置上,社會關系的是人的本質,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重要的貢獻之一,將休謨的審慎與人的本質放在一起,會看到兩者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生活在關系網中,我們的言行再給自己帶來利弊的同時,也在影響著他人,被他人影響著。統籌兼顧,以一種長遠的眼光看世界,看問題,此時的審慎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英]休謨.休謨政治論文選[M].張若衡譯,北京:商務出版社,1993.
(作者單位: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