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瑤
摘要:高校是我國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要環境,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不容忽視,高校校園標語不僅要發揮其基本功能,更要在思想性、審美價值、時尚度等方面有所發展,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關鍵詞:民族高校;校園標語;文學;網絡熱詞
一、高校校園標語現狀
隨著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各項工作的推進,校園標語在其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教育、文化認同感培養、學校認同感培養等方面都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但當前我國高校在校園標語的建設上還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標語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本身就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我們看到當下我國高校在標語建設上存在一些問題,如標語體系凌亂或不成體系、重復性標語多、更新慢、缺乏校園特色和設計感等問題,導致校園標語不僅沒有發揮文化價值,還在逐步喪失基本功能。總得來說高校校園標語存在隨意性、滯后性、缺乏認同感、審美性和時尚性的問題。
二、高校校園標語的功能
高校校園標語具有高校這一特定的環境下以學生和教師為主體對象的特殊性,有一定的特殊功能和價值。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生活提示功能、校園文化建設功能三個方面。大學生是年輕的一代,對于社會熱點,輿論潮流和各類時尚話題都更為敏感,對于身邊的文化環境也有較好的接收能力,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于大學生的影響可見一斑。標語在校園環境內承擔的基本功能是生活提示,基于校園主體的素質面貌和精神需求,校園標語也承擔了校園文化建設這一重要功能。
三、本校校園標語的探索
基于對我校校園標語的使用狀況、受眾情況等方面的調查,發現我校校園標語存在一些普遍問題,大多數學生希望校園標語能得到改進和完善。因此,結合調查結果,我們將設計目標規劃為以下:
(一)將本校標語體系化、標準化
校園可大致劃分為教學區、行政區、生活區、公共區、其他區五大類,根據實地調研,對各區域標語設置情況及需求情況做出評估。將校園內標語體系化的優勢在于,使得校園內標語設置整齊劃一,簡約美觀,也有利于未來對其進行更新或添補。
(二)凸顯本校“少數民族”這一特點
作為民族類院校,我校致力于為國家培養少數民族人才,因此我校大多數學生和教職工是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是我校最大的特點。因此在校園標語牌外形上,我們設計出九個民族卡通人物形象,分別是藏族、彝族、維吾爾族、土家族、回族、壯族、苗族、羌族、漢族,以穿著民族服裝的卡通人物主體和少數民族地區風光、建筑為背景的組合作為標語牌的外形。旨在表現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互相促進構成了我校獨特的校園文化氛圍。內容上我們選取了一些少數民族的歌曲唱詞、詩句、諺語、名人名言、經典故事、文學作品等,從中提煉出標語語言。比如壯族的山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歌詞、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的詩句、白族舞蹈家楊麗萍、阿凡提的故事等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少數民族文化表現形式。這種內容上的創新可以激發師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認同感,展現我校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
(三)運用經典文學作品,提升標語文化內涵
高校主體人群的綜合素質和高校本身教育大眾的根本性質決定了標語的文化功能傾向性,基于學生主體的文學素養基本面貌,將文學作品中的語言結合網絡熱詞或與學生群體相關的詞匯,既達到傳播文學知識的作用,又能使得文化標語煥然一新。比如,啟蒙教育階段我們就背誦過《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將其主題提煉出來,融合成為:致謙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簡單而又深刻,抒情又能讓人產生安慰。借助經典的詩句、格言等文學作品,與當下大學生群體相關的方面相聯系,經典的文學作品極大地提升標語語言的文化內涵,使得更多的師生思考經典文學作品的現實意義,加之文學作品的語言大多沒有時效性的限制,理解的角度可以多元化。經典文學作品的魅力在于其經過歷史的考驗依然能訴說永恒的真理,展現出深遠悠長的韻味,就像張若虛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表現出的是人類對于時空和生命的終級思考,這樣的詩句能在任何時代繼續引發人的深思。將類似經典的文學作品作為我校校園標語的主體內容是基于文學作品本身的深刻性和校園主體人群的文學素養基本面貌兩方面的創新之舉。
(四)提高標語時尚度,與學生群體產生共鳴
“考研”“熬夜”“顏值”“勤奮”“青春”“友誼”“團結”等等類似的詞匯與大學生群體相關的較高,通過類似的詞匯加強標語的新穎度和時尚性,并且挖掘了經典文學作品的現實意義。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發展,網絡成為了大學生群體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學生群體既是網絡熱詞的創造者,也是最積極的使用者和宣傳者。大學生群體對于網絡熱詞有較高的敏感度,選用網絡熱詞作為校園標語的組成部分能較好地與學生群體產生共鳴,使得校園標語更有時代感和活潑度,提高學生與校園的親密度。對于高校,通過了解學生對網絡熱詞的使用情況,更有利于學生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王志強 著.中國標語口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