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舒婷
摘要:在對外漢語初級階段教學中,媒介語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應靈活處理目的語與媒介語的翻譯問題。以學生的理解和語言表達為目標,使學生在不自覺的過程中達到可理解輸入的效果。
關鍵詞:媒介語;不對應;可理解輸入的語言
在進行初級水平的教學時,生詞的教學往往會用到翻譯法,這使得很多老師在備課中需要去面對課堂中的翻譯問題。在課堂教學時常常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在講解生詞時,給出了對應的英文單詞,但在用于解釋和加深理解的例句翻譯中卻見不到那個生詞所對應的英文詞語。以致于在課堂上出現了一個短暫的停頓。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這類問題該如何處理呢?這不由得引起了筆者的思考。
一、課堂媒介語的使用
“媒介就是為了達到或者優化某種目的而使用的輔助性的工具或者手段。”(1)而媒介語就是指除圖片、實物、視頻等,在二語教學中為方便教學而使用的一種有別于目的語的其他語言,通常是學習者的母語或者通用的第三種語言。在教學中具體表現為教材媒介語和教師的課堂媒介語。因教材媒介語是固定的,與出書者的翻譯有關,屬于教材翻譯的范圍,此處就不做探討。而課堂媒介語是教師靈活使用的語言,是每個教師都要使用和處理的語言,也是本文所探討的對象。
“回顧外語教學法的變遷過程,自語法翻譯法衰落后,目的語作為教學用語一直是外語教學中的主流,母語則必須在外語課堂中避免使用。”(2)此后,很多學者和教師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倡導無媒介語或者零媒介語的教學法。目前,在中高級階段,這種教學法已廣泛運用,這主要是與漢語習得者的水平有關。然而對于初級階段,國內的看法較為一致,認為在課堂用語中媒介語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詞匯英譯的不對應問題
詞匯教學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在初級階段的教學中尤為重要。由于學習者的漢語水平比較低,學習詞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英漢對應的生詞表,這種方法簡單、快捷,有利于學習者快速理解生詞,也能降低學習者的情感焦慮。因此,在進行教學時,除了那些能用圖片、實物等直觀講解的詞語,也會適當采用翻譯法。根據漢英翻譯進行生詞講解,然后通過例句和操練來加深理解和掌握。然而,簡單的一一對譯,經常在例句中就換了一個英文單詞來表示,這種情況在初級教學中比較常見。比如說:“用功”,譯成英文是hardworking。例句:他學習很用功。翻譯成英語為:He studies very hard.“用功”在講解中對應的是“hardworking”,但在“他學習很用功”的譯文“He studies very hard”中,用的卻是“hard”,并沒有用到“hardworking”這個詞。雖然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但是在使用上很容易出現偏誤。又比如:“踢”,英文為kick。課文中的句子為:我喜歡踢足球,譯文為:I like playing football。“踢”在講解中對應的是“kick”,但在“我喜歡踢足球”這個句子的譯文中用的卻是“play”。用翻譯法來解釋“踢”,容易產生對應上的疑惑。
由以上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媒介語在給學生理解目的語提供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一些干擾。尤其是目的語與媒介語之間不對應的問題,加深了學生理解的困難,也給教師的授課造成了一定的困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英文之間并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是一種極其復雜的交叉關系。因此,即使是一個詞語的注釋,也是包含很多學問的。
在中英文詞匯中,除了某些專有名詞和單義的實義詞以外,基本上不存在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另外,“采用翻譯法進行漢語詞匯教學,通常會根據漢語詞匯的意思選擇英語詞匯進行翻譯,往往只選取英語詞語的其中一個義項與漢語詞語相對,因此漢語詞匯的詞義時常包含于英語詞匯當中。”(3)比如說上面討論的“用功”,詞義上“hardworking”比較貼合漢語。但在具體的句子“他學習很用功”中,“用功”對應的卻是“hard”。這說明“用功”和“hardworking”在功能上存在區別。“hard”也有“用功”的意思,但除此之外,還有困難的、硬的、有力的等。再比如說“短”,“短”對應的“short”有“低、矮”的意思,學生在習得時,只記得這個簡單對應,并沒有注意“短”出現的特定語境,而把“短”(short)理解為“低、矮”的意思,發生了理解上的錯位,從而造出了“你比較短”、“你的個子很短”這種句子。
當然漢語詞匯只具有一個義項的詞語也較少,因此中英文也常出現詞義交叉、重疊的情況。例如:“要”,譯成“want”,這是不準確的。中文的“要”不僅僅只有“want”(想、想要)的意思,還有“將要”、“必要”、“需要”等義項。而“want”,除了有“想要”的意思,還有“打算”、“希望”、“缺少”、“貧窮”等義項。
另外,漢語和英語詞匯自身存在的一些獨有的因素也會造成對應詞的差異。比如說“踢”。“踢”在詞義上與“kick”比較契合,但是“踢足球”譯成英語不是“kick football”,而是“play football”。漢語中“踢”和“足球”是固定搭配,英語中“play football”也是固定搭配。毫無疑問,“踢足球”和“play football”是完全等值的,但“play”和“踢”卻并不是對應的關系。這主要是由兩種語言蘊含的思維方式不同導致的。“漢字起源于象形文字,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人重形象和具體的思維方式;英文起源于腓尼基字母,字母與單詞沒有直接的意義聯系,體現了英美人重抽象和邏輯的思維方式。”“踢足球”用“踢”字來搭配,是因為“踢”這個動作很形象,很好地將“踢足球”這項運動的特點表現了出來。而英文中的“play”,相比之下更為抽象。
三、教師課堂媒介語使用的原則
兩種語言的不同,導致詞匯間無法呈現簡單的等值對應關系,這也就造成了句子翻譯時,句中詞匯與原詞匯英譯不對應的情況。歸根結底,詞匯的具體意義,始終是要受到話語情境的限制。詞語依附句子而存在,離開了句子,很多詞義根本無法明確。而只要在教學中使用媒介語,這種詞匯間、詞匯與句子間翻譯不對等的問題就不可避免,這是由兩種語言根本上的差異引起的。那么該如何處理這類問題呢?這就對教師課堂媒介語的使用提出了要求。
媒介語的使用,是由翻譯法而引入的。任何教學法的使用都是為教學目標而服務,因此,媒介語的使用,要以實現教學目標為準則。生詞的講解,其主要功能是在概念意義上幫助學習者理解,進而實現語言表達的目標。克拉申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部分是“可理解的語言輸入”。他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這種可理解的輸入,并不需要人們故意去提供,只要習得者能理解輸入,而他又有足夠的量時,就自動地提供了這種輸入。
那么,該如何使習得者達到這種“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效果呢?前提是習得者要能理解輸入。因此,在采用翻譯法組織教學時,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師可以提前了解目標詞匯在課文(會話)中的含義,根據在語境中的具體含義,選取最為契合的英文詞匯來對應。比如上文提到的“用功”,根據課文“他真用功!”這個句子,可以選取“hardworking”來對應。接著,綜合中英詞語的意義和功能,造出一個詞匯和句子能對應上的便于習得者理解的一個簡單句。比如說:“他是一個很用功的學生”。譯文為“He is a very hardworking student”。然后再引導學生造出“他學習很用功”、“他真用功!”等句子。根據學生水平,必要時可口頭翻譯一下。這個時候再出現“hard”這類詞語,就完全沒有問題了。因為學生已經理解“用功”這個詞了。之后的輸入都能達到“可理解語言的輸入”。
“踢”更為簡單一些,講解時可以用動作和動圖來表示。比如說教師可以用腳踢教室里的桌子,邊踢邊說“踢桌子”,然后采用提問方式問他們還可以“踢什么”,引導學生組詞造句。但為了后面復習方便做對譯練習,可以隨著課堂活動的進程在口頭附上英文翻譯。上文提到“踢”時,講到了漢語思維的形象性和具體性。像這種漢語特點濃厚的實義動詞,我們采用“kick”來作為英譯詞。在講了“踢桌子”、“踢椅子”等短語后,再引出課文中出現的“踢足球”,附上“play football”的翻譯,學生就不會糾結“踢”到底是對應“kick”還是“play”的問題了。
四、小結
在漢語教學的初級階段,把媒介語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能夠對教學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但由于兩種語言間的本質差異,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應時刻注意語言間對應不等值的問題。在教學的不同階段,教師應靈活借用媒介語,盡量避免給學生造成媒介語的負遷移作用,減少學生在使用過程中的偏誤。
注釋:
(1)常曉晉.試論對外漢語媒介語[D].碩士學位論文,2009.
(2)常曉晉.試論對外漢語媒介語[D].碩士學位論文,2009.
(3)劉錚.從英漢對應詞的差異探究初級水平漢語詞匯教學法[D].碩士學位論文,2016.
參考文獻:
[1]劉頌浩.對外漢語教材中翻譯的功能和原則——以“老師”和“臉譜”為例[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03):14-22.
[2]白朝霞.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堂語言的特點和組織原則[J].德州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1):82-85.
[4]徐品香.教材生詞英譯問題負面影響的解決對策——從詞匯教學的角度談起[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53-57+158.
[5]周健.試論英漢對比在基礎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9(S1):109-113.
[6]韓麗鵬,李建華.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英譯研究綜述[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6(01):141-144.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