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昱

隨著監察法出臺,檢察院的自偵權轉移到監察委,監察委擁有了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獨立監察權。那么對企業家而言,監察委是干什么的?監察委能查企業家么,采取什么方式、措施來查?如果真的查到了違法犯罪行為,如何處置企業家?
監察委員會是國家監察機關,與原來的行政監察機關相比,本質區別在于是由人大直接產生并向人大直接負責的。它從一個政府的組成部門轉變成了與政府并列的單獨的國家機關,職權與同由人大產生的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并列,行使的監察權是傳統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權之外一個獨立的新類型的權力。根據《監察法》的規定,監察委有三項職責,監督、調查和處置。其中,監督與傳統的紀檢監察部門的職能相匹配,是以廉政教育、定期檢查為依托的日常的監督行為;如果在監督過程中發現了相應的違法犯罪行為,監察委員會可以進行調查程序;在證據比較完整的情況,可以采取處置措施,直至將對象送至公訴機關進行起訴。
監察委能查企業家么?法律明確規定可以查,但需要在一定的條件和范疇內。企業人員可以分為國有企業人員和民營企業人員,國有企業人員當中的黨員領導干部,本身就在紀檢監察機關的查處范圍內。監察委現在將國有企業人員的查處范圍擴大到一切履職公職的人員。根據《監察法》的相關釋義,國有企業當中經手國有財產管理的會計、出納現在都可以被納入監察對象的范圍內。至于民營企業家,雖然不屬于履行公職人員,但一旦涉及權力尋租當中的行賄行為,或者與公職人員共同涉嫌職務犯罪,不僅可以作為被監察委調查的對象,還可能被采取一定的調查強制措施,比如說留置。具體監察哪些行為呢?包含四個大類,相對應刑法的罪名約有88個,其中涉及貪污賄賂、瀆職犯罪、利用職權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還有其他利用職權進行權力尋租、利益輸送、徇私舞弊和浪費國家財產罪等。
監察委有12項調查權限,可以說把紀檢監察機關、原來的行政監察機關、檢察院偵查機關可以使用的調查手段,幾乎都囊括了;但是,并非所有的監察措施都是監察機關單獨采取,有些需要公安機關協助配合才能實施。比如說搜查,因為涉及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原來必須公安機關才可以做搜查,現在監察委被賦予了單獨實施搜查的權力。再如技偵,原來公安機關需要專業部門才能夠采取的技術偵查手段,現在監察委可以采取了,但不能單獨采取,要跟有關的部門配合交由執行部門實施。這就意味著,以前的紀檢部門和公安機關聯合辦案的形式仍然會存續很長時間。
很多人很關心留置,什么是留置?這是監察機關可以采取的調查手段,通俗地說,將原來的雙規措施、兩指措施和刑事拘留等做了一個結合,實質上就是《監察法》賦予了監察機關有法定的羈押權,這個羈押權取代了以前的雙規、兩指,在這樣的過程中取得的材料是可以不經轉化,直接作為司法證據的。既然是法律措施就有嚴格的法律條件,簡單來說有四種情形符合一種就可以被留置,包括案情重大、復雜的,可能逃跑、自殺的,可能串供或者偽造、隱匿、毀滅證據的,可能有其他妨礙調查行為的。
例如,浙江杭州首例對行賄人采取留置調查一案中,杭州某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股東沈明達因對江干區九堡街道牛田社區原黨委書記周岳甫實施行賄,并在區紀委監委調查周岳甫違紀違法問題時,不配合調查,與其他涉案人員進行串供,拒不交代問題并銷毀案件證據。由于行賄方案提出及實施均由沈明達一人操作,且其妨礙調查行為特別嚴重,為了避免其繼續串供或毀滅證據,經上級監委批準,江干區監委對其采取了留置措施。
監察機關對企業家采取措施,整個流程從批準到實施,再到最后的結果,經歷什么樣的程序呢?留置手段有嚴格限制,首先是決定主體,不是某一個領導能夠決定的,要有監察機關的領導集體決定,出具文件。其次是采取留置手段要進行批準備案,程序相當嚴格。留置程序做出決定以后,有一系列的材料手續和之前的拘留手續相匹配。留置時間和地點要做說明,留置時間法定不超過三個月,遇到特殊情況可以延長一次,延長的時間也不超過三個月。某些地方留置的地點目前被定在原來的雙規地點,但有可能今后將看守所作為留置對象的留置地點。
留置以后24小時以內要履行通知義務,但如果有可能毀滅證據或者干擾作證是可以不通知的,權限在監察機關的手上。與此同時,相對于以前的拘留人員和兩指人員,被留置人員有法定的權利保障,從飲食、休息,提供醫療服務,以及調查的時間在法律規定中都予以了細化。留置與原來的兩指相比,無論采取措施條件、決定主體、批準備案、期限限制等,從法定層面來說,《監察法》比原來的《行政監察法》肯定是一個進步。
如果真的查出了違法犯罪的行為,怎么處置?這涉及監察機關與檢察院的銜接。首先是對接程序,監察機關在對接以后,可以直接進行審查的程序。其次,這個程序當中發現有一些證據需要補充,需要程序回轉,就是補充調查。如果說公訴機關發現需要補充證據,對于事實和犯罪行為的定性有重大影響的,首先應該選擇退回調查;如果對不重要的、次要的證據需要進行補充,公訴機關可以自行履行補充偵查權。需要指出的是,被調查對象給監察機關提供的材料和證據,無論哪種形式都可以不經轉化,作為公訴機關的起訴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