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立團
根據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的消息,小鳴單車運營方廣州悅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悅騎公司”)已經于5月正式進入了破產清算程序。當年雄心勃勃地進軍共享單車領域,而今不小心成為了行業的先烈,作為我國共享單車破產第一案,小鳴單車挪用用戶押金行為嚴重損害了共享經濟的信譽。在對共享單車押金尚無可操作性規范的情況下,能否通過個案追究相關人員責任,挽回公眾對于共享經濟的信心?
小鳴單車運營方悅騎公司成立于2016年7月,隨后不久即宣稱拿到了新三板掛牌公司、知名運動單車品牌凱路仕(430759)董事長鄧永豪領投的1億元A輪融資(有媒體稱實際僅拿到了3000萬元)。公開信息顯示,凱路仕于2014年5月30日在新三板掛牌,控股股東為董事長鄧永豪先生所控制的廣州恒永實業投資有限公司,后者持有凱路仕49.69%股份。由此可以看出,彼時的小鳴單車相當于賣給了凱路仕和鄧永豪,成為其旗下控股的子公司。
2017年6月,鄧永豪卻開始在各個場合極力撇清自己和小鳴單車的關系,顯示小鳴單車資金出現巨大障礙。2017年8月23日,廣州悅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從鄧永豪變更為關斌。關斌何許人也?無人認識,他也從來沒有出現在公司的任何會議中。結合目前的狀況,有員工開始懷疑鄧永豪此次失聯在那時就埋下了伏筆。
2017年8月始,廣東消委會陸續收到消費者關于小鳴單車押金逾期未退還的投訴,但至今為止尚有70多萬筆1.4億元左右的押金被長期拖欠且無法退回。為此,該省消委會最終對“小鳴單車”經營方悅騎公司就“小鳴單車”拖欠消費者押金、資金賬戶管理不規范等系列問題,提起了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由于悅騎公司不履行生效判決,案件執行階段轉入破產清算程序。
根據我國《企業破產法》,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可以由債權人或債務人向法院提出申請,進入破產程序。盡管法律對破產規定了較低的門檻,但實踐中申請破產極其不易。例如上海市,破產案件受理需要二級法院批準。法院不愿意受理破產案件的原因在于,破產案件要概括性地集中處理所有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關系,并且其中還牽涉職工安置、社會維穩等系統性工作,耗時冗長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使很多法院對處理破產案件采用回避態度。再者許多破產案件都是“假破產、真逃債”,法院囿于精力也嚴重影響了其對破產案件受理的積極性。
但就算按照破產程序執行,用戶就真的能拿回自己的押金嗎?根據《企業破產法》規定,清算后的破產財產是有法定的清償順序的,首先優先清償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其次是所欠職工工資、社會保險費用和稅款,最后才是普通的破產債權。目前信息顯示,除押金外,悅騎公司還拖欠了100多位員工三個月的工資,以及供應商的貨款。如此看來,小鳴單車的剩余資產顯然不足以償還其全部債務,而當破產人無財產可供分配時,破產管理人只得向法院請求裁定終結破產程序。由此看來,小鳴單車群體想要得到押金的可能性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押金的意義原本是為了保障企業的權益,在企業的產品遭到損害時,能夠依法得到押金減少損失。但在共享單車企業眼中,押金卻成了吸引資本的動力,在共享單車盈利方式未明之際,資本及創業者蜂擁而來,由于沒有相應的監管,押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與企業運營資金所混同。
2017年8月,交通部、央行等十部門聯合出臺的《關于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用戶資金安全監管。《指導意見》規定企業對用戶收取押金、預付資金的,應嚴格區分企業自有資金和用戶押金、預付資金,在企業注冊地開立用戶押金、預付資金專用賬戶,實施專款專用。從性質上說,押金可以視為用戶為保證交易正常進行提交的質押擔保,其所有權依然屬于消費者,企業只是代為保管。但在無相關實施細則的情況下其約束作用幾乎為零,而業內人士也曾表示“挪用押金已經是行業公開的秘密”,小鳴單車亦是如此。
小鳴單車挪用了用戶數億元的押金是不爭的事實,那么這種挪用押金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構成,可能涉嫌哪些罪名?
首先可以排除挪用資金罪。挪用資金罪,是指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數額較大、超過3個月未還的,或者雖未超過3個月,但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進行非法活動的行為。因此必須是“把本單位資金挪作他用”的行為,才可能構成犯罪。用戶押金,在性質上不屬于企業自己所有,不是共享單車企業的財物,其所有權依然屬于用戶,企業只是代為保管,不具有所有權和使用權,小鳴單車將用戶資金挪用,企業負責人不會構成挪用資金罪。
其次可以排除非法集資犯罪。所謂非法集資犯罪,主要是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集資詐騙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主要會對沒有合法主體資格,公開方式宣傳,針對不特定對象,保本付息的承諾。如果符合前面四個條件,行為人還同時有非法占有目的和欺詐手段騙取投資人投資,就涉嫌集資詐騙罪。但是,用戶提交押金的行為,一般是保證自己的消費行為能夠繼續,而對共享單車企業而言,其收取押金的主觀目的,也是為了保證與用戶的租賃合同的順利進行,而不是以集資為目的收取押金。因此共享單車企業難以構成非法集資犯罪。
筆者認為,小鳴單車實際控制人可能涉嫌合同詐騙罪。
合同詐騙罪,是指單位或個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根據相關司法解釋,合同詐騙罪所包含的情形為:1.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2.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3.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4.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后逃匿的;5.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
小鳴單車早在2017年7月就出現資金問題,也已因押金難退遭到過投訴,公司顯然應該意識到將來可能無力退還客戶押金的情況,但即便如此,借著單車還可以繼續通過APP使用的表象,公司還在繼續收取新注冊用戶的押金。這種行為與合同詐騙罪中“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的情形可謂如出一轍。
小鳴單車破產程序開始后,根據破產程序規則,法院會指定一名破產管理人(一般為律師事務所或會計師事務所),接管小鳴單車的所有財產以及財務資料。押金曾經是共享經濟吸引資本的最大動力,如今卻成為最大的問題和包袱。我們希望小鳴單車的破產管理人能夠遵循勤勉義務,仔細調查小鳴單車資金鏈斷裂后繼續收取用戶押金的數額及流向,通過追究其實際控制人的相關責任,還共享經濟一個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