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

利潤的最大化,似乎已成了時下企業的關注焦點。企業家要保證企業的發展,員工也要背負家庭的希望和自己的未來。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下,企業家面對的常常是對立的壁壘、激烈的競爭和無窮的挑戰,而員工面對的,則是上司的壓力、緊張的同事關系、毫無樂趣卻必須做下去的工作。所有的人,都感覺被一種無形的大網所捆縛,想掙脫卻不知從何處下手。
其實所有被矛盾包裹的人都希望改變:希望不用時刻保持競爭的狀態,希望周圍充滿善意與合作精神,希望獲得心靈的自由,希望感到生命的價值。可是,現實與理想往往有著巨大的落差。當我們對此進行反思,就會發現,這種矛盾重重的狀態其實源于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只有突破自我的局限,才能獲得企業發展的自由,感到生命提升的自在。
為此,我們不妨了解佛教團體和合共住、傳承千年的奧秘,借力佛教精神,探索企業出路。
“見和同解”,是指出家人擁有共同的佛法正見和一致的成佛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尋找生命的真相,獲得心靈的解脫,并幫助一切眾生覺悟、解脫,最終自他都達到佛陀一樣圓滿的生命境界。這種超越性、終極性的共同目標,讓佛教的出家人能夠突破自我的束縛,超越自他的對立,建立深層次的生命契合,從而讓一個幾百上千人的僧團和諧相處、代代相傳。
同樣,一個企業要達到和合,也需要建立自己的超越性目標和終極價值。比如在企業中打造“利他即是自利”的文化,將社會責任和人類福祉作為企業的目標追求,將服務大眾、回饋世界作為實現目標的必要手段,那么企業最終收獲的,一定會遠遠超越眼前有限的物質利益,同時能夠實現企業的和合。
因此,單純依靠物質利益無法實現企業的和合,企業的發展要靠卓越的文化理念來凝聚人心,它需要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認同。而這種超越性的、能夠撼動心靈的理念,無疑要和人類的內在終極追求相一致,那就是自他生命價值的最大實現。通俗地說,就是每個人的工作都沒有白做,所度過的寶貴時光沒有像垃圾一樣被傾瀉掉,而是煥發出金子般的光彩。如果企業從上到下的人都認為自己所做的工作,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人類有真正的貢獻和利益,這個企業就會成為一個超越現實對立的價值共同體,就會實現其內在的穩定性、和合性,找到認同感、安適感。一個企業如果缺乏超越性、終極性的共同目標,就會造成核心精神的缺失、核心力量的渙散,員工尤其是核心骨干無法和合,很容易跳槽,企業發展也不會持久。佛教律典《摩訶僧祗律》中說:“譬如鬘師、鬘師弟子,以種種色花著于案上,不以線連,若四方風吹則隨風散。何以故?無線連故。”企業的超越性目標、核心價值理念,就猶如連接花鬘的那條線,連接起企業的每個成員,由此方能形成和合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戒和同修”是指出家眾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共同遵守戒律清規。戒律清規是出家人行為的規范,這些規范有一個基本的出發點,就是人人平等、沒有特權;還有一個根本的歸屬點,就是每個人通過遵守僧團規范,既能令自己身心安樂,也能維護、成就他人的身心安樂。從佛教整體的發展來看,戒律清規的作用極其重要,它不僅是實現僧團和合的基石,也是佛法得以傳承不絕的保證。
跨越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證明,這種“以戒攝僧”的管理極其有效。這種有效,并不是因為節省了成本、節約了人力,而是因為自他不二的理念造就了高度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平等慈悲的公共意識。在僧團中,沒人擁有超越集體的特權,所有的事項都會最大程度地尊重每個僧人的意見。只要是合理的建議與要求,都會被采納和滿足。
佛教僧團的管理,是以慈悲利他的情懷培養包容奉獻的精神,以平等不二的理念促進團體責任的擔當,以生命提升的愿景建立自覺自律的品格,最終打造出具有強烈集體主義精神的和合僧團。經過幾年遵循戒律清規的生活,出家人在遇到需要抉擇的事情時,往往會這樣考慮:我的選擇對他人、對寺院、對佛教、對眾生有益還是有害?有沒有妨礙到別人、傷害到眾生、影響到團體和社會?因為有了“戒和同修”的原則,僧團方能實現清凈和合,并產生出長久的生命力,從而使一些名山古剎歷經千年而不衰。
以此為啟發,企業管理也可以打破自上而下的單向思路,換之以自利利他的雙向理念,從平等、尊重、慈悲、互利的精神出發,制定企業的管理措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通過這種人性化管理,可以幫助員工培養集體主義精神,樹立公共意識,增強責任感,提升對自己和團體的信心。具有這種管理理念的企業,就能有效消除企業與員工的矛盾和對立,讓員工不再感到是被管理、被利用的對象,而是升華為擁有奉獻精神、利他人格、終極價值的真正意義上的人。凝聚了這樣一群積極向上的“人”的企業,無疑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
“意和同悅”是指出家人之間互相尊重、彼此關愛、心意和樂。出家人在寺院中長期同吃、同住、同學、同修,“意和同悅”就非常重要。如果彼此之間輕視、冷漠,見到這個人不高興,見到那個人也不順眼,就沒有辦法在寺廟里安頓身心。但是,要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營造和樂的團體氛圍,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它建立于出家人內心深刻的彼此認同。
這種認同感的產生,源于佛教自他不二、平等慈悲的教義,生發于出家人包容、謙讓、恭敬、感恩的心。《吉祥經》中有“恭敬而謙遜,知足亦知恩,及時聞教法,是為最吉祥”的偈子,可以說是出家人日常互動模式的一種真實寫照。通過長期共處,同一師學,僧人能夠彼此走近對方的內心深處,互相包容,輾轉增上,如同水乳交融。佛陀在世時,特別注重僧人之間的相互照顧、關愛,佛陀本人就有照顧病人的事跡。《增壹阿含經》中記載,佛陀巡查僧房時,發現一位生病比丘無人照顧,便“手執掃篲,除去污泥,更施設坐具,復與浣衣裳,三法視之,扶病比丘令坐,凈水沐浴。有諸天在上,以香水灌之。是時,世尊以沐浴比丘已,還坐床上,手自授食。”也就是佛陀親自為病人打掃衛生、洗衣服、洗澡、喂飯等。隨后,佛陀還召集僧眾,制定出家人需互相照顧的規定:“自今已后,諸比丘各各相瞻視。若復比丘知而不為者,當案法律。此是我之教誡。”并告訴眾人,“看病福田為第一福田”,與供養佛陀無異。后世的出家人,謹遵佛陀的教誨,互相關愛已成尋常之事。這種偉大的平等慈悲精神流傳千古,也成為維系佛教僧團的精神命脈。
現代人生活節奏緊張,精神壓力很大,人與人之間卻關系疏離,情感淡薄,很多人煩躁焦慮、心靈不安,或者孤獨茫然、空虛抑郁。如果企業員工經常處于精神的亞健康狀態,企業也無法有一個健康良性的氛圍。如果是有責任感和悲憫心的企業家,就會積極尋求改變的方法,幫助自己的員工重建心靈的家園,實現精神的安頓。
借鑒佛教“意和同悅”的理念,企業家可以像佛陀一樣放下姿態,以平等的慈悲關愛員工的疾苦;同時,也需要創造各種因緣和平臺,消除員工之間的隔閡,縮短彼此心靈的距離,在企業中營造一種互相尊重、包容、接納、關愛的寬松氛圍,發展出互相利樂、互相成就的和合人際關系,不僅讓員工健全人格、實現自我、和睦相處,也能幫助企業家自身獲得更大的價值實現和精神喜悅,從而在企業家和所有員工的共同利益與幸福中實現企業的健康發展、和合增上。
當我們身陷自他對立、團體矛盾、發展瓶頸的時候,值得借鑒佛教的和合精神,以自利利他為管理理念,以平等尊重為相處原則,以互相成就、造福人類為發展目標,由此不僅能打造出一個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和合企業,更能造就一個正能量的發動機,為這個世界源源不斷地輸送精神動能和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