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

日前,在2018“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開幕秀環節,來自龍華區大浪時尚小鎮的服飾品牌——藝之卉以“藝針憶繡”為主題,上演了一場美輪美奐的非遺服飾秀。深圳藝之卉時尚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首席設計師趙卉洲攜35套“苗繡+時尚設計”服裝服飾,為現場觀眾獻上了以“藝針憶繡”為主題的非遺服飾秀。
藝之卉的展演作品采擷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繡的精湛技藝,依據苗繡的“并蒂蓮花”研發出工藝提花,“蝴蝶探花”做立體疊繡,馬尾繡工藝琢以“百鳥朝鳳”。多種獨特技藝的傳承與應用,展現當代與過去的碰撞。美好寓意之下,一針一繡皆是期許,藝針憶繡皆是傳承。
剛剛從米蘭回到深圳,處理完公司的事情,趙卉洲傍晚又趕到廣州的工廠她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在夜色中趕路的圖片。熟悉她的人,對此已習以為常。
趙卉洲一年的時間中有1/3在深圳,其余多半是在米蘭,或者云南、貴州。兩邊都能激發她的設計靈感。“現在做‘非遺項目,一部分是因為公益,另一部分,的確是需要有一些創新的設計。去貴州、云南,都是為了找創新點,在那里也的確能找到靈感。‘走出去,去歐洲,這個過程非常充實,也能不斷激發靈感。”趙卉洲說。
一部分時間在米蘭,一部分時間在云南,這樣的生活方式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一種習慣,趙卉洲漸漸感到離不開這兩邊對她的影響。這兩邊對趙卉洲的影響不一樣:一個是找文化的脈絡,一個是看品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在米蘭,你看到別人走過的路,你自己再去研究、分析、總結。那你看別人發展歷程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做思想調研的過程。反過來想,你自己的未來可持續發展力在哪兒。去云南、貴州,更多的是對設計力的思考。產品的設計力就是產品的創新點,是你對文化的梳理、藝術的梳理、設計思維結構的調整等。”她說。
趙卉洲說:“兩邊都需要,缺一個都不行。你到國外去,你知道它怎么成功的,你研究它,你覺得它成功也是有道理的,然后它的那套系統也是值得學習的。但是最終你還是要做自己。那你做自己的時候,你還是要找到你自己擅長與不擅長的地方、你自己的風格、自己的文化體系中的DNA。你不可能復制別人,你研究別人的過程中,最終還是要做回自己。”她說。
藝之卉與HuI品牌近年的產品風格多了一些摩登與藝術,在保留藝之卉過去自然、清新、優雅、浪漫的基礎上,產品的混搭型更加強烈。
談到藝之卉品牌風格的形成,不得不提到上世紀90年代末。藝之卉品牌于上世紀90年代末剛剛面向市場推出產品時,風格是非常鮮明的。改革開放之后,大家對于時尚、對于著裝有一種強烈的欲望。過去多是制服,都是職業裝,藝之卉突然給消費者打開一種新的方式:讓每個人在感覺很休閑、很浪漫、很舒緩的時候,又都感覺到回歸了女人的本質。當時市場上這種“職業偏休閑”的風格偏少,休閑中又帶有些浪漫元素的風格更少。“當時推出來還是挺新的。”趙卉洲回憶到。

藝之卉品牌已有20年歷史。積累了20年設計經驗之后,面向未來,趙卉洲認為,設計師的綜合能力一定要強,設計師的跨界融合能力一定要強。同時,設計師對整個當下的時代感一定需要依然敏感,一定不能夠脫節,要不然設計師會被這個時代拋棄掉。另外,要靠團隊建設。“我們現在的設計師大部分都是90后,設計總監是80后。”她說。在談到產品設計的持續創新力,產品隨著時代變化不斷創新的心得體會時,趙卉洲清晰明快地說出了她在實際實踐中的選擇與認識,她的話就像是一位設計師的自白,深刻與生動并存。
我覺得我這兩年變化還挺大的。因為你就是要“去時代感”,就是“去時代烙印”。
其實設計師最難的就是“去時代烙印”。一代一代的設計師,他的這種時代烙印其實是很明顯的。就像你大學的時候唱什么歌,你現在唱什么歌,就能暴露你是哪個年代的人。這些是誰都沒辦法去規避的。
因為在一個時代你關注什么,就必然決定你的產出,但是做設計師是不行的。設計師是—定要關注當下,貼近當下的生活方式,而我們現在最大的變化是生活方式發生巨變,互聯網時代的生活方式跟過去比有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設計師是必須要拋棄過去,迎接未來。
當你拋棄過去的時候,你面臨的首先是,本身設計師是不敢隨便拋棄過去的,因為你是靠這個成功的。同時你面向未來的時候,其實設計師是忐忑的,因為你畢竟是要去貼近主流人群,而不是他來貼近你,你要對這些主流人群進行消費分析,要去研究的。
關于一個品牌的消費群體,其實在做設計的時候,3年5年之內消費群體的變化,你是看不出來問題的,10年之后你會發現很明顯的消費群體的迭代。很少有消費者會跟一個品牌跟10年。消費群體一定是迭代的。當然,—直跟隨著這個品牌的那部分消費者,如果他最后跟這個品牌跟了十幾年下來的話,他一定是思想比較保守和固執的。所以,往往你為了實現消費迭代,去迎接新的客人的時候,你面臨的是風險。但是做時尚,這種迭代又是必然面臨的。
古語里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在歐洲品牌里面體現得非常明顯,一段時間這個品牌很火,一段時間又是那個品牌很火。其實就是你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了你的消費群體的迭代發生變化了,你的品牌就必然會有變化,你的產品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
企業有生命周期,產品有生命周期,那設計師是不是也有生命周期?一樣的。誰都逃避不了。兩個人相差10歲,年齡大的人心態年輕,可能能夠相互理解,跨度10歲,20歲,也還勉強,但要是跨度30年的話,就非常難了。這是事實。
我看完歐洲品牌的百年展,我感到,不可能一個風格叱咤風云50年,它如果叱咤風云還活在這里并不是風格叱咤風云幾十年,它的風格是在不斷迭代中更新的。
在趙卉洲的自白中,散發出時尚帶來的興奮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