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莉 孫文婷
(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國家助學貸款制度是由政府主導,財政貼息,金融機構向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的旨在幫助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學費與生活費的信用助學貸款。這項制度于1999 年開始在北京、 上海等8 個城市試點,2000 年面向全國推廣, 至2018 年, 期間經歷了政策的不斷調整與深化, 促使該項制度不斷向前推進,體制機制不斷完善, 覆蓋面不斷擴大, 資助學生人數不斷增加, 資助額度不斷上升, 為保證高校貧困學生順利入學和完成學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家助學貸款的支出作為政府財政支出的一個重要部分, 其制度績效評價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 目前國內有關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績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績效內涵的理論分析[1-2],鮮有關于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績效評價的研究。如何構建一套科學、 全面、 有效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已成為進一步規范政府實施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客觀要求, 也是提高該項制度績效的關鍵所在。基于此,本文運用4E 原則,從經濟性、效率性、 效益性和公平性構建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國家助學貸款制度是貧困生資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為解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無力支付學費、 生活費問題而發放的財政貼息貸款, 是一種運用經濟手段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重要形式。 它屬于國家政策性助學貸款, 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 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普通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加大對普通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所采用的一項措施和制度安排[2]。 國家助學貸款主要來源于國有商業銀行, 其鮮明的政策導向性要求必須做到“應貸盡貸”,對符合助學貸款條件的各類高校貧困學生申請助學貸款, 不設貸款規模和貸款人數上限, 做到助學貸款全覆蓋, 其目標就是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相關主體主要有政府、銀行、高校和學生。 他們既是制度的設計者,同時又是受益者,是這四個利益主體多層次的重復博弈, 導致了國家助學貸款制度方案的不斷實施和完善。 在四個相關主體中,前三個是強勢群體,學生是弱勢群體。 強勢群體主導了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內容,而弱勢群體的博弈和反抗,又促使強勢群體對制度的不斷修改和完善[2]。
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績效是指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實施效果, 即該項制度是否達到了預期設計目標—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 本文在借鑒國內學者對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績效內涵分析[1-2]的基礎上,將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績效界定為各相關主體按照相關政策開展國家助學貸款工作所獲得的相對于目標的有效性, 它包括開展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經濟性, 效率性, 效益性和公平性。 在進行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績效評價時需要根據是否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這一總目標和是否幫助了貧困大學生支付在校期間的學費和日常生活費用這一具體目標來評價制度的實施效果。
1995 年學者芬威克提出公共部門績效評價應包括經濟( economic)、效率(efficiency)、有效(effectiveness)三個方面,即“3E”原則。 之后主張社會公平價值觀的新公共行政學派的學者們質疑“3E”原則偏向經濟性等硬指標而忽視了公平、民主等軟指標,便將公平(Equality)指標納入政府績效評估體系中。 在此基礎上, 福林于1997 年提出公共部門績效評價的“4E”原則。隨著績效管理理論的日益發展,“4E”原則逐漸成為評價公共部門績效的基本原則, 在國內外公共部門績效評價中得到廣泛應用。 本文依據績效評價的“4E”原則,構建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在借鑒文[3-5]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專家資詢法,依據4E 原則,本文以經濟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4 個維度為績效評價的一級指標, 分析選取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績效評價的二級指標。
(1) 經濟性指政府投入到國家助學貸款工作中的資源量, 它要求的是以盡可能低的投入成本, 提供與維持既定數量和質量的國家助學貸款服務。 經濟性特征用以測度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支出。 國家助學貸款額占全國資助資金總額的比例, 國家助學貸款額占高校資助資金總額的比例, 這兩個指標反映了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經濟性特征, 表示在滿足相同需求的情況下, 資助資金總額中用于國家助學貸款額度所占比例越小,其經濟性越好,反之則越差。 違約率指標表示獲取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未能在規定還款期限內償還助學貸款本金和利息的行為, 該指標反映了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經濟性特征, 其指標值越小, 表明銀行成本低,經濟性越好,反之則越差。
(2) 效率性指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產出成果與投入資源的比例關系。 效率性特征用以測度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在既定投入成本下, 是否獲得最大化的產出。 獲貸人數占申請人數的比例, 放貸金額占申請金額的比例, 這兩個指標反映了國家助學貸款的實際發放程度, 體現了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效率性特征, 其指標值越大, 表明實際獲得貸款的人數越多, 獲得貸款額度越大,效率性越好,反之則越差。
(3) 效益性指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對其預期目標的實現程度。 效益性特征用以測度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幫助貧困大學生在校期間努力學習, 完成學業, 為畢業后能勝任工作回報祖國和社會做好準備。 每百名獲貸貧困生得獎比率, 獲貸貧困生的初次就業率, 這兩個指標反映了獲得貸款的貧困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態度、 學習能力與結果, 體現了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效率性特征, 其指標值越大, 表明效率性越好,反之則越差。
(4) 公平性指貧困大學生是否都有同等的機會獲得國家助學貸款。 公平性特征用以測度國家助學貸款制度是否平等地為貧困大學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順利完成學業的機會。 公平性特征可以通過國家助學貸款對貧困大學生的覆蓋面及各地區貧因大學生獲貸額度的差異來表征。 獲貸人數占貧困生人數的比例反映了國家助學貸款對貧困生的覆蓋率, 體現了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公平性特征, 其指標值越大, 公平性越好, 反之則越差。 貧困大學生獲貸額度地區差異基尼系數反映了國家助學貸款的區域性不平衡程度, 體現了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公平性特征, 其指標值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公平性越差,反之則越好。
本文首先分析了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績效的概念,目標、 相關主體及制度績效的內涵, 之后從績效評價理論基礎入手,對4E 原則進行闡述,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為有效開展國家助學貸款工作提供科學的決策信息和依據,對保障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