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爽 倪春麗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0)
新時代背景下,面對我國供給側改革、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 “中國制造2025”、國家“一帶一路” 等一系列戰略部署, 大力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呼喚,是國家強盛的需要。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 “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在2016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指出:“要積極鼓勵企業,尤其是制造性企業開展定制化、個性化、柔性化生產,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再一次指出: “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由此可見, 新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已上升為國家意識和全民共識。
國外工業強國的工匠文化值得我們好好學習與借鑒, 但照搬照抄外國工匠精神只會水土不服, 而我國傳統工匠精神源遠流長, 古代工匠的創造性勞動,曾使我國長期處于世界文明發展的領先地位。 但近代以來,由于閉關鎖國,列強入侵,內憂外患之下,歷史上的工匠精神出現了傳承上的斷層。 事實上工匠精神并不遙遠, 它流傳在國學典籍中, 沉淀于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民間手工藝里。
作為培育未來能工巧匠搖籃的高職院校, 是培養、訓練有開拓創新意識、良好職業操守和專門技術技藝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陣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汲取中華泱泱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精髓, 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時代工匠精神,引導大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 也是當下高職院校生存發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工匠精神的內涵是開展工匠精神研究的起點。 隨著時代的變遷,工匠精神的內涵也在發生變化。 學界已對當代工匠精神的內涵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廣泛的討論,但很難對工匠精神下一個權威的、確切的定義。 筆者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工匠精神內涵的確定應該立足于新時代社會發展需求,在借鑒西方工匠精神和深挖中華文化、中華精神特色元素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工匠精神,從而確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品格、中國氣派的新時代工匠精神實質與內涵。
西方制造強國的工匠精神對我國開展工匠精神研究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據統計,截至2012 年,壽命超過200 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 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 家,荷蘭有222 家,法國有196 家。[1]之所以如此多的長壽企業集中出現在這些國家,是因為他們都在秉承著工匠精神。其中,德國、日本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的典型代表,他們對工匠精神的重視,不僅極大地促進了制造業的發展,還滲透進每個公民的生活工作中,甚至成為整個民族的價值觀,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的工匠精神,受到了世界矚目,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德國工匠精神的內涵主要包括專注、嚴謹、認真、完美與秩序。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出版的《工匠精神》書中指出,德國人“理性嚴謹”的民族性格,必然演化為其生活與工作中的“標準主義”,體現在制造業中就是對產品質量高標準精度的追求。[2]此外, 德國對質量的追求有種近乎宗教般的狂熱。 德國在宗教改革中形成了“天職觀”,即個人履行在塵世的義務與責任是他的“天職”,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行業中通過努力工作來為上帝服務,從而獲得拯救。[3-4]杜連森在《轉向背后 : 對德日兩國“工匠精神”的文化審視及借鑒》 中認為新教倫理把宗教的虔敬精神引入到了世俗工作當中, 并形成了德國具有濃厚宗教特征的工匠精神, 進一步演變為職業倫理, 最后沉淀為德國人的職業文化心理[5]。
日本工匠精神的內涵主要有敬業、認真、執著、負責、忠誠、極致等。在日本,匠人的地位比較高,受到人們極大的尊敬, 他們重視職業道德, 認為只有一流的德行的人才能成為一流的工匠。 日本的匠人不僅注重技術,更是追求技術與精神、藝術、靈魂的完美結合,這種匠人文化成為被全社會認可和弘揚, 成為整個民族的價值觀。[6]日本的匠人在制作產品時,最為重要的是專注所做事情并努力做到極致, 從而享受一種精神上的喜悅, 對產品數量和物質利益的追求是其次。 因此, 日本的很多企業和店鋪都不大, 但對產品的質量卻能保持始終如一。 如日本被稱為“壽司之神”的小野二郎,他一生中超過 55 年的時間都在做壽司,他會靜心記住客人的座位順序和用餐具的順序, 從而調整壽司擺放的位置, 能夠根據客人的性別精確地調整所握壽司米粒的數量和溫度, 而且保證客人吃到的都是新鮮的當天食材。[7]這種例子在日本不勝枚舉。
通過對中國期刊網相關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發現,目前我國學者認為當代工匠精神的內涵大致包括精益求精、耐心專注、持之以恒、敬業樂業、甘于奉獻、持續創新等方面。劉建軍在《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中認為工匠精神的主要內容包括高度認同、 敬業樂業的精神,專注專一、全情投入的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8]查國碩在《工匠精神的現代價值意蘊》中認為,工匠精神熔鑄于產品中,體現著工匠對于技藝的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認真工作的態度。[9]李進在《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培育路徑研究》中認為工匠精神的內涵至少應該包括尊師重道、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和求實創新。[10]
還有一些學者對我國傳統工匠精神的演變進行了研究。 薛棟在 《論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認為, 中國古代的工匠精神的價值追求是善美境界,工匠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強而力行”的敬業奉獻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以及走出個人的“興利除害”的愛國為民精神[11]。 張迪《中國的工匠精神及其歷史演變》中認為,從古代到現代,我國工匠精神的演變經歷了四個階段, 即以注重簡約樸素、切磋琢磨為特征的孕育階段, 以崇尚以德為先、 德藝兼修為特征的產生階段, 以主張心傳體知、 師徒相承為特征的發展階段, 以提倡開放包容、 勇于創新為特征的傳承階段,這四個階段相互銜接、層層遞進,展現了我國工匠精神產生與發展的脈絡。[12]肖群忠等在《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 中認為, 工匠精神在中國文化中體現為“尚巧”的創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態度和“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13]
在學習與借鑒國外制造強國的工匠精神, 以及對我國傳統工匠精神加以繼承和揚棄的基礎上, 筆者認為應從技、藝、德、道四個方面,以技藝精湛、推陳出新、樂于奉獻、臻于化境為核心,構筑具有中國特色、中國品格、中國氣派的新時代特色工匠精神內涵。
一是技。技是指擁有一技之長,如技術、本領、手藝等, 這是一個高職學生必須要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因此, 以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指向的專業能力共同構成了工匠精神的培養基礎。 高職學生需要對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求嚴苛、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極致,從而達到技術精湛。
二是藝。藝是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也包含了對情感表達及美學境界的追求, 這是對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 創造不是憑空產生的, 他是在長期的經驗積累和技術思考的基礎上, 保持繼續學習的心態和能力,不斷領悟和反復總結,對已有技術、產品進行改良創造的過程。 與時俱進和推陳出新的創新能力是新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重要體現。
三是德。 德是指以愛國、誠信、奉獻、愛崗敬業等為指向的職業道德。 只有具備高尚的德行,才能制造出高品質的產品,也才能成就偉大的品牌。 高職學生需要不斷打磨自我,端正品格、堅守誠信、樂于奉獻,尊重自己、尊重勞動、尊重他人及社會,在做任何事時,不能打破道德底線,做一個符合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的人。
四是道。只有在技和藝方面有了較高的造詣,并在德的方面具備了較高的修為, 經過自己反復磨練方可臻于化境。 當工匠掌握了精湛的技術技能, 同時兼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人文素養、道德品質和創新能力,也就是技、藝、德方面都達到爐火純青之時,也就達到了“天人合一”、“道技合一”的境界。 以道為指向的職業理想應該是高職學生一生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