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楠 張愛平
(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
伴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學界、業界對于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明顯增多, 我國旅游管理類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也隨之與日增進,研究方向逐步細化[1],并形成了旅游企業管理、 旅游規劃與開發、 會展與節事管理等方向, 研究生培養方案與手段不斷更新、 深化以提升其綜合競爭力, 旅游管理類研究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機遇總是與挑戰并存的。在學術研究層面, 學術界的研究水平也伴隨著旅游發展實踐的繁榮、 旅游領域高層次人才的增多而水漲船高,這對于剛剛步入旅游學術圈、 剛剛接觸旅游研究的碩士研究生而言, 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諸多研究生通過論文的投稿經歷發現, 自己撰寫的論文想要在大量的稿件中脫穎而出獲得旅游學刊、 人文地理、 經濟地理等刊物的青睞難度極大, 為此表現出信心不足、 難以適應科研工作的情緒[2],不知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學術能力, 并完成一項高質量的研究。 本文以現存的困惑為出發點, 在分析研究生學術研究存在的問題基礎上, 結合自身學術能力提升過程、 研究生培養經驗以及國內外的先進做法, 提出旅游管理類碩士研究生學術能力的提升策略,以希有所裨益。
旅游管理類專業總體上歸屬人文社科類,帶有典型的學科交叉特點,涉及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性等不同的學科背景,因而研究議題、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百花齊放,這也導致研究生培養與理工科有所不同[3]。 理工科專業往往多在導師的帶領下, 逐步完成一系列實驗步驟形成實驗數據,從而完成各項研究工作,在研究上與導師的科研形成沿襲性, 而旅游管理類很多導師對碩士研究生采取“自由養成”模式,并不手把手的帶領研究生完成一項研究工作,所以研究生易于形成多種困惑。
(1)研究什么才能符合當前不斷發展的旅游學術前沿? 在研究生入學以后,導師往往要求研究生大量的閱讀國內外文獻,而研究生剛剛從本科生轉變身份,文獻閱讀能力較差,閱讀速度較慢、學術前沿的把握能力也不高,面對浩瀚的學術文獻資料,實難摸清學術動態,為此諸多研究生有此困惑。 對于導師擁有國家級、省部級等研究項目的學生而言,情況可能略好,導師可能要求研究生沿襲自己的科研工作,給定的科學命題縮小了文獻閱讀的范疇,有助于快速把握這一學術命題的前沿動態,從而選定具體的研究議題和研究內容。
(2)研究主題是否要與導師的研究方向保持一致?旅游研究的議題眾多, 研究生較容易在日常生活或旅途中找到感興趣的話題, 但研究議題極可能與導師研究方向不同。 若選擇感興趣的議題, 導師有可能在此方面并不擅長, 短時間較難產生高質量的研究成果;若選擇導師一直耕耘的研究內容, 則興趣不大, 興趣的缺乏常導致身心投入不足, 為此深感研究深奧,自身缺乏駕馭能力。
(3)學術研究不知如何與旅游實踐現象相接軌?旅游研究本應該是源自實踐、 高于實踐, 基于對實踐現象的觀察、思考和調研而展開。 然而,可能是源于導師科研項目較少, 研究生外出考察和調研機會不多,整日沉靜在學術文獻之中, 試圖閉門造車; 也可能是研究生學術積累不足, 盡管外出調研頻率較高, 但難以建立觀察到的現象和學術研究之間的聯系, 由此導致學術研究和實踐觀察之間形成“兩層皮”。 最終帶來的結果是: 學術研究歸理論探討和技術展示, 缺乏實踐意義, 而針對實踐現象所開展的研究則較為粗淺,不知如何將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用于解決實踐問題。
(4)怎樣才能快速、有效的掌握各類研究方法? 旅游研究已涌現出多種研究方法, 包括定性方法、 定量方法、 質性及混合方法, 各種方法之下又包含多種具體的方法和工具, 從研究過程來看涉及數據資料獲取、數據資料整理與分析、分析結果的解讀等環節。 如何有效的掌握這些研究方法及其各環節要點, 對于研究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
旅游管理類研究生之所以常形成上述困惑, 除了專業本身的學科交叉性、 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的復雜性以外,還有以下幾點原因:
(1)未及時完成角色轉變,科研投入較晚。 碩士研究生的學制多為三年, 第一學年有諸多研究生基礎課程需要學習, 學習生活與本科生類似, 研究生尚未有效的實現從本科生向研究生的角色轉變[4],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不足。 不少研究生到第二學年才開始有所醒悟, 而第一學年又沒有有效的進行文獻資料和技術方法積累, 以至于學術水平短期內難以提升, 陷入研究困惑之中, 最終尚未經歷較好的科研訓練即步入畢業論文的應付之中。
(2)學術積累不足,卻急于求成。 一項高質量的研究往往需要經歷較長的時間過程, 前期的學術積累是高水平研究的基礎, 需要系統化的了解和掌握國內外關于這一議題的研究動態。 而諸多研究生在關注到某一議題或掌握某一方法之后, 急于展開相關的研究,學術積累不足導致寫出的學術論文深度不夠、 質量不高,研究過程中學術能力也未獲得有效的提升。
(3)過多關注內容創新,輕視方法基礎。 重視研究選題和研究內容是合理的, 內容的創新性也固然重要。 誠然,步入更高層次的研究階段,方法并非決定研究質量的關鍵因素, 但碩士階段首先還是要注重研究能力的培養, 其中研究方法的掌握尤為重要, 文獻的閱讀速度、 研究結果的展示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研究方法掌握程度的影響, 應掌握常見方法以為后續研究奠定良好的科研基礎。
(4)學習相對碎片化,未建立系統的內容體系。 他人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是研究生學術積累的主要源泉, 這種信心源泉是較為零碎的, 一篇論文僅僅關注一個較小的研究“點”,不管是研究內容還是研究方法都是碎片化的[5],研究生難以從這些碎片化的信息中建立系統的學術知識體系, 總感覺文獻不斷, 而所學知識有限。
(5)導師自身事務繁多,指導不夠到位。目前國內研究生教育已十分注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對研究生畢業設立了多項指標, 反而對于導師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導師一旦評選通過即帶有終身制的特點。旅游學術研究正如國內旅游業的發展一樣日新月異,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與日增進, 但部分導師尤其是年紀偏大的一些導師,已長期未從事高質量的學術研究,而將身心投入到其他旅游規劃實踐事業或家庭之中,學術水平和學術敏感度已降低,對研究生難以有效的指導。
針對旅游管理類研究生所存在的上述困惑及形成原因, 筆者根據自身的研究生培養經驗以及國內其他高校導師的做法,提出幾點具體化的建議。
(1)注重文獻的閱讀,且重主題、輕案例。 不管文獻多么的繁雜, 閱讀起來多么的費時, 但文獻閱讀仍是重中之重。 在文獻閱讀過程中, 一定要注意根據研究主題來選擇文獻, 而不是根據研究對象或研究案例。 例如可能少數導師告知研究生選擇鄉村旅游進行研究, 并圍繞鄉村旅游大量閱讀文獻, 這對研究生并非有效的指導。 鄉村旅游其實偏屬一個研究對象或研究案例區, 并非實際意義上的研究主題, 而旅游環境影響才是研究主題, 旅游環境影響既可以在城市旅游區也可以在鄉村旅游區發生, 圍繞旅游環境影響等研究主題開展文獻閱讀, 才能夠有效的積累相關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方法,并把握相關議題的學術前沿動態。
(2)在文獻閱讀的基礎上,選擇和搭配較好的專著進行學習。 文獻所展現的知識點、 技術方法盡管較為具體和深入, 但畢竟是相對碎片化的, 此時選擇相關的專著進行學習十分重要, 可在深入了解這些碎片化學術信息的基礎上, 形成系統化的學術知識, 以完成知識建構,并做到胸有成竹。
(3)以把握研究方法為短期首要任務,并將方法用于論文“臨摹”。 研究方法并非影響論文質量的主導因素,但方法未及時有效掌握,文獻閱讀將會磕磕絆絆,閱讀速度大幅度降低, 學習和科研信心也受到打擊。所以在前期的文獻閱讀過程中應多動手, 根據文獻的研究步驟, 從數據采集開始, 另選一個適宜的研究區開展同樣指標的數據采集, 將文獻中整個的數據分析過程試算一遍, 過程中即已學會相應的技術方法,若分析結果符合研究預期, 可將結果進行闡述和表達,并豐富其他論文要素,完成一次論文的“臨摹”。
(4)日常生活或旅游過程中多思考,將學術研究與實踐現象相銜接。 在日常工作生活或外出旅游過程中, 總能夠觀察到各種旅游實踐現象或實踐問題,作為旅游科研人員應多思考這種實踐現象所反映的學術問題, 以及其背后形成的機理。 例如在景區分布的城區,人們總是抱怨打車難、開車堵,實際上反映的是旅游流量增大之后對本地居民日常通勤或休閑活動的影響; 調研過程中易于發現鄉村旅游地較好的民宿多為外地人開設, 實際上反映的是旅游參與邊緣化的問題, 而關于這些學術問題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些成果,應注意學術研究與實踐現象的銜接。
(5)積極主動參與他人的研究工作,完成科研實操訓練。 若導師擁有國家級、省部級研究課題,往往需要研究生參與其研究工作, 這對于研究生是較好的學習機會,理應積極參與。 若導師課題較少,研究生則應積極、 主動的幫助高年級研究生、 其他導師完成研究工作,如田野調查工作、數據整理與分析工作等,其他研究生和導師都是十分重要的資源。 在解答疑惑、 指導技術方法方面, 其他研究生和導師的解答往往更到位,而自己導師往往不注重這些細節問題的指導。
當前, 旅游管理類研究生既面臨較好的發展機遇,也遭遇了較強的挑戰,如何提高自身的學術能力以最終提升綜合競爭力是一個較復雜的難題,既需要研究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培養單位和導師的共同關注。 本文對周邊研究生常出現的學術研究困惑進行了總結,并對這些困惑的形成原因進行了梳理,在此基礎上結合作為研究生管理人員和導師的經驗以及其他院校的培養辦法提出了些許策略建議。 在未來的研究生培養中,學術能力培養須作為一個重點論題進行關注、 研究和探討,以為中國旅游學界和業界的發展輸送后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