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芳
(安徽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安徽 鳳陽 233100)
隨著對外開放的日益深入, 我國的旅游業正突飛猛進地發展, 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入境游覽我國各地的名勝古跡, 了解我國的風土人情。 旅游業健康持續的發展有助于中國形象的確立與提升, 有利于中外人民的交流與溝通。 由于旅游業發展快、涉及面廣,消費群體文化呈多元性, 因此, 旅游翻譯越來越受到廣大學者的關注。
筆者以嚴復的信、達、雅翻譯標準為指導,從語言信息的角度對旅游景點的翻譯進行探討研究。
在翻譯領域, 不少翻譯家對翻譯的標準都提出了要求。早在1898 年我國清代翻譯家嚴復就提出了著名的翻譯標準“信、達、雅”,他在《天演論》中的“譯例言 ” 講 到 : “ 譯 事 三 難 : 信 (faithfulness)、 達(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 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 “信”指意義不悖原文,即是譯文要準確,不偏離,不遺漏,也不要隨意增減意思;“達” 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 譯文通順明白;“雅”則指譯文時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 簡明優雅。 嚴復的翻譯標準簡潔凝練、 層次分明, 不僅震動了當時的譯界, 而且影響著中國近百年的翻譯理論。 后來的翻譯理論家都各自給嚴復的三字翻譯標準賦予新的內涵。 多數人認為,“信”是對原文思想內容的忠實,“達” 就是使譯文語言通順流暢,“雅”就是讀者的接受程度要高。
旅游景點大致分為兩大類: 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古跡。 在中國,自然景觀往往和文化歷史緊密相連,常常是文以景名,景因文名。 但是,如何將這些信息用英語進行很好的傳達, 在外國旅游者心中產生同感,是旅游翻譯中不可忽略的語用因素。 筆者認為, 對于旅游景點介紹的翻譯,嚴復的“信、達、雅”翻譯標準更加具有可行性。 因為, 翻譯自然風光和歷史古跡時只有盡量做到忠實原文、 語言通順流暢和游客對譯文的接受度高, 才能使外國游客真正感受到我國美麗的風景和悠久的文化。
翻 譯 是 跨 語 言 (cross-linguistic)、 跨 文 化 (crosscultural)、跨社會(cross-social)的交際活動。 旅游景點的中文介紹有散文,也有說明文,雖各具特色,但目的都是為了增強吸引力, 給讀者帶來美的感受, 使之產生一睹為快的欲望。 因此, 旅游景點的翻譯不僅要承載信息功能, 而且還蘊涵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 (陳宏薇,2004)。
旅游景點中有關文化的翻譯要盡量“忠實”原文,也就是做到“信”。 由于中英文化的不同,在翻譯時不可能做到對等翻譯, 但是也應該真實地傳播中國的文化,可以采用多種翻譯手法來達到這一目的。 如:西湖景點“龍井問茶”是走訪龍井茶文化的著名景點。 龍井是杭州三大名泉之一, 水質清洌甘美。 又因相傳龍井與海相通,海中有龍,因名“龍井”。 因此,將該景點名稱直譯為“Enjoying tea at dragon well”,保留了原文的文化信息。 再如:
過去,從齋堂進北京靠羊腸小道,需要六七天的時間,如今,109 國道平坦便捷,乘車兩個半小時就可到北 京 市 區。 (董 秋 波:1995.)
譯文:In the past, it took six or seven days to go from Zhaitang to Beijing through a winding trail.Now on the smooth National Highway 109, it takes just two and a half hours to reach Beijing City.(China Today, No, 12,1995)
漢語中的“羊腸小道”特指那些狹窄曲折又險峻的山間小道,雖然生動,但如果直譯為“intestines path”會引起讀者心理上的反感。譯者將它譯成 “winding trail”突出了原文的信息功能,較準確地表現了“羊腸小道”的來歷和以前去北京的路途之艱難這一語用意義。
旅游景點的翻譯要不拘泥原文的形式, 用簡潔生動的語言使置身于美景中的外國游客從中獲得美的意象,產生審美愉悅,增強對美景的感悟。
在望江公園入口處, 一精美竹牌上有一段描寫美景的文本。
園內岸柳石欄、波光樓影、翠竹夾道、亭閣相映。(原文)
譯文:Inside is the enchanting beauty mirrored in the river, the beauty of riverside embellished with green willows and white rails of paths pavilions and towers nestling amid bamboos.
原文是典型漢語美文,以意馭形,僅四組對仗工整的四字成語, 詩意盎然的美景便躍然紙上, 讀者腦海里浮現出自然和諧的意境。 譯文語言具有簡約美。 用倒裝句體現出英語句子的結構美, 開門見山地點出風景美這一主題:mirror,embellish,nestle 三個動詞生動傳神地傳達原文的中心思想; 兩個并列的of 連接的名詞短語,使譯文具有整飾美;同時,willows,rails,paths,pavilions和bamboos 具有音韻美。 因此,譯文真實地再現了原文的美景。
原文的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在譯文中得到再現,譯文也就具備了原文的祈使功能, 讀者看罷, 難免心馳神往,欲一睹為快。
龐貝城
意大利古羅馬時期名城,面對那不勒斯海灣,背靠維蘇威火山。 公元79 年的火山噴發帶來龐貝城的末日。18 世紀以來,經過200 多年的發掘,證實這曾是個有2 萬人左右的小城, 主要居住羅馬貴族, 因而建筑華麗、城市設施齊全、井井有條。 城的面積約60 公頃,有城墻和8 座城門, 主要大街呈十字交叉, 街道像中國城市那樣網絡化。
Pompeii
Pompeii was a famous Italian city in ancient Rome.It faced the Bay of Naples with Mount Vesuvius behind it.The eruption of Mount Vesuvius in 79 A.D.spelled the doom of Pompeii.Since the 18 century, after more than 200 years of excavation,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Pompeii was a city about 20 thousand people, most of whom were Rome nobles.Therefore, the houses were beautifully constructed, the city had all necessary facilities and was in good order.The city occupied an area of about 60 hectares with city walls and eight gates.The layout of the main streets was in the form of a cross and the city was criss-crossed by streets, similar to a Chinese city.
(轉自:陳宏薇,2004:274.)
原文首句“面對那不勒斯海灣,背靠維蘇威火山”結構對稱, 加上富有魅力的歐洲地名, 能立即吸引讀者。 譯 文:“ It faced the Bay of Naples with Mount Vesuvius behind it.”雖然結構不對稱,但是以“it ”開頭和結尾,讀起來有韻律感。 譯文將“證實這曾是個有2萬人左右的小城”,與“主要居住羅馬貴族”中含有共性的地方“人與貴族”提出。 采用非限制性定語從句譯為:“it has been proved that Pompeii was a city about 20 thousand people, most of whom were Rome nobles”顯得自然流暢。 “主要大街呈十字交叉,街道像中國城市那樣網絡化”這兩句話均是分句,以“街”為主體,是對前文中的“城”的細節描寫。 譯文將他們單獨成句,增加了概括詞layout 和city 作兩個分句的主語,突出了城市的總體布局,進口語境——龐貝城。
原文不以華麗辭藻來渲染氣氛, 而是以質樸的文字描述該城的人文景觀, 具有信息功能、 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 譯文也傳遞了這些功能, 達到了原文的交際目的。
旅游景點的翻譯目的在于向外國游客展示祖國壯麗山河的美景和傳播中國傳統的文化。 譯文翻譯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外國游客對中國旅游業的印象, 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盡量把旅游景點的美景呈現給外國游客,吸引大量游客,促進中國旅游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