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濤 海 軍 常 剛
(陸軍軍事交通學院,中國 天津 300161)
從伊拉克戰爭來看, 美軍強有力的戰略投送能力是其贏取戰爭勝利主動權的至關重要的關鍵因素,這更證明信息化條件下軍隊具備快速投送能力的戰略和現實意義。
美國作為超級大國, 著重打造其強大的全球視野的戰略投送能力。 美軍在《2020 年聯合構想》中,其戰略投送能力制定的目標是:4 天1 個旅、5 天1 個師、30 天內5 個師投送到世界任何地方[1]。 美軍為鞏固其全球霸主的地位, 持續推進其戰略需求, 率先把最前沿、 最可靠地新技術投入戰略投送能力建設。 在伊戰的準備期間, 為了使參戰隊伍了解伊拉克作戰區域的地形,方便機動與作戰,與美軍合作的SGI 科技公司,用立體繪圖的方式為部隊仿真模擬伊拉克各大城市和沙漠地形的科技動畫服務, 同時, 美軍開發創建的一體化C4ISR 系統, 把各戰區之間變成了 “全球運輸網”, 實現了各作戰力量的快速部署和后勤物資運輸的精確支援。
據國際航空機構不完全統計, 在美國與軍事部門合作的航空航天工業約有80%、 船舶工業約有60%的, 美軍強大的軍事能力也是得益于此, 在這種雄厚的基礎之下, 美軍直接用于戰略投送、 軍事運輸的載運工具有:將近700 多架的大中型運輸機、近200 艘的大中型海運艦船、1 萬多個標準集裝箱、 約有1000 多節的運送大重型裝備的鐵路車輛[2]。 這些數字是美軍軍民融合發展的產物的表征, 是美軍持續促進軍方、政府、 大型企業的三者關系的有機融合和協調, 是美軍積極推動法規制度標準、 管理體制機制的建立與完善。 這些重大的策略不僅僅是快速的促進了軍地技術、人才、材料等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雙向互動,更大大的加快了其戰略投送力量體系的生成。
武裝沖突的爆發具有偶然性、不確定性。戰略預置能快速的保障沖突爆發時, 部隊集聚形成戰斗力,美軍將此作為提升戰略投送力量的中堅力量[3]。 美軍在海外熱點地區部署海上預置船隊, 一旦戰事爆發就會搭載大量重型武器和物資裝備就近前往, 與空運到達的人員和少量特種裝備結合, 在最短的時間內形成戰斗力。 在伊拉克戰爭中, 為將參戰部隊和重型裝備及補給品按要求運抵戰區, 美軍動用了各種戰略海運裝備: 美國軍事海運司令部的海外預置船只中的四分之三投入到了伊拉克戰爭使用 (剩余四分之一的船只依然作為戰略預置船);空運方面,在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預置運輸機,在整個戰爭中,形成了約20 余條交織的“空中弧線”,24 小時所運物資超過6700 萬噸公里,輸送人員30 余萬[2]。
美軍在戰略投送能力建設的優秀做法, 值得我們借鑒。 但我軍戰略投送能力建設不能照抄美軍的做法,應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戰略投送是多種運輸方式的集合,包括裝、運、卸等多個環節,需要多方面的協調分工。 所以,必須優化現有戰略投送的指揮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各方關系、明確職能;建立可以統一指揮陸、海、空戰略投送力量和動員的地方運力的戰略投送指揮管理機構, 其應有決策權利、統一調配運輸運力的權力。
各戰略通道、主干線路應結合國家交通戰略規劃、本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特別是現階段要圍繞“三大戰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展開建設,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運輸走廊、海上絲綢之路國際通道的建設。 在制定規劃時應統籌考慮各運輸方式的優勢和特長,遵循以下原則:西北地區要提高交通線路網的密度,東南沿海地區要優化路網的構成, 中部地區要提升綜合交通樞紐的銜接能力,使各戰區交通線形成貫通南北東西的交通網。
近些年,我國交通運輸業得到飛速的發展,為戰時和平時的戰略投送力量動員提供了豐厚的潛在資源,這些潛在運力是戰時的戰略投送能力的重要資源。 要完善交通動員的法規制度, 注重利用利益杠桿的作用提升企業運輸公司參與動員準備的積極性, 變過去被動的服從為主動參與, 為建立軍民兼容, 平戰結合的交通動員保障體系開拓新思路。 完善《國防交通法》相關細則,健全交通動員法規體系。 《國防交通法》雖對市場導向的利益方式、 配套約束制度等規范進行了說明, 但在一些細則上規定還不夠清楚, 相關部門應完善有關法規制度相關細則。
依托信息系統,提高決策系統的輔助能力。要借用新信息技術, 不斷更新完善國防交通信息系統的相關信息數據的統計, 建立相關聯、 多方面的數據信息融合數據庫, 實現信息的采集、 查詢、 儲存等功能一體化。 加快基于物聯網技術的交通保障系統建設與應用。 應充分發揮現代物聯網技術在軍事領域的作用,借用GPS、北斗衛星的雙融合技術系統、以及車載終端的處理技術, 對物資裝備在庫和運輸途中情況實施全程實時追蹤和可視化監控, 實時快速的將物資裝備儲備狀況、 車輛運輸途中的具體信息傳遞至信息收集庫,供業務部門分析決策。
未來能否在戰爭或沖突爆發前夕占據優先態勢,這對我軍遠程投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總結了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的優秀經驗做法, 從管理體制機制、法規制度、加強設施設備以及創新后勤建設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我軍未來建設戰略投送力量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