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丹萍 劉惠婷 (華南師范大學城市文化學院 528200)
粵劇源自南戲,又稱為“廣東大戲”,聲腔以梆子、二黃為主,兼有高、昆牌子,民謠說唱,小曲雜調,主要盛行于粵港澳、廣西、東南亞和歐美等粵人集聚區。被周恩來總理贊譽為“南國紅豆”的粵劇,2006年申報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粵劇又繼昆曲之后成為我國第二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戲劇。粵劇傳承發展兩百多年的歷史,正是不斷吸收和融合外來藝術品種優點的過程。它的博采眾長、兼容并收,勇于探索和創新的特點,使其不斷保持活力。在新時代背景下,粵劇要與時俱進,積極進行創新,在保留傳統特性的同時融合現代元素,打造具有現代吸引力的粵劇創新劇目,已經成為眾多非遺繼承人和相關保護者的共識。
常說非遺的傳承、保護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非遺項目的傳統出路,如粵劇在傳統節日上的表演,但傳統性的表演需求越來越少。新世紀以來粵劇響應政府號召,送戲下鄉,但所獲資金仍然較低,劇團難以自給自足。另“一條腿”是現代的出路,如粵劇劇目逐漸往高雅藝術靠攏,被搬上更大的舞臺。謀求現代出路的前提是非遺項目能激發市場新的需求,取得一定資金供養非遺項目背后的團隊和維護成本。然而這種為適應時代而做出的自我調整和更新,卻容易被詬病為缺少“傳統性”。
粵劇創新在“傳統性”和“現代性”之間存在矛盾。粵劇目前的主要受眾是中老年人,而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廣東粵劇院近年來進行諸多創新嘗試,如《決戰天策府》,其大獲成功讓年輕人興奮不已,卻讓中老年粉絲“難以下咽”。所以說,粵劇創新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保留粵劇的原汁原味,夯實粵劇的傳統特色,對原有的語言、情節進行革新,進行粵劇的“精品”包裝。國內較成功的案例有上海大劇院版《紅樓夢》、青春版《牡丹亭》、龍梅版《西樓錯夢》。這些都保留了原有的傳統元素,減少了冗長的篇幅,選用了較為年輕貌美的演員,在舞臺、服裝、燈光、布景等方面進行更新。所謂新瓶裝舊藥,可以在保留傳統受眾的同時,也吸引一批熱愛粵劇藝術的表演者和觀眾。另一方面,要在繼承粵劇傳統性的基礎上,加入現代化的藝術形式,即為粵劇引入一些新的元素,在不斷的融合試驗中探索粵劇更多的可能性。2002年,在國家一級粵劇演員倪惠英帶動下,融合西方戲劇表演形式、交響樂、小提琴等元素的粵劇創新改編劇目《花月影》取得現象級的關注,不僅進入北京大學巡回表演,吸引了一批年輕、高學歷的粵劇愛好者和表演者;還因此跨越語言的界限,進行跨省和跨國的多場演出,為當時被市場新型娛樂消費方式沖垮的粵劇帶來了復興的希望。時隔十五年,2017年廣東粵劇院以公開招標的形式與山西電影制作廠達成合作,將《花月影》改編成電影。由此看來,在現代的創新或許面臨著損壞戲劇“原真性”的風險,但是其效果也是值得肯定的。
粵劇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傳承發展,除了繼承粵劇傳統性基礎上的改編,粵劇在現代背景下的創新效果也不容小覷。而當今粵劇進行創新面臨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粵劇能否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要求和契合現代生活方式進行推廣傳播。粵劇現代創新面臨的幾大難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問題。
觀眾是戲曲藝術創新的動力源泉,粵劇需要培養高層次、有品位的觀眾。粵劇目前的觀眾呈現“一高兩低”的特點,年齡高、收入低、文化層次低的群體居多,而年輕的、高學歷層次、具有現代審美鑒賞能力的觀眾卻少之又少。任何一個劇種如果缺少高層次、有品位的觀眾就失去了提升和改造自身的機會,現代粵劇的創新要以培養和吸引高層次、有品位的觀眾為目的。一是粵劇創新并不是以純粹吸引觀眾捧場,一味地滿足市場需求為目的,粵劇創新需要“精品”意識;二是粵劇創新要以培養觀眾具有較高的審美需求為目的。據此,在區分不同層次的觀眾,摸清觀眾定位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進行創新,是時下最有效的措施。
將粵劇觀眾主要分為老年觀眾和年輕觀眾。老年觀眾適應傳統粵劇風格,對他們而言,粵劇在程式、唱腔、伴樂、表演形式等方面突如其來改變可能難以接受,這時候粵劇的創新可以集中在唱詞、語言、情節的轉換上,改寫保守、落后的唱詞,刪減冗長、多余的劇目。這樣不僅使劇目更符合現代的審美觀感需求,而且也讓粵劇精髓得以傳承和發展。青年粵劇表演藝術家曾小敏近幾年來就力推粵劇創新劇目《白蛇傳?情》、《夢?紅船》,就是以這種方式與現代審美藝術融合,對傳統的情節進行改編。
對于年輕觀眾,除了在戲劇類院校或家庭熏陶下少部分的觀眾,很少有其它途徑直接了解粵劇,這種情況下,讓他們主動走入劇場不太可能。所以,要在了解年輕群體的審美觀念和消費需求,準確把握住什么是能真正吸引年輕人的基礎上,增加粵劇的現代吸引力。近年來說到最能吸引年輕觀眾圍觀的粵劇劇目,就不得不提在2015年推出的大膽創新、火爆市場的《決戰天策府》。《決戰天策府》是以網絡游戲《劍網3》為背景,主要講的是安史之亂之時,天策府統領李承恩率軍力戰叛軍,力保大唐江山的故事。主創彭慶華改變了傳統粵劇的節目表現形式,打出裸眼3D、威亞輕功、5.1環繞立體聲等視聽覺盛宴的噱頭,抓準了互聯網下正在興起的青年亞文化群體的興趣熱點,通過“網游”、“跨次元”、“古風”、“cosplay”等新鮮元素成功吸引了關注,成為時下最重要的粵劇創新作品。
對于現代粵劇的創新而言,粵劇的非遺傳承人主動進行研發和創新,在個別優秀的青年力量的帶動下,粵劇創新道路已經越走越遠。粵劇隊伍的建設,以下幾個方面的人員力量都是十分重要的。
1.改變粵劇帶頭人固有觀念。任何事物在創新之初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立馬得到認同的。要正確看待粵劇創新的路途中潛在的風險和曲折,粵劇的帶頭人要以更加開放、兼容的目光看待粵劇的創新。如《決戰天策府》的火爆在吸引一批年輕觀眾的同時,也遭到了一些老一輩藝術家的質疑和反對。回看十五年前《花月影》的問世,其票房雖火爆,但在業界內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2.吸納年輕粵劇演員。據悉,廣東粵劇院中有超過半數以上都是青年演員,青年力量并且成為粵劇創新中的主體。近年來,廣東粵劇院以“粵劇進校園”的模式,在中小學中開展粵劇興趣班,鼓勵學生在課后主動接觸粵劇,積極培養下一代接班人和年輕觀眾。粵劇還與高等院校合作,開辦粵劇表演類專業,粵劇領頭人紅線女和倪惠英都曾親自教學。粵劇通過校企合作、開辦講座、開設選修課程、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向這些知識密集的群體免費開放,讓老師和大學生能有機會接觸和了解粵劇,吸引他們主動走進劇場中欣賞粵劇,激發他們對粵劇的興趣,豐富粵劇的活力。
3.編導人才隊伍建設。打造“精品”粵劇的觀念雖然在業界內得到廣泛認同,但缺乏人才推動。要找到既熟悉粵劇傳統語言,又能準確把握住時下審美元素的,具有現代化技術和傳統戲曲鑒賞能力的編導人員十分困難。粵劇來自民間,可以開放更多的機會吸納民間力量,除了和專業院校合作開展戲劇的編導人才培養專業外,還可以開展粵劇劇本、粵劇微電影、粵劇紀錄片等線上競賽的活動。粵劇在大好的政策形式推動下,應該充分利用政策、社會環境優勢,打造平臺吸引潛在的創新力量。
4.培養粵劇現代營銷人員。年輕觀眾在看完《決策天策府》后反饋粵劇的審美觀念并不落伍,走進劇場后會被粵劇傳統的魅力吸引,但是粵劇營銷方式十分落后,即使存在消費需求,也會被粵劇的買票難問題打擊。可以看到,在互聯網運營濫觴的今日,粵劇落后營銷觀念并不能跟上現代生活方式。粵劇表演的主體逐漸年輕化,即使主創們有較為先進的營銷觀念,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粵劇要吸收具有專業營銷知識背景的人員,對粵劇傳統模式化的管理進行翻新,對粵劇進行專門的包裝和運營。
5.挖掘粵劇點評人。近幾年來粵劇的創新劇目不在少數,但無論創新成功與否,點評對象始終是在老一輩藝術家和老年觀眾,新生代觀眾的觀點被削弱。《決戰天策府》、《白蛇傳?情》都在多場實地演出后不斷更新版本,但是更新過程中更多依據表演過程中自身的經驗積累,來自更高層次的藝術指導和年輕觀眾的點評部分卻少之又少。粵劇創新必須在不斷的批評和更正中得以前進,不可忽視粵劇的點評團是一個重要的促進力量。在具體操作中,創新劇目在實地表演時給觀眾派發問卷,或者上傳一段片段到網絡上,開放平臺讓大家討論,還開展一個粵劇鑒賞和點評的競賽,吸引較高學歷的年輕人參與其中。
除了在表演藝術形式上粵劇進行原動力的內部創新,粵劇還可以進行二次研發,即在外部人員力量的主導下,通過提取粵劇的傳統特色元素,開發出與傳統模式不一樣的非遺產品和衍生品。
動畫是一種現代的藝術形式,從興起之初就逐步往著商業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并通過推廣、應用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在中國,動畫同樣是一個高成長性的行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不僅如此,動畫鮮明地反映著現代社會的時代精神和文化韻律。粵劇和動畫的融合,可以在保有粵劇原真性的基礎上,在動畫中發揮更多粵劇的特點,有利于吸引年輕觀眾的注意力。
2004年,在我國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的帶動下,粵劇動畫《刁蠻公主憨駙馬》在廣州數十家影院播映,后還傳播至北京、上海等城市,深受觀眾喜愛和好評。動畫本身獨特的表演藝術更能充分表現戲劇的特色。動畫角色造型善于運用幽默、夸張、變形的手法來表現人物表情及語言,對青少年更具有吸引力。粵劇是一個寶貴的素材庫,從中提出能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卡通產品。當下社會商業娛樂的主要消費群體便是青少年,把握住社會的消費主題,有利于戲劇發展空間的拓展。粵劇以動畫的形式演出,更容易為各年齡層的人所接受,同時吸引青少年群體和老年群體,對粵劇和動畫產業的發展都有宣傳作用,拓寬了二者的發展空間,取得雙贏。
粵劇除了在劇目上進行創新,提取粵劇的相關文化元素方式也可以進行創新。粵劇臉譜本身具有獨特的藝術特點,可以有效的區分粵劇和其它劇種的臉譜。粵劇的夸張表情符號也可以意象化,從而變成一種標志性的文化符合進入流通過程中。不僅如此,伴隨著近幾年來國民復古熱潮的興起,傳統化服飾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熱愛,對粵劇的服飾進行現代化的改動,與“古風”、“cosplay”等亞文化圈積極交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粵劇的創新。
除了在以上方面的創新設計,粵劇還可以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進行文創產品的設計,與旅游開發實踐相結合,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從而成為旅游紀念品的一環。進行文創設計,開發鑰匙扣、抱枕、手機殼、書簽等,從而使粵劇文化元素進入生產、流通環節。還可以把粵劇的核心概念進行梳理,作為動畫、電影創新的一個文化元素。
在國家政策的積極扶持下,粵劇創新無疑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無論是《花月影》,還是《決戰天策府》的火爆,都預示著粵劇擁有更多的可能性。粵劇創新要重視“傳統性”和“現代性”的融合,堅持非遺保護中的兩條腿走路原則,不可一味為“新”而拋棄傳統。另一方面,在粵劇創新的過程中要重視以“人”力量。并且在具體的創新實踐中有效應用二次研發,從而使粵劇煥發無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