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經濟服務于實體經濟,是實體經濟的派生產物,由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為滿足融資需要衍生而來。但是,現如今正是我國經濟轉型的瓶頸,面臨著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和通貨膨脹的壓力,實體經濟的發展趨勢遠遠不如虛擬經濟,資本的逐利性也決定了資金流向投資回報率較高的領域。虛擬經濟在以上種種因素下膨脹式發展,逐漸擠占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已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2015年,我國H股和A股市場發行量為444.15億股,相比于2011年的180.37億股,五年內增長了2.46倍(如圖1所示)。而同期,工業企業數量在2011年到2015年內,僅增長1.18倍(如圖2所示),遠遠落后于股票交易市場的發展。虛擬經濟現在面臨著交易規模過大、投機過度和虛擬資本周轉速度過快等問題,必然會滋生經濟泡沫,產生經濟繁榮的假象。一旦失去實體經濟的支撐,經濟泡沫就會破裂,必然不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甚至會擾亂我國現有的經濟運行秩序。
首先,虛擬經濟的產生是為了滿足實體經濟日益增加的融資需要,并且發展程度也受到實體經濟發展規模的限制。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物質基礎,一旦虛擬經濟的發展脫離實體經濟,對經濟的發展就沒有實際意義。第二,虛擬資本的價格決定于實體資本的價格,反映實體資本的增值情況。在實體經濟中以社會平均利潤率代表實體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而社會平均利潤率又通過銀行長期利率間接決定市場盈利比率,最終決定證券市場的價格水平。虛擬資本本身并沒有價值,只是實體資本在金融市場上價值的一種表現。虛擬資本的定價機制與實體經濟的生產狀況和貨幣市場供求的狀況日益緊密的聯系起來。第三,實體經濟制約著虛擬經濟。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虛擬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支撐。在虛擬經濟的膨脹發展的同時,經濟泡沫隨之產生,當金融危機到來時,泡沫經濟破滅,虛擬資本要回歸到實體資本上來。

圖1 工業企業單位數

圖2 股票市場發行量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雖然實體經濟決定了虛擬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但虛擬經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實體經濟。由于虛擬經濟獨特的運行方式和信用創造能力,使得虛擬經濟逐漸脫離實體經濟,并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運行體系。當虛擬經濟發展落后于實體經濟時,就會限制實體企業在金融市場的融資規模,從而實體經濟發展規模得不到完全的擴張,達不到規模經濟的生產水平,產品因供不應求和成本過高導致價格上漲,通貨膨脹由此產生。當虛擬經濟的發展超過實體經濟時,貨幣幻覺使人們對經濟有著良好的預期,從而將閑置資金甚至貸款投入到虛擬經濟中,泡沫逐漸膨脹,當泡沫破滅之時也就是危機爆發之時。近年來,隨著“金融脫媒”的加劇,實體經濟逐漸失去對虛擬經濟的掌控,虛擬經濟已成為與實體經濟相對獨立的經濟范疇。虛擬經濟膨脹式發展會引發經濟泡沫,造成經濟過度繁榮的假象,從而導致消費者過度消費,最終會影響到進口數量,使進口數量增加,經常項目的貿易失衡。同時,借貸成本過高導致了價格水平上升,從而降低我國出口競爭力,國際貿易失衡。并且,泡沫經濟會導致資金大量流向高收益、高風險產業,導致國民收入重新分配,拉大社會貧富差距,對社會安定構成威脅。
虛擬經濟的高流通性和高獲利性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但由于虛擬經濟獨特的運行方式和信用創造能力,使得虛擬經濟存在著脫離實體經濟而獨立運行的趨勢,并對實體經濟產生“擠出效應”,抑制實體經濟的發展。當本應服務于實體企業、實體經濟的金融業從中獲得過高收益時,金融業風險會相應增加,同時實體經濟的發展會是受到阻礙,大大挫傷實體企業的生產積極性。近年來,很多企業主棄主業、棄實體,抽出資金轉而投向虛擬經濟,大量資金流向股市、期市等投機炒作,更加加快了虛擬經濟發展速度。在這樣的經濟大環境下,實體企業生存困難,從2011年到2015年,工業虧損企業逐年增加。從2011年的30456個虧損企業到2015年的48248個虧損企業。這一數字變化,明確的揭示了在金融脫實向虛的背景下,實體經濟的下滑。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對實體經濟的弊端可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虛擬經濟的資本運作功能促進了資本的流通,通過股票、債券等形式為需要融資的企業單位帶來了大量的資金。但同時,也將虛擬經濟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引入實體經濟,一旦資金鏈中的某一環節斷裂,將會動搖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行。
實體經濟的生產特點有投入成本高、生產周期長以及投資回報率下降,隨著“金融脫媒”的加劇,實體經濟的利潤空間再一次受到壓縮。由于資本的逐利性,大多數信貸資源被大中型企業和高收益、高風險的金融市場所占有,中小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信貸投向不合理,金融資金配置效率低下,從而擠占實體經濟的資金供給。實體經濟的發展到挑戰,一些小微企業紛紛關閉,甚至一些地方出現“去工業化”傾向,由實體市場轉向金融市場。
由于虛擬經濟越來越背離實體經濟,導致實體經濟發展越發后勁不足,實體經濟難在產品結構、產業結構沒有隨著百姓需求結構的升級而升級,從而出現了供求不匹配——高端供給不足、低端供給過剩的結構性失衡問題突出,實體經濟有效供給嚴重不足。
從產業結構上看,勞動密集型產業基本達到飽和,國際競爭力降低,而資本技術高端產業發展前景不好,實體經濟陷入困難。為振興實體經濟,促進經濟增長,產業轉型迫在眉睫。但是金融脫實向虛阻礙了產業轉型和升級。近年來,由于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被逐漸擠占,2016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不含農戶)596500.75億元,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實體企業仍然沒有找到轉型的突破口,難以再創新高。
創新驅動是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引擎。只有加快科技創新,才能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促進“中國制造”上升為“中國創造”。我國一直致力于將中國制造轉為中國創造,當我們掌握了自己的生產技術,就可以實現真正的、完全的生產獨立。將我國的資源與技術相結合,引導企業到國外開發新市場,實現“走出去”的發展戰略。振興實體經濟一定不能拒絕新技術、新模式。實體經濟應當加深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時代元素的應用,融入經濟發展的最新元素融入到實體經濟中,這是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之道是企業轉型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一要通過技術標準、能耗標準、環境標準、資源利用與消耗標準,通過技術改造調整產品結構,淘汰老舊、無進步潛力的實體產業。二要突出主業、做強主業。圍繞主業打造高附加值的產業鏈,實現規模經濟。通過增加上市公司數量、提升上市公司實力,培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優做強實體經濟。三要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引導閑散資金的流向,使社會閑散資金流向投資收益好且生產率高的部門,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
金融機構應引導信貸投放方向,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從銀行存貸款數據變化趨勢來看,盡管銀行存款和同期貸款同比上升,但工業和制造業貸款呈持續下降態勢。在銀行業資產規模擴張下,資金并沒有有效助推實體經濟復蘇。所以金融機構應對信貸投放結構進行調整,制定適合我國經濟結構的放貸制度,可提高對實體部門的最高放貸額度,為工業和制造業以及中小企業提供融資保障。對高新技術產業的貸款利率可適當降低,為我國的科技創新提供穩固的資金保障。在借貸利率合理的同時,金融機構應該規范中間業務,減少不必要的中間業務,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
針對經濟轉型,我國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其中也包括了資金的供給側改革,關鍵就在于資金供給渠道多樣化。因此,應拓寬我國直接融資渠道,健全直接融資市場。首先,股票市場發展存在許多矛盾,債券市場發展潛力仍舊巨大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其次,由于民間閑散資具有信息不對稱、較高的風險性和投資渠道較少等特點,導致了大量的民間資本滯留在個人手里。政府應對這一現象提出解決方案,積極拓寬民間資本的投資渠道,將民間投資放在公開面上,避免私下民間借貸行為。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根本,對穩定一國經濟有著重要的作用。實體資本是一國財富的根基,是改善民生的物質保障。但現在,我國實體經濟面臨融資難、有效供給不足、產業轉型瓶頸等問題,而虛擬經濟則過度蓬勃發展,經濟運行出現不良的征兆。我國正面臨著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必須維持國內經濟的穩定。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實體企業發展進程是目前經濟政策最關鍵部分。但同時,也要引導虛擬經濟的發展,讓虛擬經濟健康、安全的助力實體經濟,只有這樣,我國經濟才會平穩健康的運行。
(吉林財經大學,吉林長春130117;東北財經大學,遼寧大連116025;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