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表示高職教學目標為:高職需要將就業當作發展目標,將服務當作培訓宗旨,培養面向建設、生產、服務、管理的一線人才,確保為社會輸送留得住、下得去、高實踐、用得上、高素質的技術性人才。①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高職院校普遍沒有實踐經驗,尤其是廣大青年老師,眾多直接從學校畢業搖身一變成為老師,還有很多缺乏職業背景,沒有崗位技能和經驗,缺乏經驗,理論性教學比較明顯。教育的基石為老師,老師為落實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高職教師師資力量需要注重“雙師型”,落實老師培訓體系。基于此,近年來各高職院校積極組織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培養實踐型的教師是泰州職業技術學院重點,每年都會派遣一些老師去企業進行鍛煉和掛職。筆者2018年1月到2月份**會計代理記賬有限公司進行掛職鍛煉,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企業鍛煉予以深入思考。
1.當下教師普遍在企業掛職1—3個月,很少能達到1 年,而且基本是寒暑假時間進行。這會導致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臨時確定掛職人員,掛職教師尚未落實掛職準備,沒有明確的任務和目標,導致難以提高專業度;第二,有的掛職教師還沒有真正進入企業角色就要被迫回校,企業安排的工作要么不能完成,要么完成了但是出現責任的時候又無法追究掛職教師的責任,增加了相關人員的工作負擔。比如筆者掛職的代理記賬公司,主要的工作是做賬,如果掛職的教師只是掛職一個月,即使做完整個月的會計流程,但是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由企業的其他會計負責檢查訂正。第三,掛職教師只淺顯的了解了企業不同業務,缺乏對某業務的深入了解和跟蹤,尚未了解該業務的核心內容,也沒有對該業務進行全面認識。
2.因為時間短,又是寒暑假進行,在安排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時疏于組織管理。并且在眾多時間,掛職是鍛煉教師的最好方法,教師就必須親自到單位掛職,并且需要自己決定所承擔的工作,在掛職期間,因為不能有效的監控、指導工作的內容、方式以及學習,造成其掛職成效不佳。
企業均注重利益,當下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老師到企業進行掛職,不管在管理、資源層面均加重了企業負擔。眾多企業由于面子原因,表面接受掛職,但在本質上而言,掛職教師到了企業以后只是掛虛職,很難得到真正的學習和鍛煉的機會。
1.雖然高職院校教師到企業鍛煉有重大的意義,但是鑒于以上兩個問題原因,有的教師并非主動前去掛職,無法緊密關聯其職業能力和自身,無法通過掛職對自身的能力進行鍛煉,雖然在名義上已經進行了鍛煉,但沒有任何收獲,更談不上教師實踐能力的突破。
2.教師掛職前與掛職單位交流得不夠,且絕大部分教師掛職返校后無法長久的同企業進行聯系,尚未構建合作機制,還有的不能迅速和同事予以交流總結,尚未將掛職的感受、收獲、缺點傳遞給此后進行掛職的老師。這將,第一,不能改善企業與學院的合作;第二,后續掛職教師將重走老路,沒有任何的改進;第三,無法將掛職所學真正融于人才培養方向的改革之中。
訓練老師為“雙師型”隊伍的重要途徑就是到企業掛職,或通過頂崗實踐可有效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且涉及眾多層面,需要確定管理體制和組織架構,構建配套的激勵、管理機制,確保掛職后教師的工作可以順利開展或具備良好的成效。
首先,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掛職鍛煉對個人發展的意義;第二,高職院校要確定教師到企業掛職的待遇和政策,將教師在企業的掛職行為當作教師培訓和考核的主要指標,并將其當作評先評優的主要條件。
從我院的情況來看,在經管類的專業中,目前引入“現代學徒制”的主要是酒店專業。筆者認為“現代學徒制”同樣可以適用會計專業教師的培養當中。從企事業單位、事務所、公司的財務部門均會引進具備豐富經驗的老師傅,讓其教導年輕教師,并構建師徒模式。教師需要按照某一時間定期到老師傅的單位進行訓練,構建長期合作的共贏模式,落實有目的有成效的實際鍛煉。師傅和教師可應用“協作授課”的模式,落實“共同授課、備課”;并且教師需要全面、積極的參與師傅項目,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解決企業實際問題,實現合作共贏。
提前做好掛職派遣計劃,首先需要對教師在企業掛職的目的進行明確,老師到公司掛職往往是帶有特殊任務的,是實踐和鍛煉的機會。針對會計行業的老師可同自身教學的同學生一塊到企業進行實習,在實習過程中,教師分層、分批、分時的逐步推進和推廣。通過該模式,確保教師在企業工作,教師就具備了兩種身份:其一為員工身份,其二為實習老師的身份,同企業指導老師共同對學生進行指導,不僅可以確保教師在企業中待夠一定的時間,還可以落實鍛煉,提升自身技能,又能保證學生的頂崗實習質量。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泰州225300)
注釋:
① 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04]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