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最高等級,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又因其稀缺性和高價值性成為發展遺產地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利用的重要資源。在政府大力倡導文化遺產旅游、民眾對文化旅游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大量社會資本涌入旅游業對文化遺產旅游進行開發利用,有效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但近年來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出現了很多不良現象,如敦煌莫高窟壁畫脫落、長城被破壞、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殘破等,無疑反映了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管理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
目前學術界關于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利用的研究主要體現在資本運作、旅游開發、文化旅游城市等方面。陶偉首次對中國“世界遺產”的現狀進行了綜合的把握,提出遺產地可持續旅游的主要矛盾與解決對策[1]。在資本運作方面,主要是在界定遺產資源開發商業化理念的基礎上,總結了遺產地旅游商業化的動態過程提出文化遺產旅游商業化“路徑”依賴的假說和理論模型[2],接著進一步從財政管理、社會團體、可持續發展方面研究遺產管理者和旅游經營者的合作模式[3]。同時通過遺產保護與遺產旅游之間的互利關系,提出遺產保護與遺產旅游雙贏互利發展的方式[4]。遺產旅游是旅游城市發展的動力,從澳門文化遺產旅游的發展現狀出發,分析出文化遺產旅游與城市互動發展的三大基礎條件是資源、市場、環境[5],運用SWOT 矩陣對內外優劣勢進行交叉匹配,提出經濟適度多元化背景下發展澳門文化遺產旅游的發展策略[6]。然而,從社會責任投資理念角度探討文化遺產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研究才剛剛興起。基于此,本文以社會責任投資為切入點,構建政府-高校-基金會-遺產地運營企業四方互動模式,提出四位一體的保障機制。
對于政府,推行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可以更好地保護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成就,通過政策引導、法律法規以及等獎懲措施來對遺產開發過程進行監管和協調,以促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高校,要大力開展科研項目。通過對遺產開發、景區運營和客源情況等方面進行研究,為企業對遺產地進行保護、開發和運營等方面提供積極可靠的意見。對于遺產地運營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幫助他們更好的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擴大企業影響力,同時保證資源的高效利用,給企業帶來更長久的經濟利益。
從GCFC模式的運行來看,可分為GCF三方合作階段、企業篩選階段和項目運行階段。
政校基合作階段是政府-高校-基金會-遺產地運營企業四方互動模式的第一階段。政府基于保護好發展好世界遺產的理念,基金會為更好地實現其宗旨,高校為更好地開展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形式,進行遺產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課題調研,著力為遺產可持續利用研究提供科學的理論參考、決策服務和智力支持,為地方政府解決遺產資源利用單一化,人才資源短缺等問題發揮更多、更大的作用。高校的科研項目理念與政府遺產保護工作以及基金會的宗旨和發展理念相吻合,借鑒科研基金投入高校課題研究的運行模式,高校與政府、基金會達成合作協議。政府授權高校遺產地的調研,基金會為高校注入項目基金開展課題調研,高校完成課題并得出調研成果。此過程中,政府與基金會展開協作,共同對于科研成果進行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公開披露,市場中的企業,通過參照基金會和政府部門的評估結果,結合自身的條件和需求對科研成果進行判斷和整合。在政府、高校、基金會三方達成一致的合作意向后,進入政府-高校-基金會-遺產地運營企業四方互動模式的第二階段——篩選階段。
該篩選階段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對課題的篩選;二是三方主體對企業的篩選。
企業首先對高校、政府和基金會聯合形成的科研成果進行決策,選擇是否進行投資。若企業對科研成果進行投資,則高校選擇行動——合作與不合作,政府選擇行動——要求遺產地運營企業對基金會進行捐贈或不要求遺產地運營企業對基金會進行捐贈。假設運營企業本期利潤a,基金會資助高校的科研基金=高校科研項目經費=b,高校、基金會、政府對科研項目的監督成本分別為d1、d2、d3。企業若選擇對高校的科研成果進行投資,投資成本為Q;高校與基金會對企業的投資行為予以認同,則給高校帶來的項目成果收益為r(d1+d2+d3
政府、高校和基金會對企業的篩選主要從兩個層面來進行篩選,第一層采用負面篩選的方式,剔除部分不符合倫理或道德規范的企業;第二層利用社會責任投資的核心理念,從經濟利益、社會、環境、倫理、法律等多個方面來綜合考察企業(表1)。

圖1 政府、高校和基金會對企業的篩選示意圖
經過負面和正面篩選之后,符合條件的企業需要與政府、基金會、高校三方就合作運行機制、知識產權等一系列問題進行協商并簽署合作協議,獲得三方授權后才可以進行科研成果的市場投放運營。企業內部會成立相關的項目部門,根據科研成果的特點挑選文化遺產地進行項目成果應用的投入。同時政府與基金會會不定期派遣監管小組對企業項目運營情況進行披露,監控企業運營項目的過程,合理統籌和分配遺產地資源、生產資源,與遺產保護、生產秩序協調,以兼顧社會效益與企業生產效益。
項目評估包括五個部分:評估者、評估對象、評估目標、評估方法、評估準則。評估者是政府、基金會、高校三方。評估對象是進行科研成果市場運營的企業。評估目標是根據政府、基金會、高校保護文化遺產可持續利用的目標進行設定的,包含遺產保護方面和企業方面兩個角度。評估方法采用定性評估、定量評估兩種。對企業運營科研成果的收益可采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評估。將企業運營科研成果的過程通過量化各運行要素,進行過程考核、結果考核,將主觀評價、客觀評價綜合考慮進行評估。以此界定企業是否遵循合作協議進行文化遺產可持續利用與保護的開發運營。
中國現處于社會轉型期,經濟發展不平衡、技術條件落后、管理理論和經驗匱乏,尤其是在資源保護與經濟利用雙重目標作用下,中國文化遺產資源管理存在多頭管理、目標混亂、利用與保護沖突和重經濟利益輕生態環境效益等問題。針對以上的問題,我們提出了適合政府-高校-基金會-遺產地運營企業四方互動模式的管理保障機制。
在GCFC機制中,政府扮演著主體監督管理的角色。一方面政府部門可以通過監事會等監督機構確保投入高校的基金安全和運作規范,定期披露資助基金的來源、數量、去向、進度等情況;另一方面政府通過審計部門監督企業的投資運營情況和遺產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情況,衡量高校科研成果在促進遺產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方面的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監督項目按質按量完成。
在課題組進行遺產地可持續利用項目調研期間,遺產地的運營企業要按照合作協議為高校科研團隊提供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支持。在政府-高校-基金會-遺產地運營企業四方互動模式中,遺產地作為高校科研項目的考察基地,運營企業要為高校科研團隊提供食宿方便、實行景區門票以及景區內部交通費用免除并協助調研。
科研項目評估小組成員由四方的人員組成,由政府主導每年對高校的科研項目進行評估,規定高校科研項目評估質量的高低,評估結果將會影響其下一年所獲得的基金會項目資助基金額度。基金會項目投資基金額度視高校上一年的科研成果考評情況為準進行上下浮動,科研成果突出的高校,基金會將會加大項目資金的投入;反之,沒有按照合同要求完成預期科研成果的高校及個人,科研項目評估機構將會對該高校及項目負責人進行責任追究,基金會也將會減少該高校下一年的項目投資金額。
在GCFC四方互動模式中,基金會無償性地提供資金協助高校開展科研項目。對于此次基金協助活動,基金會要嚴格遵循專項基金設立的規章制度,嚴格規范此次項目合作的內容和要求;加強對專項基金管委會分支機構的管理,設立獎懲制度,保證此次項目能夠規范化、透明性化運營,保證基金會能夠合理分配精力,實現較高的社會效益。對個別不能履行職責開展募資工作的機構進行整改,對個別不規范行為的專項基金會進行整頓;對個別不能按時、按量、按質完成科研成果的高校和項目團隊進行批評,對圓滿完成科研成果的高校和項目團隊進行獎勵。將項目分級管理,嚴格監控高校科研項目資助資金使用狀況。
基于社會責任投資理念,通過構建政府-高校-基金會-遺產地運營企業四方互動模式以及保障機制,實現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利用,進而推廣世界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理念,把世界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政府行為、企業經濟發展和高校科研領域之中,有助于帶動文化遺產旅游產業升級,提高世界文化遺產資源可持續利用,有效抑制遺產地環境惡化情況,緩解文物保護壓力,形成政府—高校—基金會—遺產地運營企業的良性互動,建設文化遺產資源持續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建立政府-高校-基金會-遺產地運營企業四方互動模式是對文化遺產資源可持續利用理論和實踐的又一有力拓展,是順應文化遺產旅游發展理念轉變的必然選擇,是保護文化遺產地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的具體體現。但此模式還有很多不足,于遺產地運營企業而言,自身資金雄厚有足夠資源則不會選擇四方合作,原來與政府單純兩方合作更有利于企業創收。其次,此合作模式過于復雜,四方聚齊需要一個總牽頭,并且各方都需要設立專門的項目負責人,人員涉及過廣不利于聯系以及管理;除此之外,我國遺產地的開發和研究由政府直接管理,以往未出現納入高校和基金會協同發展的情況,實際實施難度高。在接下來的研究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改進現有的模式。
(貴州大學經濟學院,貴州貴陽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