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斐
現就2015-2017年中央、省和市有關強農惠農政策落實情況,政策性農業保險和農業擔保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1.中央、省強農惠農政策落實情況。2015年中央及省政策資金主要投入5660萬元,主要包括:農作物良種補貼及糧食直補2567萬元,低收入農戶取暖用煤補貼1701萬元,設施農業建設工程130萬元,種植業保險334萬元,小麥一噴三防119萬元,美麗宜居示范村以獎促治資金141萬元,高標準農田建設245萬元,一村一品發展資金142萬元,新農村建設90萬元,新型職業農民培育57萬元等。
2016年中央及省政策資金主要投入4843萬元,主要包括:農作物良種補貼及糧食直補2296萬元,低收入農戶取暖用煤補貼1294萬元,設施蔬菜建設項目350萬元,種植業保險258萬元,小麥一噴三防130萬元,美麗宜居示范村以獎促治資金96萬元,農業科技推廣及示范典型建設獎補45萬元,基層農技推廣補助70萬元,旱作農業技術推廣60萬元,果業發展資金21萬元,新型職業農民培育62萬元等。
2017年中央及省政策資金主要投入3982萬元,主要包括:農作物良種補貼及糧食直補2279萬元,低收入農戶取暖用煤補貼1109萬元,種植業保險143萬元,美麗宜居示范村以獎促治資金150萬元,基層農技推廣補助70萬元,農業救災資金60萬元,新型職業農民培育99萬元等。
2015-2017年中央及省資金撥付基本完成,截止11月份結轉資金623萬元,除質保金及結余資金以外,部分項目正在實施中,年底前盡快撥付。
2.市級強農惠農政策落實情況。2015年市級資金主要投入435萬元,主要包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貼息312萬元,新農村建設資金90萬元,農村新能源建設配套13萬元等。
2016年市級資金主要投入101萬元,主要包括:果業發展資金32萬元,美麗宜居示范村以獎促治40萬元,農村新能源建設配套12萬元等。
2017年市級資金主要投入371萬元,主要包括:農產品支撐項目貸款貼息108萬元,農村環境集中整治專項資金220萬元等。
2015-2017年市級資金撥付基本完成。部分項目正在掃尾中。
主要做法及特點
為確保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完善強農惠農資金管理、使用和監督機制,切實維護好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和諧,垣曲農委把強農惠農政策落實放在首位,加強監督環節,嚴格執行制度,確保政策落實、項目到位、資金安全,切實做到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一是強化責任意識,建立長效機制。我委自覺達成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是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切身利益和農村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共識,切實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單位領導經常過問政策落實工作,聽取工作匯報,解決實際問題;分管領導及其他班子成員深入調查、指導工作,科室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形成分管領導親自抓,站室長具體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運作機制,從組織上保證了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
二是及時準確上報,嚴格查對核實。垣曲農委認真配合財政部門做好補貼資金的管理發放工作,嚴格農戶基礎信息采集,認真統計匯總,實行“村、鎮、縣”三級核定,抓住關鍵農時,做到早計劃、早安排,協助各級財政準確及時將各類補貼資金發放到農戶手中,為農民構筑發放補貼的“綠色通道”;并指定專人負責信訪、設置咨詢電話,及時解決各類補貼項目資金的出現的糾紛和矛盾,確保無超報、漏報與錯報行為,堅決杜絕截留、擠占、挪用、抵扣和騙取補貼資金等違規違紀現象發生。建立補貼面積核實制度,統一開辦“惠農卡”,減免中間環節,將農資綜合直補、種糧直補、中央財政農作物良種補貼直接兌付到農民手中,確保惠農補貼及時、足額兌付到戶。
三是健全監督制度,創新管理機制。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涉及部門多、領域廣,層層把好監督關、理順管理環節,是保證政策落實到位及戶的關鍵。一是實行補助資金公示制度。給農民兌付補貼實行村級公示制度,將每個農戶的補貼面積、補貼標準、補貼金額等事項張榜公示,積極接受廣大群眾的監督,基本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二是對種糧農民兌付各項補貼資金實行“一折通”或“一卡通”形式,足額發放到農戶手中,避免資金被截留和挪用。三是嚴格辦事程序,規范操作行為,增強工作透明度。工作人員對申請人所提供材料進行認真審核,親自走訪申請人或其所在村委及村民,有的電話了解,調查取證,以確保資料真實可靠;真正使農民得實惠、政府得民心。四是長抓不懈各項專項資金的監管,著重對資金的安排、分配、撥付、使用、項目實施等環節進行跟蹤檢查。
我縣新型經營主體目前現狀: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和發展工作,將其作為“三農”和精準扶貧工作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來抓,出臺了多項激勵政策,引導以專業合作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體健康發展,依靠示范引路,帶動發展,制定獎補政策,激勵發展。縣農經管理中心加大了對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指導和服務。每年都組織人員深入到鄉鎮、村,對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進行調查摸底和指導其規范化建設。截止2017年11月,全縣累計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657家,其中:種植型有463家、養殖型有115家、種養結合型的有35家、農機合作社24家、其他型有20家。入社社員20130戶。目前新型經營主體參保的意識淡薄,缺乏投保積極性,嚴重的制約著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
1.生產類補貼實惠少。由于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漲,農民的種糧成本大幅度增加,以及小麥玉米等糧食價格較低,國家的部分強農惠農補貼被農資價格上漲所抵消,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效應大大減弱,農民實際從中得到的實惠較少,致使種糧普遍效益不高,導致農民種糧積極性普遍不高。
2.工作經費難以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工作涉及面廣、量大,缺乏必要的工作經費。特別是糧食直補制度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操作程序繁瑣,需要印制大量表格,層層召開會議,加上張榜公示、面積核定、層層報批等各項必要的支出,增加了行政成本,制約了工作質量。
1.農民風險意識淡薄。對農業保險認識不足是農業保險推廣的主要問題。農業生產長期“靠天吃飯”,農民大部分沒有風險防范意識,缺乏主動防范和規避風險的意識。加上農民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僥幸思想根深蒂固,保險意識淡薄,缺乏投保積極性,嚴重地制約著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
2.種植業保險作物補貼范圍太小。目前我縣僅有小麥、玉米進行保險補貼,而種植面積較大的核桃、谷子、果樹、蔬菜等同樣面臨各種自然災害,沒有國家保費補貼等政策扶持,對種植業、養殖業因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會加大農民嚴重的經濟負擔,比如我縣的核桃面積達26萬畝,人保財險今年試點開展此項業務,公司每畝補貼20元,其余每畝60元需農民自籌,農民負擔過高,投保積極性不高。
1.要深化認識,加強責任感和主動性。要以促進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維護農民利益為重點,克服畏難情緒,常抓不懈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工作,完善相關措施和手段,力求做到“五個到位”:領導到位、責任到位、落實到位、解決問題到位、督促檢查到位,想方設法切實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使強農惠農政策的受惠面進一步推向深入。
2.要加強工作指導,堅持查糾結合,不斷鞏固監督檢查工作成果。要健全完善制度,查找制度、程序、監督上的漏洞,規范和完善支農惠農資金的管理、使用和監督管理機制。要督促檢查,以高標準、嚴要求確保工作扎實有序推進。要高度重視并妥善處理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全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要敢于面對矛盾、善于解決矛盾,總結有益經驗和創新成果,及時把新暴露的矛盾和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不斷提升監管工作的整體水平。
3.要加強培訓與引導,把強農惠農政策落實依靠廣大基層干部和調動農民群眾積極參與貫穿于始終。一方面,加強培訓基層干部,不僅要規范干部行為,避免政策在基層走樣,增強基層干部貫徹落實黨的各項農村政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還要提高農村干部整體素質,使他們成為認真負責、昂揚進取、攻堅克難的促生產、惠民生的帶頭人。另一方面,要堅持把依靠群眾、發動群眾貫穿于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全過程,通過宣傳教育,努力發揮廣大農民參與實施強農惠農政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用好用活強農惠農政策,搞好生產、發展經濟。
1.加強政策性農業保險宣傳教育。宣傳農業保險險種、保險標準、保險責任、理賠程序及農業保險給群眾帶來的實惠等,通過網絡平臺、村級墻體標語、懸掛橫幅以及保險公司分時節到各鄉鎮村進行巡回宣傳,發放明白紙、宣傳畫等進行宣傳。
3.擴大保險補貼范圍。建議種植業將核桃、谷子、果樹、蔬菜等納入保險范圍,并積極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從而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參保率和覆蓋面,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穩步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