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嬋
前言:作為一種法規性質的會計準則,必須在法律支持的前提下才能具備法律的權威性,但是目前來看,我國會計準則的遵循義務目前在一些法律中沒有得到很好的賦予。因此本文在分析會計準則的基礎上,為提高其法律效率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真實性和相關性原則。在處理正常案件的過程中,作為法務會計師,需要具備相關的證據材料等才能開展業務。因此對真實性的要求比較高,法務會計的真實性,可以有效的保證業務開展的有效性。法務會計的相關性原則,可以保證法務會計師提供的專家意見與需要處理的法律事項相關,尤其是會涉及到一些因產生糾紛而要使用的財務會計信息等,遵守相關性原則,可以提高法務會計師的辦事效率。
(二)合法性和公正性原則。根據《公司法》、《會計法》等相關的法律規定,法務會計師在處理事項的過程中,必須嚴格依照法律內容進行辦事,如果沒有相關法律或者是案件屬性不明確,也要嚴格遵守現存的會計制度、會計準則等基本的行業規范,保證事項進行的合法性和公平性。一旦出現財務會計規定與法律規定相悖的情況,則需要結合法律規定進行調整。要求法務會計師在處理事項的過程中,遵法守法,必須保證公平、公正的原則,避免出現偏私行為,不得卷入經濟糾紛,要求其保證自身的專業性。
(三)獨立性和客觀性原則。法務會計師在辦理業務之前,必須要對相關業務進行充分分析,才能做出最終決定。法務會計師需要合理解釋訴訟各方的關系,注意業務執行的獨立性。確保其業務執行的獨立性,可以有效減少其他的干擾性因素,保證其辦理業務的專業性。此外,在調查相關事項的過程中,法務會計師必須保持客觀性的原則,不得因個人的成見等原因影響整個事件的科學分析。
第一,規范法務會計師的執業行為。在充分制定了法務會計準則以后,法務會計師就具備了統一的執業行為規范,法務會計師依照此規范可以更好的完成相關的任務,保證其根據更加客觀、公正的原則,堅持良好的職業態度,保持一定的職業水準,更加謹慎的完成法務會計的相關業務,能夠有效保證法務會計師在其相關領域充分發揮作用。
第二,提高法務會計師的執業質量。法務會計準則的存在主要可以形成一定的法務會計業務的基礎框架。在這個框架中,更加合理的規定了各項制度,尤其是明確的表示了對法務會計師職業技能、工作程序、報告要求等的基本規定。這些規定使得法務會計師的執業行為有了鮮明的依據,因此可以提高法務會計師的執業質量,提高服務的水平,從而提高客戶服務滿意度。
第三,明確法務會計師的執業責任。在制定了法務會計準則之后,各項業務都需要以其為準,法務會計師的工作范圍和基本要求也被確定下來,因此法務會計師的執業責任更加明確。在后期的社會公眾調查的過程中,也可以以此為依據做出相應的判斷,保證判斷的科學行,確保客戶權益能夠得到合理的保護,減少糾紛。
第四,維護法務會計師的職業信譽。在法務會計師辦理業務的過程中,需要提出很多專業性的建議,這些建議的提出需要有法律和行業準則的支持,而且要保證其業務執行的有效性,需要獲得相關人員的認可,獲得一定的支持,讓更多的人同意其觀點,所以堅持法務會計準則可以維護法務會計師的職業信譽。
(一)《公司法》缺少對會計準則的明確支持。我國的《公司法》已經對財務和會計的相關內容做出了規定,但是其規定的內容不夠in過去,尤其是僅僅規定了公司報表種類以及呈報的事件。目前缺少的是會計報表生成基礎,比如財務會計業務處理程序等內容沒有明示。有些規定比較籠統,雖然強調了會計法律等可以作為公司制定財務會計制度的依據,但是沒有明確規定公司編制以及財務報表需要遵守屬于行政法規性的會計準則等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這種不明確的支持影響力會計準則的法律效率。
(二)證券交易法缺少對財務會計報告等相關內容的定義。目前的《證券交易法》中缺少對“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等概念的明確界定,導致財務報告缺少明確的依據。雖然民間機構制定了會計規則或者尊則,但是法律上缺少嚴格的內容支持,會影響會計造假案件的正常審判,無法有效保證會計準則的法律效率。
(三)稅法沒有明確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等屬于計稅額的依據。雖然我國的稅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會計制度和稅法的逐漸分離,影響了會計法規的使用。稅法和稅務機關在稅收征收中地位突出,導致了會計制度等內容在稅收會計業務處理中處于從屬地位。會計實務中,會計人員仍然依照會計準則做出會計處理,但是這種處理模式卻得不到稅務機關的認可,影響了會計準則的權威性。
(一)促進會計界與法律界的合作。《會計法》制定的依據容易受到影響,尤其是經濟立法采用了部門立法的方式,你次財政部門在起草法律的過程中影響了立法的科學行,很多人不了解會計專業,就會導致最終的會計準則不適用。《會計法》沒有引起法律界的足夠重視,影響了其相關制度的合理制定,甚至會導致會計界對會計準則失去信心?;谶@一問題,需要不斷加強會計界和法律界的有效溝通與合作,建立一個解決信任危機的機制。比如可以參照美國會計界的成功經驗,會計界的權威人士和法律界進行合作,具有明顯的優勢。財政部可以借助部門權力發揮組織優勢,我國會計可以鼓勵專家參與,發揮其影響力,不斷將會計準則的技術規范上升為法律規范。
(二)加大會計法規的宣傳力度。雖然我國的《會計法》以及會計準則等在出臺的時候得到了支持,但是由于缺少足夠的宣傳,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因此在傳統宣傳工作的基礎上,會計信息的生成以及會計標準的制定都不應該僅僅讓會計人員掌握,更要讓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獲得和掌握。所以不斷提高會計法、會計準則的宣傳力度,保證其宣傳的科學行和有效性,讓服務對象更好的了解會計準則并且接受,是當前提高會計準則法律效率的有效措施。
(三)重新審視會計界和法律界的差異。在不同的領域中,人們對于會計準則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不能簡單的判斷是因為會計界和法律界對會計準則認識的差異,而是要深入分析會計準則的法律效率低下的原因。一般的法律原則與會計準則存在一定的相似行,但是法律界與會計界在運用原則的過程中使用了不同的術語,比如法律界的“自由裁量權”,對應的是會計界的“會計職業判斷”,不同的解釋,影響了案件的科學處理,不可因為概念界定的不同,就簡單的判定會計準則的偏離,影響會計準則的法律效率。
總結:總之,在未來的會計準則使用和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更加重視會計界和法律界的區別,才能為其找到更加充分的法律依據。而且要注意在不斷完善會計準則的同時,努力提升會計準則的法律效率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