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歡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也越來越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重視。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中華傳統文化發展離不開青少年的參與,學校作為傳承和發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在開發和利用傳統文化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14〕3號),要求“各級黨委教育工作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要把加強對青少年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評價和督導機制,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研究,為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堅強保證和良好條件。”這也明確了中小學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所承擔的責任。然而,學校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時,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教育教學、師資建設和文化交流等開支,為充分發揮政府財政在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方面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引導作用,在學校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專項資金,是有其現實意義的。
財政專項資金是指上級人民政府撥付本行政區域和本級人民政府安排的用于社會管理、公共事業發展、社會保障、經濟建設以及政策補貼等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資金,它對社會經濟活動起到基礎性、帶動性、調節性以及引導性的作用。隨著我國財政體制改革的推進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設立財政專項資金已然成為了財政支出的主要方式之一。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也同樣提到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相關扶持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統性、協同性、操作性。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支持力度,同時統籌整合現有相關資金,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重點項目。制定和完善惠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項目的金融支持政策。”但就目前的情況來說,極少學校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專項資金,因為缺少財政資金的專項支持,多數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經費開支擠占了公用經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正常教育經費開支,本文以青島市書法特色學校為例,闡述中小學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專項資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旨在引起各方關注,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堅強的財政資金保障,進而探討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專項資金設立應注意財務管理問題。
(1)無傳統文化教育的專項資金支持。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作為青島市唯一一家開設書法特色班的普高學校,經過幾年的探索發展,學校在書法教育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社會書法人才和書法愛好者,同時,學校還開設了漢服、中華傳統美食、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統文化特色課程,在社會上取得良好的反響,但同時也使學校承擔著較大資金壓力。因財政部門和教育部門未及時對學校經費使用情況進行針對性調研,無法明確學校經費具體使用方向,所以,學校一直未設立傳統文化教育專項資金,可見,學校財政專項資金的項目設立無法完全滿足時代要求和育人目標,存在一定滯后性。
(2)學校傳統文化教育開支擠占公用經費。近年來,學校響應青島市號召,積極開展“書法家進校園”、書法研學、書法國際交流等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傳播和推廣活動,但所需費用均擠占學校辦學公用經費,壓縮了學校正常教育教學使用資金,使得學校辦學經費逐年匱乏,如若不從根本上解決資金需求問題,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將逐漸遭遇資金“瓶頸”。
(3)傳統文化教育資金開支隨意,波動較大。隨著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學校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投入較大資金,不僅僅安排用于支付書法專家勞務費、書法研學費等開支,還購置引入了電子書法教室等智能設備,以現代化科技創新助力書法教育,使得近幾年的傳統文化教育投入不斷增大,但缺少科學而規范的資金使用規劃,也缺少財政方面針對性地審計監督,資金使用隨意,波動較大。
從以上幾點看來,為解決學校傳統文化教育資金短缺的問題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專項資金是有其必要性的,但在專項資金管理方面存在諸多需要注意的問題。
(1)事前缺乏準確的財務預算。財務預算作為專項資金管理最為重要的一環,直接決定著項目設立的標準和規模。財務預算應由項目執行部門根據歷史教學情況和未來教學目標,對資金使用安排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和規劃,提交資金撥付部門審批立項,但作為傳統文化教育專項資金執行部門的基層中小學校對于資金使用缺乏合理的計劃,資金規模和項目開支進度安排較隨意,主觀性較大,對預算控制管理不到位,甚至存在擠占和挪用專項資金的風險,弱化了財務預算的嚴肅性和約束力。
(2)事中缺乏有力的財務監督。內控監督規范了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但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因財務部門或者審計部門缺乏應有的教育教學和傳統文化專業知識,僅能從原則性和合法合規性上進行監督審核,對開支的實際內容和形式無法做出有力的監控,難以形成有針對性的內控監督機制。
(3)事后缺乏有效的績效評估。開展專項資金績效評價,對高效利用財政資金有著重大的意義,但我國開展績效管理工作起步較晚,未形成有效的評價體系,也缺乏績效評估法律法規的政策保障,尤其是中小學,沒有完善的績效評價和應用機制,同時,傳統文化教育屬于精神文明范疇,僅能以定性評價分析為主,定量分析為輔,主觀性和隨意性較大,評估難度大。
(1)加強財務預算,確定資金使用規模和標準。首先,中小學應提高預算編制水平,學校文化發展部門結合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實踐需要,在對項目進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配合財務部門,采用“零基預算”的方式,合理預計資金使用規模和開支進度,注重項目實施的連貫性和統一性,必要時可聘請相關社會專家或第三方中介機構進行評估,提高專項資金財務預算的科學性,避免盲目開支。其次,提高專項資金預算的透明度,明確、細化資金的具體使用用途,各項開支具體到明細,增強預算編制的專業性和嚴肅性。
(2)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監管資金的使用。首先,加強完善專項資金管理的內控制度,以制度設計約束專項資金的規范化使用,確保資金安全,減少風險。其次,做好專項資金會計基礎核算,設立“傳統文化教育專項資金”明細科目,收入、支出單獨核算,為專項資金的管理提供清晰可靠、保質保量的會計信息,保證專款專用,再次,財務監督部門應“跳出財務看財務”,提高財務專業技能,適當掌握所屬教育行業的相關知識,完善學校財務監督制度,細化專項資金使用的內部控制體系,增強財務預警水平,提高抗風險能力,最后,學校應拓寬監督渠道,重視財政審計監督和社會公眾監督,按照要求公開傳統文化教育專項資金預算決算,主動接受監督,配合財政、審計部門做好專項檢查工作。
(3)完善績效評價體系,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首先,文化發展部門和財務監督部門應根據工作和管理需要,聯合制定專項資金自查評價指標和標準,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具有學校特色的績效管理制度和評價體系,優化財政資金配置。其次,以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結果指導財務管理和預算管理工作,提高預算編制的合理性,使專項資金管理工作進入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教育引領著廣大中小學生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發展傳統文化教育,是新時代應對全球化挑戰的重要戰略選擇。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革,中小學專項資金的設立更應符合時代要求和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建議在中小學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專項資金,尤其是在傳統文化特色學校,該項目的設立也對學校財務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財務人員完善專業知識結構,加強專項資金的精細化和科學化管理,學校還應重視外部審計監督和社會公眾監督,通過多方努力,提高傳統文化教育專項資金使用效益,同時,也希望有關部門盡快制定關于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專項資金管理細則,完善政策制定,使得專項資金規范化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在促進教育教學和文化傳播中的扶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