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福芹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一方面經濟發展基本面較好,發展潛力大,韌性強,回旋余地大;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特別是結構性產能過剩較為嚴重。當前,我國實體經濟企業普遍面臨經營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稅費成本高、融資成本高成為束縛發展的瓶頸,嚴重制約了企業健康發展和競爭力提升,導致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妨礙著穩增長、調結構任務的實現,也對推進供給側改革、增強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
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經濟結構,使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實現最優化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中央適時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適應我國新常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適應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以及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型的主動選擇。
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降成本”。降低實體經濟企業的成本,打出“組合拳”,減輕企業負擔,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轉型升級,給予實體經濟企業足夠的財力和發展的空間,幫助企業增強競爭力。
新形勢下,政府部門應當將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同步推進,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為企業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政府積極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在投資核準、政府扶持、參與政府投資項目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依法確定收費范圍,規范收費行為,合理降低服務收費標準。利用“互聯網+政務”等新手段改變政府服務監管模式,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這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重中之重。
優化審批流程,規范公共服務事項和涉審中介服務。重點圍繞生產經營領域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合并相同或相似管理對象、管理事項的證照資質,實行聯合審批,大幅壓減各類行政審批前置中介服務事項。
完善社會信用體系,逐步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各地政府應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對知識產權侵權假冒行為的打擊力度,降低企業維權成本。利用好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及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加強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公開和使用。
降低宏觀稅負是“十三五”時期中國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為降低實體經濟企業的顯性和隱性稅收負擔,國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以清理規范稅費為抓手,進一步清理規范涉企政府性基金和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企業稅費成本。降稅費應當在降低企業成本的“組合拳”中擔綱。清理取消對企業的不合理收費,營造公平的稅負環境,是促進實體經濟企業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擴大行政事業性收費免征范圍,清理規范涉企收費。取消減免一批政府性基金,擴大小微企業免征范圍。
規范稅收征管秩序,落實稅收優惠政策。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相比,降低稅費成本有更大的操作空間和潛力。為推進供給側改革,我國實行了更多的稅收優惠政策。如將教育費附加、水利建設基金免征范圍擴大到月銷售額不超過10萬元的繳納義務人,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提高到75%,對小微企業所得稅減半優惠放寬到年所得50萬元等。2016年5月全面營改增后,全行業年減稅額可達5000億元以上,有效降低了實體企業的結構性稅負。2018年5月1日起,對增值稅降低一般納稅人稅率為16%、10%、6%三檔,并提高工商業型小規模納稅人認定標準到年應稅銷售額500萬等的重大改革,調低增值稅稅率,大大降低了企業稅費負擔。2018年8月31日,個人所得稅法第七次修訂稿通過,個人所得稅實行新稅率和5000元免征額,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個稅法,大大降低了個人稅收負擔。
完善稅收立法,通過政府之手降低稅費成本,效率高、針對性強。我國目前的稅收法律法規中屬于法律級次的只有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和稅收征收管理法,其余稅法大多數屬于部門規章,法律級次和法律效力不高。完善稅收立法權,要切實發揮全國人大的立法權限,改變部門規章過多的現狀。
合理降低企業人工成本,以精簡“五險一金”為重心,降低企業人工成本。從2016年5月1日起,各地采取綜合措施降低企業社保繳費比例,補充資金缺口,全國各地普遍降低了失業、生育、工傷保險繳費費率。2018年國地稅合并,從2019年1月1日起,國家將五險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規范企業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企業不得超過12%。
合理控制企業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幅度,完善最低工資調整機制,健全勞動力市場體系,統籌兼顧企業承受能力和保障勞動者最低勞動報酬權益。加大對企業的職業培訓補貼力度。改善勞動條件,培養儲備高素質技術人才。加強勞動者技能培訓,大力推行“定單式”“對接式”“儲備式”技能培訓。
選擇恰當的融資方式,降低資金成本。大力發展股權融資,合理擴大債券市場規模。完善證券交易所市場股權融資功能,規范新三板發展。同時要改革完善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管理制度,合理擴大債券發行規模,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加強信用評級,規范債券發行企業信息披露行為,提高市場透明度。拓寬融資渠道,參與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企業直接融資規模,給予企業更多選擇,激發民間資本活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完善商業銀行考核體系和監管指標,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優化審貸程序,縮短審貸時間,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等。
鼓勵和引導企業內部挖潛,開展技術、管理和營銷模式創新,關注市場和競爭對手,調整戰略戰術。引導企業加強目標成本管理,對生產經營全過程和各環節耗費實施嚴格全面控制,制定降成本目標。重組生產流程,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推動“中國智造”。鼓勵實體經濟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創業,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和智慧流通、綠色制造,實現降本增效,提高效益水平。
此外,實體企業還可以大力發展電商,推進物流一體化戰略,降低物流成本等。
總之,實體經濟企業降成本,是實體經濟企業增強競爭力,加快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實體企業應當遵循“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思路,切實有效地降低實體經濟企業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