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焱松
(中國人民銀行都昌縣支行,江西 都昌 332600)
都昌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近年來,都昌農商銀行始終堅持“立足縣域、服務社區、支農支小”的市場定位,落實農業供給側改革,深耕農村金融市場,加強金融服務,不斷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對地方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作用。
至2018年3月末,農商行全縣共布設網點42個,布放自助機具ATM和CRS48臺,POS機和萬村千鄉機具共布放726臺,不動商戶銷戶POS機具55戶,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用戶共計4.25萬戶,“E百福”用戶新增6117戶,“村村通”業務覆蓋全縣24個鄉鎮259個行政村,覆蓋率100%,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50家,全縣農商銀行柜面替代率45.48%,與2017年同期比提高了9個百分點。
都昌縣屬勞務輸出大縣,勞務經濟推動了縣域經濟的繁榮,農民務工收入是家庭收入主來源,農商行充分利用網點布局的優勢,加大存款組織和理財產品宣傳力度,存款呈自然增長態勢。至2018年3月底,農商行各項存款余額879981萬元,較年初增加109542萬元,增量占全縣金融機構當年新增的3/4強;各項貸款余額33.47億元,較年初增加1.37億元,增幅4.26%,其中涉農貸款余額30.17億元,占各項貸款96.42%。信貸發放立足“支農支小”的同時,積極向新型農業經濟主體轉變,重點支持種植大戶、畜禽養殖業、特種水產養殖、林果業、蔬菜基地、藥材、油茶、工業原料林、花卉苗木、農業深加工龍頭企業。
扶貧脫貧、保障民生是“十三五”期間國家重要政治任務,都昌農商行立足使命、責任擔當,通過“產業扶貧信貸通”“生源地助學貸款”“住房按揭貸款”“財政惠農信貸通”等多模式發放民生工程貸款,減少資金獲利空間,幫助解決貧困戶就業創業、大中院校學生完成學業、進城農民及城鎮居民保障性安居、新型農業經濟主體發展等所需資金,科學定價,期限匹配。到2018年3月底,都昌農商行發放產業扶貧財政貼息貸款2134萬元,生源地助學貸款6580萬元,住房按揭貸款27678萬元,財政惠農信貸通7050萬元。
一是大量資金遷移至非信貸類資產。面對存款上升的成本壓力及資金盈利化和風險管控限制,農商行管理層按照省級聯社的管理要求和資金逐利引導渠道,借助于系統內或其他金融機構銀行間市場投融資渠道,將資資金用于“系統內特約存款”“存放同業”及購買“融資性債券”和“理財產品”嚴重,調查顯示,至2018年3月底,上述四類資產共占用都昌農商行資金達39.72億元;二是參與“銀團貸款”,信貸資金遷移區域外企業,潛在較大風險。成員行對跨地區貸款沒有直接操控權,僅對相關材料進行核查,對項目深入調查了解不夠,同時“銀團貸款”大多以土地、房產作為抵押物,而土地、房產的實際價值及變現能力地域差異較大,相關信息不對稱,缺乏發現風險、防控風險的機制,資金發放與貸款審批分離,容易造成權責糾紛和信貸風險。
至2018年3月末,都昌農商行其表內外及隱形不良余額達3.35億元,不良率高達10%。分析不良貸款增加原因如下:一是受宏觀經濟下行影響。都昌系農業大縣,工業基礎薄弱,農業投入資金需求不足、工業經濟整體下行,除新興產業,各類實體經濟步履為艱,部分企業貸款到期難以償還。二是受縣域就業環境的影響。都昌縣是勞動力輸出大縣,相當部分務工人員常年在外,歷史年度發放的小額貸款到期難以保全或及時收回,金額在1.7億元左右。三是涉及民間融資造成資金損失。前幾年都昌縣民間融資較活躍,也相繼爆發非法民間集資案,許多參與民間借貸的自然人血本無歸,其中有部分貸款資金通過間接或變象參與民間融資領域,非法集資案發后,資金鏈斷裂,借款人無力還貸,造成貸款形成不良。四是維護金融穩定、防范金融風險的責任要求,監管行為追究客觀使監管措施趨緊,已出表不良貸款被強制重新回表,歷史問題回轍。五是部分特色行業信貸市場準入可行性、審慎性、安全性考慮不夠。六是行業內部管理不到位,職業道德畸形,造成部分信貸資金形成不良。
一是地處丘陵地帶的自然位置決定都昌縣產業特色以糧、棉、油傳統作物為主,伴隨部分養殖業,農業產業集約化程度低,農業整合、開發利用價值不高,農業生產以農戶分散式作業為主,機械化耕種無法形成規模,勞動力成本較高,產業轉型升級難;二是農產品深加工新型農業經濟主體推進難。盡管近幾年國家農業利好政策的激勵和地方政府的大力引導,縣域內新成立了一批以“農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濟組織,可產業主要以果業、藥材、茶葉、蔬菜、特種養殖等基地為主,延伸糧棉油傳統型農產品深加工經營主體少,農產品市場價值提升渠道短缺,農業產業鏈嵌合度不深,前伸后延不夠,休閑與觀光農業發展不足;三是產業主體間利益聯結機制松散,“企業(公司)+基地+農戶”融合度低,真正采取股份制或合作制將農民利益與新型農業經濟主體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很少,農民受益主要靠參與生產性務工實現勞動力價格。
從都昌縣涉農金融機構目前服務于“三農”經濟的信貸產品看,對小微企業貸款主要以“抵(質)押貸款”為主,個體工商戶及農戶延趨小額信用貸款,聯保和擔保貸款方式,農村金融信貸產品仍顯單一;從貸款期限看,金融機構貸款期限確定與農業產業周期錯配,貸款期限以1年為主,基本定在3年以內,而需要有效大額信貸支持的種植、養殖特色農業產業周期普遍在5—8年;從資金定價看,未納入“財園信貸通”和“財政惠農信貸通”的涉農貸款在風險緩釋和補償機制不到位的情況下其資金定價均較高,在法定利率基礎上普遍上浮80%左右,經營主體負擔重;從風險防控和機制補償看,農村抵押保證物范圍仍然狹窄,農村兩權抵押貸款(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自2015年起政策要求試點并推廣,但在實際操作層面遇到的押品權屬劃分確認和同步風險補償機制欠缺造成政策遲遲難以落地,加上政策性農業保險標的覆蓋面小,缺少風險緩釋基金配套,商業性農業保險市場主體偏少,“信貸+擔保+保險”的組織融合模式不夠,機制完善不到位。
都昌縣地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核心區域,屬省定貧困縣,已列為省政府小康攻堅發展戰略區,各金融機構應緊扣這一利好政策和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發展要求,按照“各項貸款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標,在信貸供給上按信貸政策差異化原則主動跟進對接,創新信貸產品,加大對基礎設施、新型工業、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綠色生態、民生工程等領域資金支持,向上級行爭政策,要規模,幫助借款主體準入授信門檻,做到應貸盡貸,期限匹配,定價合理;人民銀行在貫徹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同時,充分運用好“扶貧再貸款”、“支小再貸款”信貸政策工具,解決法人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資金不足問題;監管部門在對金融機構監管評級中針對涉農貸款不良率給予一定的容忍度,落實盡職免責制度,強化正面引導,為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融資保障。
涉農金融機構尤其是農行、農商行、郵政銀行要加快基層物理網點、自助網點延伸布局,策應農業供給側改革要求,加大金融產品創新力度,豐富結算和支付產品體系,擴大支付系統覆蓋面,提高農村金融滲透率,進一步擴大“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站”和“精準扶貧工作站”的覆蓋面,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和交易成本,提高農民金融服務需求便利性和獲得感。人民銀行要發揮金融知識宣傳的牽頭及推動作用,把金融知識宣傳作為常態化工作來抓,下移重心,形勢多樣,多位對接,使金融知識家喻戶曉,增強社會主體防范風險意識,自覺維護自身權益。同時,繼續加大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推進力度,在全縣24個鄉鎮、259個行政村、17萬余戶農戶中扎實開展“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戶”創評工作,試點推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示范村”,建設,發揮示范村正向標桿效應和輻射作用。
金融支持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密切融合,運用好產業扶持基金和財政優惠政策對社會資本、金融資本的激勵放大作用,充分發揮“財園信貸通”“財政惠農信貸通”“產業扶貧信貸通”及“倒貸資金池”作用,降低企業及貸款主體融資成本,引導金融資源向農業產業傾斜,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