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麗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6)
科技創新需要資金的支持,合適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科技創新中的各種風險和不確定因素。科技金融就是促進創新的各類金融制度、政策體系及其系統安排。它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多層次的金融市場和多種融資工具,使得創新活動能夠獲得充裕的資金。最重要的是,科技金融工具的使用分擔了創新活動風險,并且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揭示市場信息。
廣義的金融工具包括所有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或節約資金的政策工具,科技金融工具按Rothwell對創新政策工具的分類可以分為供給側政策工具、需求側政策工具和環境側政策工具。環境側政策工具更多的表現為對科技活動的影響力,通過改善科技創新活動的環境因素間接影響并促進科技創新。供給側政策工具則是政府通過科技資源的投入直接擴大技術供給,從而促進科技創新。需求側政策工具主要是通過政府政策的實施減小各種不確定性,從而拉動技術創新。
目前,科技金融工具主要包括的以下幾種類型:一是科技計劃資金。這是由國家財政專項撥款集中力量、集中目標、大規模實施的系統性科技活動。二是創業風險投資。創業風險投資的形式多樣,包括天使投資、私募投資、產業基金等,推動了創新成果的快速轉化。三是科技保險和擔保。科技保險將科技研發活動作為被保對象,通過金融手段分擔創新研發過程中潛在的各種風險。同樣地,科技擔保是指通過為科技型企業的貸款、融資活動提供擔保服務的形式分擔債權人的風險,吸引資金流向創新活動。四是科技稅收和價格補貼。指政府運用財稅和價格手段引導科技創新活動的持續進行。五是科技貸款。主要指科技企業向商業銀行或政策性銀行申請信貸,以滿足企業進行創新研發所需要的資金投入,維持企業的良好運轉。六是股票、債券和產權交易。與其它企業不同,大部分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在證券市場上發行股票和債券時往往會在創業板進行融資,一些發債困難的中小企業也會捆綁在一起發行集合債,從而吸引投資。其它科技金融工具還包括金融租賃、知識產權抵押等,也對科技創新活動有重要的影響作用[1]。
第一,科技稅收。稅收是財政收入最重要的來源,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政府職能重要的政策工具。同樣地,稅收對于企業研發和創新活動也有著顯著的影響。稅收優惠屬于環境面政策工具,它是指政府利用稅收制度,以國家利益為目標,以減輕特定納稅人應履行的納稅義務來補貼納稅人。稅收優惠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創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稅收環境,可以糾正因為稅負過重而造成的低效創新,從而影響企業科技投入和研發的積極性,同時,成本的降低使得企業利潤增加,在這個價格信號的吸引下,更多資本會投向創新企業。此外,科技稅收優惠政策中有一些加速折舊的條款,使得企業在設備的更新換代和進行技術改造方面得到了提升,進一步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和區域創新能力[2]。
第二,科技貸款。科技貸款是指科技型企業、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從銀行或民間獲取信貸資金,從而進行與創新有關的科研活動。科技貸款市場中具有較高的信息不對稱性,且許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存在較大的技術風險,因此銀行提供貸款時就承擔了比其它企業更大的風險。科技貸款市場的高風險性決定了政府介入的必要性。政府干預科技貸款的方式有以下幾種:一是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如稅收優惠、貸款擔保等進行引導,降低銀行風險和成本,促使銀行為科技企業放貸;二是通過政策性銀行發放低息貸款,直接增加貸款供給量,從而降低市場上的均衡利率;三是向企業提供政府貼息等降低企業貸款成本,提高科技企業的貸款意愿;四是建立信貸擔保、評估、咨詢等機構,減少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降低貸款成本。總的來說,政府政策一方面增加了銀行的信貸供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業需求,使得市場上的貸款量增加,提高了創新活動的活躍程度,促進科技發展[3]。
第三,創業風險投資。創業風險投資是指向處于創業初始階段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并得到該企業部分股權的一種融資方式。創業風險投資的形式多樣,包括天使投資、私募投資、產業基金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投資對象都是擁有高新技術的初創企業,它們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創新研發,但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和風險。而風險投資人則是擁有較為雄厚的財力背景和豐富的管理經驗,他們被這些新技術的高回報率所吸引,能夠幫助初創企業規避部分風險[4]。政府通過政策的引導將更多的風險投資吸引到高技術產業,并設立引導基金向高風險、發展前景不明確、其它風投公司不敢輕易嘗試的科技企業提供支持。政府的干預使得許多新興領域的研發活動更加活躍,直接推動創新的持續進行,擴大技術供給,這對建設創新型國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國科技金融體制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幾個比較明顯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財政撥款主導階段,期間主要以財政專項資金撥款的形式開展科技研究;第二個階段是銀行貸款介入階段,各大國有商業銀行開始發放科技貸款,市場機制開始介入;第三個階段是資本市場介入的階段,1992年我國創業風險投資正式起步,2004年深交所創業板推出,我國證券市場開始發揮為技術創新直接融資的功能;第四個階段是全面融合階段,目前,我國政府與其他創新投入主體在創新投入方面越來越均衡,不在依靠某一單一投入方式,投入結構更加合理,資源配置持續優化,為我國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打下良好基礎。
我國一直重視對稅收優惠政策工具的應用,目前的科技稅收優惠政策涉及了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等多個稅種,一系列的科技稅收優惠政策有利的促進了我國科技創新的發展,但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首先,我國目前的稅收優惠政策還是以直接優惠為主,但也應該注重間接稅收優惠政策的制定,特別是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優惠方式對于創新的促進作用較為明顯。其次,現行的企業所得稅對產學研的支持力度較小。產學研結合可以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新產品商業化,企業所得稅優惠應對與企業合作的科研機構和高校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更好地促進技術創新轉化。
我國目前在科技貸款上的重點集中在科技型中小企業,這也是由市場特征決定的。雖然近幾年面向中小企業的銀行貸款信貸額持續增加,但是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說,得到一般性商業貸款的可能性仍然較小,這主要是由我國特有的市場環境決定的。首先,我國主要以國有銀行為主,國有企業客戶能夠帶來穩定的收益,因此對于服務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意愿并不大。雖然目前銀行業競爭加劇,但整體思維還沒能完全轉變,缺乏足夠的風控和評估能力。第二,我國缺少完善的知識產權質押制度。如果能將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質押作為主要的制度手段,那么將會推動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解決。最后,我國對于貸款利率的管控以及信用體系的不完善,使得銀行收益與風險不對等,影響銀行放貸。
2015年底,我國創業風險投資機構數已有1775家,較2014年增長了14.4%。管理的總資本量已達到6653.3億元。從數據上來看,我國已經成為創業風險投資的大國,政府引導基金的設立以及各項政策的出臺加快了資金進入風投的速度,創業風險投資的環境和制度越來越完備,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我國現階段的創業風險投資集中在企業研發后期,鐘子期和起步期的投資仍然非常缺乏,不利于初創期中小企業的發展。很多創投機構哄炒概念而不是真正關注到新興產業,造成資本的浪費與失效。因此,政府要加強行業的規范與監督,積極引導,是創業風險投資真正促進產業創新。
科技金融工具能夠有效地促進科技創新,目前我國重視對科技金融工具的運用,特別是在科技稅收、科技貸款和創業風險投資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們要深刻認識到不同工具的作用機制與原理,分析發展現狀并找出不足,從而能夠更好地發揮科技金融制度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進而促進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增強國家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