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佳樂 王 杰
(中國礦業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逐漸趨于飽和狀態,想要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并維持穩定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支持并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是關鍵的,而這也是優化我國市場經濟結構的有效市場戰略調整。在黨的“十九大”會議中,明確提出保持經濟穩定且可持續增長以成為我國開展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會議中提出的通過金融體制改革來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已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突破口,但根據我國當下金融體制的發展狀況來說,還不能提供充足的資金來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的發揮發展,而這也成為阻礙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為此,推進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優化我國市場經濟結構以成為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維持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方式。
金融體制的改革不僅影響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時還對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通過對各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研究,可以發現任何階段經濟發展的基礎都是實體經濟,如果一個國家缺乏實體經濟的發展,最終的結果也只是產業空心化,根本不能維持一個穩定且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通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及美國化解金融危機所采用的手段便可知曉金融與實體經濟存在密切的關系,美國通過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來緩解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在這里便能發現,產業結構的發展與金融有著密切關系,兩者相輔相成,在產業結構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同時也需要對金融資源全新的配置,聯動發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支撐,而金融作為資金運動的主要方式,因此也是維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并對國家經濟的穩定增長有著密切關聯。但同時,大力推動金融的發展你
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一定的損耗,從而擠壓實體經濟的發展。為此,國家需要在推動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做好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只有如此才能有效的優化市場經濟,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
金融發展過程中,造成的通貨膨脹、金融危機等都會對實體經濟的發展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從而引發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在2008年發展的金融危機,讓許多企業都面臨不同程度的破產危機,美國為了度過此次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積極的采取了通過推定科技創新與生產效率的方式來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從而緩解金融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金融體制的改革關系的諸多方面,這便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制定好金融體系的頂層設計,從而推動改革進程,替身金融運轉效率。除此之外,針對相對落后且產能過剩的產業,金融機構需要及時制止資金的投融,以促進傳統行業現代化改革;針對新興的技術企業,金融機構則需要大力扶持。在改革過程中,也要針對融資難、融資代價大等問題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并結合當下互聯網的發展,實現金融業務的創新,從而形成全新的“互聯網+金融”的服務模式。
相比于西方發達國家地區,我國金融體系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同時也因為發展時間較少等原因,我國金融機構的種類與數量都較少,而想要全面優化多層次金融機構體系,仍需要耗費較少的時間。為此,想要更好的通過金融體系結構的優化來促進實際經濟的發展,首先要做的便是加大融資的比重,以此來降低企業對金融杠桿的依賴度;其次,為了有效的控制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以及金融風險,需要將投入實體經濟的資金占比提高;結合互聯網,拓展全新的業務模式,并構建全新的“互聯網+金融”的大數據平臺,從而促進行業與金融體系的協調發展。
在推進金融體會改革的過程中,同時也要對相關金融監管的機制進行調整改革。傳統的監管模式已難以滿足時代與行業的發展需求,如多家監管的模式,極易造成責權不明的狀況發生,一旦出現監管不力等問題,很難界定責任主體。其次,我國監管體制的特殊性,具有較為明顯的政治性,而這對推動金融行業的市場化、商業化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在某種意義上也限制了金融行業的改革與創新。另外,互聯網金融以及電子商務的發展,也為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內部自律性的建設,同時也要從宏觀方面做好金融監管制度的改革。
通過對多個國家不同經濟階段的研究,我們能發現實體經濟的發展一直是經濟發展的根基,同時也是維持經濟穩定且可持續增長的重要保證,因此,想要通過金融體制的改革來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則必須要根據我國當下復雜的金融形勢來制定出有效的改革措施,從而擴大實體經濟的資金供給,改善融資難、代價大等諸多問題,為維持我國經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