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利
(沈陽廣播電視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3)
俄羅斯在地理上橫跨歐亞兩大洲,是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國家。廣闊的國土面積、多極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質結構,使其國土蘊藏了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尤其是礦產資源。轉軌之后的俄羅斯曾經歷了長期的經濟衰退歷程,然而自1999年開始俄羅斯一反衰退頹勢,經濟開始表現快速增長的發展態勢。1999—2008年俄羅斯GDP年均增長6.98%。那么,自然資源在俄羅斯這十年的經濟增長過程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呢?
俄羅斯自然資源的特征是規模大,品種多,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像俄羅斯一樣有這么大的礦產儲量和這么多的品種(從石油、天然氣、煤到幾乎全部的金屬、非金屬礦產)。此外,俄羅斯還擁有占全球22%的森林資源,國土的森林覆蓋率達69%,有全球20%的地表淡水資源和地下水。它的人均土地資源占世界第三位,僅排在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之后,它的魚類和其他海洋水產捕撈量排世界第七位。俄羅斯所有的自然資源——土地、水、礦產、生物——在經濟生活中得到大規模利用將滿足民族經濟的需求,并可維持長時間高水平的原料制品出口,在實現經濟趕超保證國家的戰略安全方面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由于俄歷史起步較晚,與自己的西方鄰國相比,社會發展處于一種相對落后的狀態。為了盡快趕超過西歐鄰國,俄羅斯奉行了經濟趕超戰略和軍事強國戰略,趕超貫穿了俄羅斯的整個發展過程。轉軌初期,俄羅斯盲目照搬西方的經濟改革模式,經濟狀況一落千丈,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的比重日益減少,國際經濟地位嚴重下降,與西方國家相比,新俄羅斯在經濟方面更是毫無優勢可言,甚至與后起的新興工業化國家也不可相提并論。經過普京8年經濟恢復性增長,俄羅斯經濟已“趕超”蘇聯解體前的最高水平。普京在總統任期接近結束時,提出了以民生和經濟為重的“普京計劃”——2020年趕上西歐國家的生活水平。
在俄羅斯實現經濟趕超和保證國家的戰略安全方面自然資源資源發揮重要作用。資源的繁榮對于俄羅斯實現經濟趕超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機遇,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以石油貿易為主體的石油經濟逐漸成了俄羅斯國民經濟的引擎和動脈。在利潤與引擎的驅動下,俄羅斯人也牢牢把握這一歷史機緣。俄羅斯經濟在普京任期內的強勢復蘇似乎標志著俄構建能源超級大國的戰略進展順利,從俄羅斯近幾年的政策動向看,無疑是把發展本國的資源產業當作一個重大的國家戰略。俄羅斯經濟增長原料化實際上是一個自然資源豐富的轉軌國家在處于經濟困境時的必然選擇。
俄羅斯經濟正在完成向創新型國民經濟模式的轉變,即步入經濟增長軌道的過渡。該模式的選擇必然在歷史形成的經濟結構和擁有的資源潛力框架內進行。2009年8月俄羅斯批準了《2030年前能源戰略》,長遠來看,要實現《2030年前能源戰略》所確定的各項指標,俄羅斯既需要理性的發展戰略,也需要具體的經濟政策和有效的制度安排。
俄羅斯豐富的油氣資源和強大的能源工業曾為俄政府“強國富民”戰略的實施提供了物質基礎,國際石油價格持續高漲曾為俄羅斯經濟擺脫困境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俄不斷深入的能源外交也曾為其國際地位的鞏固提供了政治保障.俄羅斯豐富的自然資源一方面是本國經濟的雄厚基礎,另一方面也是吸引國際合作的本錢。
俄羅斯確定能源戰略目標∶根據俄政府出臺的《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2020年俄石油出口量提高到3億噸,產量將增加到5.9億噸;天然氣出口量和產量也分別提高到3000億立方米和9000億立方米。俄今后將通過能源外交來“獲取最大的國家利益”。
俄羅斯天然氣在歐洲市場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歐洲市場上23%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
世界經濟的發展伴隨著自然資源消耗總量進一步擴大。近35年來便消耗了歷史上采出油氣總量的80%-85%。這35年來利用的其他礦產資源也增長了2~4倍,能源市場明顯呈現出全球性特征。在相當程度上,能源已經成為俄美、俄歐關系的“晴雨表”,俄羅斯依靠能源項目調劑與歐美的關系,謀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此外,亞太地區也是俄羅斯地緣政治關系的重點。亞太地區正在迅猛地發展。據世界經濟發展預測,21世紀亞太地區的國家將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不管俄羅斯愿意不愿意都將受到這個過程的影響,甚至卷入這個過程。因此,俄羅斯必須做好準備,有責任考慮到自身在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如何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同時為了提高自身防御能力,俄羅斯制訂了被世界各國關注的東部地區開發戰略,尤其是礦物原料領域的發展戰略,以便吸引大量投資。
在這個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擬定了一系列工程項目。已有的設計是“西伯利亞一太平洋”的能源建設規劃,俄羅斯石油公司總裁曾寫道:“我們認為,現階段編制的東西伯利亞自然資源開發計劃應該上升到國家規劃的層面上,按照該規劃將大力發展該地區的燃料一能源聯合體,并把它與貝一阿鐵路干線的利用結合起來”。
亞太地區的能源市場是非常有前景的,也是動態的市場,隨著時間的推移該地區的能源供應問題也會越來越復雜。目前在天然氣需求量和計劃的天然氣的開采量之間還存在著缺口,到2020-2030年這個缺口將不小于1800億立方米每年。主要的潛在進口國是日本、中國和韓國。目前,有關各方已提出了好幾個由天然氣資源過剩地區向亞太地區鋪設輸送管道的方案:中國的“中石油”公司,日本的三菱公司和愛克森公司認為應建設6000千米長的輸氣管道由土庫曼斯坦經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進入中國西部,然后再到太平洋西岸港15。還有一個路徑更短的方案,但要經過政治制度不穩定的國家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這一方案的明顯優勢是地理位置相對較近,從俄羅斯供給的天然氣可直接用管道運輸。
“天然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兩種天然氣開采和向亞太地區供氣的方案,這些方案考慮到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北部、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天然氣原料基地雄厚的前景。
總之,任何一種由俄羅斯向亞太地區國家出石油天然氣的方案都將促進俄羅斯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擴展地質勘探工作對碳氫化合物原料的貢獻,創建新的地區能源優勢。從長遠來看,向亞太地區市場出口原料也是俄羅斯一項重要的地緣政治任務。
俄羅斯在里海和中亞地區擁有關鍵的影響力,有一批在國際能源市場打拼的大型能源公司,這些都有助于俄長期借助能源優勢,在歐亞地區形成能源力量的核心。
但是,俄羅斯的礦產資源潛力究竟如何,它的出口對這片幅員廣闊地區的未來究竟會帶來什么機遇。這又是一個需要多方深入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