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煒
(天津財經大學,天津 300000)
在我國,商業銀行必須嚴格按照資產的五級分類法對其資產進行分類,并將信息公開,這樣才能更好地為開展風險預測與管理活動提供信息支持。根據中國銀監會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調查整理可知,到2017年年末,我國商業銀行中不良資產的增長速度保持著十分迅猛的趨勢,甚至已經上升到了17100億元,相對于上一個季末增加了1978億元,1.74%的不良資產率雖然與上一季末基本持平,仍處于一個相對較高的程度。在各類銀行中,不良資產的問題普遍存在。即使是規模較大、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的的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數目以及所占比例也有上升,且上升的幅度較大。這些都可以反映出我國商業銀行中關于不良貸款的嚴峻問題,其不良資產余額與不良資產率都在增加,必須引起重視。
在商業銀行從事借貸款業務的過程中,經常由于未能對借款人實行全面細致的審查,產生了對不合格借款人盲目發放貸款的行為。例如某些商業銀行不遵從規定的業務程序,在仍未對借款人信用等級進行評級,審查貸款用途的的合法性、發放貸款的安全性以及盈利性時便盲目地發放貸款。商業銀行在借貸款業務的過程中,也經常發生對與擔保人的審核不符合規定。擔保行為可以推進商業銀行所開展信貸風險管理活動,對于降低貸款風險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某些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負責人員擔保意識比較薄弱,使得一些有違規定的擔保借款行為也被通過。例如擔保人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不具備進行擔保的資格,這樣就會使得擔保合同不具有應有的法律效力;商業銀行對于擔保行為是否違背法律、是否具有有效性的相關審理核查不符合規范。
1.我國普遍存在的國有企業體制。國有企業由于其獨特的性質與地位,其安排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未能全部做到以市場需求為依據,從而承受了一定的損失。數目眾多的國有企業生產的產品結構、產品質量不符合市場的需求,必然地會造成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差,甚至出現虧空的情況,缺少資金用來償還貸款的本金與利息。最終會使得這一部分國有企業的損失轉變成商業銀行中的呆賬壞賬,本應由國有企業自行承擔虧損,然而其中最多的一部分卻轉嫁到了商業銀行之中。由于某些國有企業長期不具備充足的資本金,通過增加負債的方式,以數目眾多的貸款當做資本金,發生虧損的情況時,不能使用所有者權益進行抵消。同時由于國有企業其特殊的國有性質,承擔著一部分政府的社會職能,破產可能會對社會多方面造成影響,只能通過對商業銀行轉移風險的方式來保護國有企業。因此就導致商業銀行中不良貸款的數目不斷增多,提高了風險管理的難度。
2.社會信用體系不完善。我國的社會信用環境較差,社會信用整體狀況堪憂,這也是導致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前我國的信用制度仍存在很多漏洞,存在很多需要進行貸款但是信用狀況差、還款能力低的企業通過偽造財務信息,提供不真實的資信證明材料的方式樹立良好的資信狀況,影響商業銀行對貸款企業資質審核,間接地導致了商業銀行盲目放貸的行為。由于不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會波及到對借款方正常的審理核查活動,導致了不良貸款的生成。
3.各級政府對商業銀行借貸款業務進行行政干預。我國雖然是市場經濟,但是政府對商業銀行的業務操作進行了過多的行政干預,將商業銀行的資金作為國家財政政策的主要驅動力。作為國家控股的商業銀行,區別于其他一般的經濟實體,可以起到調節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甚至會對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產生影響。但是在政府過多的行政干預行為下,商業銀行作為一個企業的盈利功能受到影響,無法按照市場的規則進行經營活動,適應市場的需求,使得不良資產的風險不斷提高。商業銀行在最近幾年的經營過程中,所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預不斷增多,不能通過規定的借貸款業務流程進行操作,導致在商業銀行在開展借貸款業務時經濟風險不斷累積。我國社會現處在政治與經濟體制改革轉型的重要階段中,政府在目前的投資體制下,經常存在盲目投資的行為,引導市場的資金大量流入某些行業,導致某些行業過熱的現象,影響了產業結構的平衡,甚至會使商業銀行面對嚴重的系統性風險,大大增加了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
商業銀行為了控制不良資產的規模,必須加強其內部風險控制部門的職能,例如內部控制部門、內部審計部門以及監察部門等,營造出一個優良的內部風險控制環境、建立并健全各項風險控制制度、強化內部的風險研究。通過設立資產保全部門的方式,商業銀行可以將其不良貸款集中處理,這有利于加強了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專業性與獨立性。
為了減少存在的不良貸款,商業銀行一定要加快規范其業務流程。根據我國《商業銀行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商業銀行貸款,應當對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償還能力,還款方式等情況進行嚴格審查?!雹偻瑫r加強擔保人及擔保物的調查審理,避免盲目放貸的現象發生。要加快完善對于企業設立的信用等級評估制度,通過該制度就可以為針對處于不同信用等級的客戶可以提供基于風險的差額利率提供依據。貫徹“審貸分離、分級審批”的制度,使得信貸人員和審查人員之間建立彼此相互獨立、相互監督的關系,確保業務開展過程中決策科學。雙方在簽署借貸合約的過程中,絕對遵從《合同法》中要求,保證其合法性與條款的完整性。對于已經發放的貸款,商業還要對借款人的資信狀況與合同執行進度開展跟蹤考察,以免承擔意外的損失。
廣泛存在于我國多數企業之中的國有企業體制導致是不良貸款生成的重要原因,所以一定要加快并深化在產權制度方面的改革,同時也要兼顧優化商業銀行以及企業的治理結構,二者共同進行才可以為抑制不良貸款的生成提供強大的制度層面支持。為了使得商業銀行可以完全將其經營權與所有權相分離,激發其作為一個盈利性企業的主動性,必須順應現代企業發展的趨勢,確立現代企業法人制度。另外一個有效的途徑是商業銀行加快開展股份制改革的步伐,促進了其產權的主體分散開來,而不是過度集中于政府的手中,將所有權與經營權二者區別開來,抑制政府部門對商業銀行業務運行實行過多的行政干預,釋放其作為一個企業自由追求利益本能。
為了有效降低存在的不良貸款的規模與數量,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是基礎。堅持貫徹落實貸款發放前對借款方的信息資料真實性的調查、發放貸款時對量化風險與擔保物等要素進行審查和貸款發放結束后對借款人合同執行狀況與借款人資信狀況變化開展后期的監測,增強借款企業還本付息的意識與壓力。同時也可以通過新媒體進行輿論的宣傳與引導,曝光那些盡管有履行債務的能力卻不盡力履行債務的逃廢債行為,塑造一個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廣泛開展有關信用主題的教育活動,使民眾意識到不良貸款的不利影響與后果,促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
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的環境之中,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離不開市場主動調節與政府行政干預兩個因素共同協作,二者相互關聯與交織,缺一不可。政府行政干預與市場主動調節都不是完美的,具有自身獨特的不完善之處,因而必須共同協調合作、互相彌補。當市場失靈的情況發生時時,政府一定要及時采取手段開展對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問題的干預行為。要規范政府的行為,政府干預市場經濟活動必須堅持適度有效的原則,不得影響正常的市場秩序,否則會弄巧成拙,導致政府失靈的后果。隨著不停深入的市場改革,政府部門應該積極加快轉變職能,保證在進行資源配置時,是市場在起到其應有的主體作用,進行有效的市場監管與公共服務,商業銀行乃至我國經濟的發展才能獲得一個完善的環境。
注釋
①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商業銀行法》第三十五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