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雄偉
(中國聯通陜西省分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5)
混合所有制企業一般指公有制資本及各種非公有制資本共同出資參與股份設立企業組織的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模式[1]。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發展,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與實力不斷壯大,以往單一的公有制經濟模式逐漸被打破,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在近幾十年得到了快速繁榮發展,國家在戰略層面明確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陸續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措施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制資本等相互融合、交叉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2]。為了實現國有資本更加有效的參與經濟社會建設活動,提升國有企業發展活力,混合所有制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方向。
目前,國家相關部門推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示范項目包含了大型央企和部分有實力的地方國有企業,基本涵蓋了電信通訊、交通、能源、軍工等傳統國有企業比較集中的行業和重點領域;支持非公有制資本通過出資入股、股權收購置換、可轉債認購等多種方式來參與中央及地方各級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完善配套措施,保障各類資本的自由、有序進入和退出;通過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實現國有資本引入民營資本及外資等非公有制資本,優化企業股權結構,強化激勵,完善公司治理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實力,提高企業發展效率,實現各種類型資本的共贏。
我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伴隨著國家經濟社會改革開放主要經歷了從萌芽、形成、發展到深化的階段,雖然目前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發展勢頭良好,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期下面臨新的重要發展機遇,但是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在國企混合所有制發展新形勢下所顯現的一些弊端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被查處的國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經濟犯罪案件中大多涉及到國有資產重大流失現象。在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部分國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利用手中的權利職務便利和管理上的漏洞,通過企業資本投入、重組改制、股權激勵等環節,內外勾結,以刻意低估資產,隱瞞節流轉移、擠占等形式手段侵占利益,造成大量國有資產嚴重浪費以及最終流入私囊,從而造成大量國有資產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大量流失的事實。在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導致國有資產流失案例中,另一方面在于傳統國有企業政企不分運營模式,政府部門不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強行對國有企業經營活動進行行政干預,形成較大的投資失誤,從而造成企業嚴重經濟損失,形成了大量國有資產流失。
通常國有企業,尤其是大中型央企一般集中在關乎國計民生和國家戰略安全的領域和行業,對非國有資本的持股比例會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這些行業和相關領域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國有股份占據主導地位,持股比例較高處于絕對控制地位,在企業經營決策過程中對重大事項的決定、重要管理人員的任命等方面處于弱勢地位的非國有制中小股東合理的訴求被忽視,甚至基本利益無法得到保障,形成中小股東利益經常被大股東所侵犯的現象。這種情況一方面阻礙了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對國有企業傳統經營管理作風的改善與提升;另一方面不能充分發揮出非國有資本的活力和優勢,抑制了私人資本及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家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改革發展。
雖然政企分開自改革開放以來即開始實施,但實際執行效果不甚理想。國有企業主要管理人員受政府部門指派,長期以來的經營管理模式仍然深受政府部門官僚機構作風影響,機構臃腫,辦事拖沓等弊端常常出現在國有企業中,造成經營管理效率不高,自主提升改善經營管理效率的積極性不高,即便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私人資本或非國有資本,但通常較低的話語權以及國有企業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經營管理模式,其經營管理效率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制約了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影響企業競爭實力的增強,同時對引導私人資本及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負面效應。
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監管制度不夠健全,目前與完善的現代企業監督管理體系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長期以來,國有企業通常受國資委及地方政府相關機構監管,雖然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的現代化的企業組織機構,但行駛監督職能的董事會在實際企業監管過程沒有足夠發揮出其所應有的作用,主要由于其任命過程受到政府部門影響,獨立性不足;其次,董事會結構設置中獨立董事數量明顯偏少,沒有足夠的話語權,導致對企業未能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
在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對引入非國有資本的比例限制和規定應該根據不同領域和具體行業情況有著更細致的區分和對待。例如,在明顯更加充分競爭的行業和領域,對非國有資本所占比例應該有更加寬松的限定,放寬限制和企業的自主選擇權,引入多層次多類型的資本形式,盡量降低國有資本在其中所占比例,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優勢;而對于壟斷性優勢和規模效應顯著的行業和領域,強化關聯企業之間的強強聯合,在合理引入非國有資本比例的基礎上,發揮國有資本的主體領先地位優勢,有助于在廣闊的國際市場環境中獲得更強的競爭實力。因此,混合所有制企業改革過程中對企業國有資本所占比例應該在考慮均衡性的基礎上,根據行業領域、地區等情況區別對待,通過科學合理研究進行更加細致的區別設置。
對混合所有制企業組織結構進行優化和改善,建立現代化的公司組織治理結構,規范企業組織運營管理流程,降低政府部門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和過度干預,增強混合所有制企業經營管理的獨立性、自主性和透明性;完善企業組織內部高級管理人員的評價制度,制定更加合理的激勵獎懲措施,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管理人員和員工進行有力的獎賞激勵,對違規行為和人員進行嚴厲的處罰;建立有效的組織監督體系和相應的人才培訓體系。
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所需要的配套政策法律法規措施,主要包括建立更加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和有促進推動混合所有制企業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一方面更加方便各種類型資本對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參與進入和退出;另一方面,減少國有企業發展相關方面的政策限制,增強其靈活性與自主性,從而營造出更加完善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發展資本與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