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彬
(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隨著近幾年產品質量問題的層出不窮,企業社會責任又一次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企業在承擔經濟責任,為債權人、股東和員工創造經濟利潤的同時,應承擔起相應的道德責任。一方面,企業要遵從國家法律法規建設,尊重員工利益,保障產品質量;另一方面,企業應將部分資金用于社會公益項目,援助落后地區與受災地區進行物質建設,同時提高企業產品的知名度。當然,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規范不應只停留在道德層面,要構建合適的社會責任績效綜合評價體系,強化企業的監督力度,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實現社會主義高標準化的企業建設,令社會經濟實現高質量、高速度的提高。
早在十九世紀中期開始,西方的企業社會責任觀念便開始提出并逐漸得到完善,美國出臺的《反托拉斯法》和《消費者保護法》更是為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提供了法律基礎。企業發展經濟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式的競爭,還應充分重視社會起初的規則[1]。企業不應一味的剝削勞動階層,為了創造利潤而對環境資源實施破壞,令社會的貧富差距不斷拉大[2]。
對于社會所有企業,遵守法律法規是基礎要素。一直以來,創造經濟收益是社會企業的存在緣由,然而在現實中,一些企業逃稅偷稅,生產低質量配件,銷售對人體有害物質超標的產品,破壞環境資源,經營豆腐渣工程,因此對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損害。企業要遵守法律規定,依法向國家交納賦稅,合法生產、銷售,為國民生活與社會經濟建設帶來較大的貢獻,同時獲得足夠經濟收益。在這個基礎上,企業要維系良好的社會形象,積極參與公益項目,對落后地區、受自然災害的人群予以物質上的援助,擁護政府的政策,捐款支持政府慈善項目,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企業的本職是創造收益,拓展企業規模、提高業績收入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這也是對債權人、對股東、對員工負責任的表現。對于債權人,企業在運營過程中要嚴格遵從合約內容,在采用重大舉措時要詢問債權人的意見,按照合約時間歸還本金和利息。對于股東,要向股東展示真實的經營信息,力爭令股東獲得更大的投資反饋。對于員工,企業應保障員工合乎付出的薪酬回報,按時向員工發放工資,尊重員工的休假權,從而更好地為企業工作,創造更高的經濟收益。
企業應誠信經營,保障產品的質量,尤其是食品生產方面,要保證食品添加劑的達標,為消費者帶來更加便捷與完善的生活的服務,使消費者更多的了解到產品原料信息,擁有更多的知情權。
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應將環境問題重視起來,建立可循環產業結構,科學的對能力進行有效運用,將節能、減排落到實處,并進行環境保護的宣傳,維護我國的環境建設。
為了更好地管理企業,實現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可以開設績效指標管理崗位,對企業運營過程中各級績效指標進行管理,將社會責任管理體系負責到具體的工作者,從而令企業可以更好地履行義務[2]。
我國企業各行業情況具有差異,在進行具體評價時難以用統一數據進行規劃,這就需要從實際角度出發,結合各企業具體情況再進行績效評價。同時,在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要參考國情與相關政策,創建出符合國情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是鼓勵企業依法承擔社會責任,如果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在評價中得到比較高的名次,這便違背了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初衷。綜合評價體系要圍繞價值體系開展,令各企業形成良好的運營氛圍,承擔應有的責任。
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應實現科學化的管理辦法,在指標評價的設計和數據公式的處理、驗算階段都應該以科學理論為原則,以統一標準化的準則對企業進行綜合評價,評價過程應冷靜、客觀、公正,邏輯清晰嚴謹,實現高效率、高準確度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對企業進行綜合評價應該從多方面入手,全面、客觀地對企業績效進行評價,不宜以偏概全,只看到企業的優秀經營部分,而忽略了不足之處,或者通過一個點的失敗便對企業進行全盤否定,如此才能令評價指標體系更具公正性。
公正是所有評價體系的基礎,對企業社會責任業績進行評價需要保障評價的準確公正,并且評價指標的數據采集和處理不能太過復雜,指標系統的每一環節需要具體清晰,評價過程要規范統一,考慮到各企業的實際情況,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需要具有兼容性,對企業評價要進行多指標綜合評價、各對象單項評價。評價指標包括企業相對納稅金額與相對社會公益貢獻度、對債權人的資金負債率和利息基礎倍數、股東投資收益率和資本增長率、員工收入提高率、產品性價比和返修率、同行業環境資源保護程度等等,多對象全面地對企業進行評價。
構建企業社會責任績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企業的發展擁有極大的積極意義,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力度大大影響到社會經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進程,政府應加強監管力度,構建更為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提高企業責任履行的主動性,從而令社會的發展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