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學才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國稅局,北京 100176)
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推行了一系列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管服”改革更是其中更具持續性和緊迫性的部分。五年來,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放管服”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果,極大的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經濟創造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但改革與人民群眾的期待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差距依然存在,還需要繼續深化改革,創造更加開放、公平、自由的市場環境。這就需要政府繼續攻堅克難,持續改革,促進“放管服”向更深層次、更艱難領域推進。
“放管服”改革從根本上就是要轉變政府職能,是一場從觀念到體制機制的深刻革命。改革途徑多種多樣,將“放管服”改革融合到績效管理工作中,以績效理念帶動管理轉變,以管理轉變帶動改革創新,進一步提升政府管理服務水平,不失為一個可以研究適用的途徑。
“放管服”改革是什么,放管服,就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簡稱。按照十九大報告關于“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的要求,加強需求側分析,推動供給側改革。從與群眾生產生活關系最緊密的領域和事項做起,依托績效管理工作體系,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做到審批更簡、監管更強、服務更優。因此,可以分別從這三個方面探討研究如何通過績效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
簡政放權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要求各級政府在法定職責權限內行使權力,防止權力任意擴張,行政行為的主體、權限、依據和程序都要嚴格遵守法律規范,做到不越權、不濫權,充分釋放市場調節這只“無形手”的作用。“放”的核心是政府角色定位問題,是要重新界定政府、市場、社會邊界和相互關系,難點是如何補缺位、糾錯位、控越位,讓政府歸位問題,考驗的是政府定力和推動改革的能力,目的是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雖然簡政放權改革已取得重大進展,但在一些環節和領域還沒有到位,有些該放的權還沒放,有的關鍵環節還突破不夠,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取得新突破。因此,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為改革的重中之重。
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就要求政府下放行政權,減少沒有法律依據和法律授權的行政權,要理清多個部門重復管理的事項。將群眾反映最強烈、最渴望解決、最難辦的事情作為“放管服”改革突破口,按照“細化、量化、項目化、具體化”的標準,將各類具體改革事項分解為各級政府、各部門量化可考的年度績效任務,逐項制定改革標準和完成時限,并加大績效考核力度。具體可根據簡政放權的不同內容分解為“權力瘦身”專項行動、“審批提速”專項行動、“雙隨雙百”專項行動、“減證便民”專項行動等具體考核指標,并根據承擔任務量的大小和難易程度等賦予不同權重的分值。日常,考評部門按月或者按季度對各項任務進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適時進行察訪核驗,督促各責任單位按計劃將簡政放權的各項績效任務嚴格落實;年底,根據制定的行政審批制度考評標準和規則,對各項績效任務改革落實情況進行考核評價,推動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放管結合就是要求政府全面履行法定職能,實現由“嚴進寬管”到“寬進嚴管”的轉變。要依法依歸履職,該管的要管,管好,做到政府的這只“有形手”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面職能都要履行到位,做到不缺位、不失職,切實依法全面履行好法定職能。目前政府在公共管理過程中往往出現監管缺失、執法不力等問題,這就要求明確監管責任,使政府部門把更多精力放在市場監管上,不僅是“誰審批誰監管”,更要做到“誰主管誰監管”。要創新監管方式,如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信用監管、智能監管等創新舉措,其中依托政府績效管理制度,通過績效考評體系,給政府增加新的壓力和動力,樹立起正確的履職觀,使其成為監督政府切實履行職能、提升工作效能、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舉措。
以依法行政為例,面對處罰太輕,缺乏震懾力和執法效能不高的現狀,要對各種違法違規行為事后重懲,通過建立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巨額懲罰性賠償制度等,加大懲治力度,使監管更有成效。因此,結合績效考評體系,為提高各部門依法、全面履職的能動性,可將其中的行政執法效能分解為四個維度的指標:執法效率維度指標(人均辦案量)、履職能力維度指標(處罰職權履行度)、響應能力維度指標(執法響應度)和監督指導維度指標(監督指導效果),并分別賦予相應的分值權重,通過科學的計算方法對各被考評部門進行監督考核。考評部門利用日常檢查、抽查和年終考核等手段加強督促考核等,提高各部門勇于負責、敢于擔當的責任和意識,以更有效的“管”促進更大的“放”和更優的“服”。對堅決糾正不作為、亂作為,堅決克服懶政、怠政,堅決懲處失職、瀆職具有重要作用。
優化服務的目的是要求“放管服”改革“滿足顧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法治是政府管理的基礎和方式,服務則既是一種基本的政府職能又是一種管理方式,法治政府也是服務政府,政府依法履職的過程要強調對社會、對公眾的服務責任和服務意識。目前許多部門優化服務的舉措流于形式,缺乏實效,喜歡做表面文章,很難切實改善群眾需求,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感一直不強。要依托績效管理制度中的政務服務考評、公眾評價以及滿意度調查等內容,通過公眾的獲得感和評價體現“放管服”改革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提高政府的服務意識和水平,把建設服務型政府確立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繼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放管服”改革的基本目標和方向。
政務服務考評主要對政府政務服務工作進行考評,以促進政府改進工作、優化服務,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感。為增強考評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可全面整合優化審批流程,推動政務服務標準化、法治化,深入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推進網上網下融合,以數據共享推動業務協同,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甚至不跑腿的目標。考評內容具體可分為辦理審批服務事項、網上政務服務工作、政務服務管理工作等內容。考核評價方式既要完成年度任務完成情況考核也要加強日常管理情況考核。考核可通過問卷調查、信息化測試、上門訪查、電話回訪、部門自查等方式開展;服務對象滿意度調查工作可通過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主要對履職情況和管理服務情況進行評價,設置共性指標和個性指標。其中對各級政府的調查主要圍繞“改善民生”和“優化管理服務”兩方面,針對城鄉居民和企業兩類調查對象,個性化設計調查問卷;對各政府組成部門的調查主要圍繞“服務水平”和“職責履行”兩個方面,設計共性指標和個性指標相結合的差異化調查問卷,根據不同的調查內容選取服務對象進行滿意度評價。
“放管服”改革是政府自身的一場深刻變革,觸及權力、利益、體制、理念等深層次矛盾,而且此前我國已進行過多年、多輪的改革,剩下的多是難啃的“硬骨頭”,越往后越難,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面對挑戰和困難,各級政府更要迎難而上,著力破解改革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啃下改革的“硬骨頭”。為激發“放管服”改革的積極性和動力,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破解更多改革難題,績效管理過程中要通過科學的評估判斷,將改革中的難點部分和創新部分給予更高分值權重。可通過建立績效管理創新評價體系,對各部門貫徹落實“放管服”改革工作取得重大創新舉措及成果的給予評價得分,設置創新程度、效益程度、工作難度、推廣程度、創優程度五個指標等打分評價。通過該評價體系激勵各部門創新舉措和加強監管職能,利用新技術新體制等進行“放管服”改革創新。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征穩馭舟。“放管服”改革既是激發社會活力和提高群眾滿意度的重要舉措,也是政府治理思維改革的引航,各級政府要樹立大局意識,相忍為國、讓利于民,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工匠精神,抓好“放管服”改革實施,用實實在在的成果推動國家發展、增進人民福祉,確保改革順利深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