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晗 張 卓 劉 雪 許廣宇 謝瑞龍
(長春工業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由于分散的農產品生產者眾多,且供應鏈中間環節過多,使得農產品供應鏈出現了信息系統不健全,流通成本過高的現狀。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農產品供應鏈成員之間信息不對稱,信息不能到達充分共享。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起步晚,造成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信息化平臺建設緩慢,市場信息情報功能難以充分發揮。
二是農產品標準體系不夠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難以保障。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晚,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農產品標準體系,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難以檢測,加大了質量安全隱患。
三是缺乏專業化物流意識和設備落后,農產品運輸損耗大。由于物流設施水平總體不高,加之缺乏農產品衛生、安全等方面的知識儲備,使得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大量損耗。
四是核心企業發育不完全,妨礙供應鏈的整體質量安全管理。一些大規模的生產加工企業,缺乏領導力和權威性,質量統籌管理意識薄弱,致使農產品供應鏈各節點缺乏戰略配合。
五是供應鏈一體化運作方式尚未形成,缺乏完整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中產銷脫節,生產者和經營者沒有意識到彼此是經濟利益共同體,每個環節都從自身的短期利益出發,缺少對供應商的評估和考察,造成供應商良莠不齊。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其農業產業鏈的發展關乎著經濟的發展,也影響著我國農業市場的供給,而農業產業鏈的發展中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控制是重中之重,農產品質量問題出現的根源在于農戶、糧食加工企業和超市等農產品供應鏈主體的質量安全行為不規范,質量信息不共享以及質量文化價值觀的不完善。然而農產品供應鏈質量文化的建設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經過用心的栽培,所以要深入到供應鏈中各成員企業的生產經營等活動中,涵蓋供應鏈的各個方面。
作為一種新的管理理念,企業加強對供應鏈管理的認識是很有必要的。企業需要重塑的經營理念大致有以下幾種:
對于供應鏈來講,各個節點企業的相互協調與合作都離不開信任。建立一套科學的信譽評估指標體系來考察合作伙伴的可信度,能為今后的信任機制的建立打下基礎;同時創造良好的社會制度環境,也需要信任機制。
構建供應鏈中企業間的協作關系是有效實施供應鏈管理最困難的環節。由于文化的協作力量能成為組織有效性的源泉,因此,通過建立質量文化的協調機制可以改善保持供應鏈的穩定性。
有時在合作過程中,各節點企業的自身利益會與供應鏈的整體利益發生沖突,不利于加強供應鏈整體競爭優勢,所以需要企業改變績效評估方法來促進節點企業間的合作。
通過加強企業信息文化的培育來建立能有效支撐供應鏈管理的信息技術體系。實施供應鏈管理離不開信息技術,但技術并非是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主體,供應鏈管理應該是人、信息技術、管理的有機結合。
通過跨質量文化培訓,以減少質量文化沖突。并設法使供應鏈上節點企業之間相互理解和尊重對方的質量文化,創造出各種質量文化相融度較高的供應鏈質量文化。
綜上所述,農產品供應鏈質量文化的培養和構建是一個復雜而又長期的工作過程,涉及企業文化的擴散和滲透、核心企業質量文化的推廣、非核心企業對質量文化的融合。供應鏈員工的培訓以及協調供應鏈成員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這不單單需要供應鏈內部企業的通力合作,也需要社會環境和政府的配合,為解決好“三農”問題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