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雅操 陳麗麗 郝燕君
(南京郵電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6)
NGO為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的簡稱,譯為“非政府組織”,是指獨立于政府體系之外的具有一定程度公共性質并承擔一定公共職能的社會組織,其形式多樣、功能各異且涉及范圍廣泛,但均具有志愿性、自主性、公益性及互益性。我國大多數非政府組織或與政府關系密切,或受政府不同程度的管控。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提出,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任務。政府職能的轉變要求公共行政漸趨于公務放權與地方分權,而這兩者的實現均離不開NGO的發展。換言之,NGO的興起與發展是政府權力弱化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作為政府改革過程中讓渡出的部分公共事務管理權的承擔者,NGO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政府履行部分職能,推動政府職能的順利轉變。此外,NGO的靈活性使其能根據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務,且更易于整合社會資源,幫助政府解決邊緣問題,促使社會可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和政府改革的深入,政府簡政放權,將部分職能轉交給NGO。在強調NGO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其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及挑戰。
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運行機制不合理。我國NGO組織常出現因運行機制不合理、各部門制約關系不清晰而造成的效率低下及貪腐問題。
2.資金不足。資金不足問題使得部分NGO無法正常開展活動,甚至為維持生存,開展違背其宗旨甚至違法的經營活動,損害社會環境。
3.人才缺乏。我國NGO的人力資源嚴重不足,多數NGO規模小,人才匱乏,從業人員專業技能不強,難以留住人才。
4.服務質量不高。中國NGO普遍效率不高,服務質量一般,這與其在某一行政區域內具有一定的壟斷性,缺乏競爭機制不無關系。
我國許多NGO運作存在不公開、不規范現象,加之一些NGO附屬于政府或某大型企業,脫離群眾,難以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進行有效參與,因而難以獲得各界的廣泛認可,公信力不足。
社會捐助作為我國NGO財政的主要來源,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加之我國大多數NGO由政府組織創建,其自主性較小,而“草根NGO”因自身經驗較少,在運行機制、資源調配等方面尚不成熟,對主管單位的依附性較強。
由于我國NGO大多不重視組織文化的培養與宣傳,社會公眾對NGO認識不準確,認同感較低,因而無法將其社會責任感轉化為對NGO的支持行為。
我國政府尚未成立獨立機構對NGO進行監督,因制度化渠道缺乏,導致部分NGO偏離原價值目標。
1.轉變觀念,對NGO組織進行合理定位。政府必須轉變觀念,認識到NGO“不應是接受機構精簡人員和離退休人員的場所,而是承接政府部門社會職能的組織,不是政府職能轉變形式化的工具,而是公民社會最活躍的公共部門,不是在與政府爭權,而是在幫助政府治理社會”2正視NGO的作用,實現伙伴關系的構建。
2.完善法律,為NGO發展提供法律保障。政府應改變針對NGO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的現狀,明確NGO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的問責機制,規范組織行為。
3.科學規劃,引領NGO組織有序發展。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政府應科學規劃NGO的發展,進一步推動NGO與政府的責任分化,制定全面的發展目標,注重發展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能提供優質社會服務的NGO。
4.資金扶持,擴大NGO的經濟實力。增加對NGO的財政補貼,減少對NGO的稅收,擴大其經濟實力,用較少的財政資源引導較多社會資源流向政府選定的優質NGO。
1.規范運行機制,提高公信力。NGO要注重完善自身的組織結構、監督機制、財務管理機制、績效評估體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組織運行合法化、規范化、科學化,確保公共資源能夠合理、有效地被運用,提高公信力。
2.增加代表性,保持獨立性。NGO要緊密聯系其所代表群眾,增加代表性,提出真正益于被代表人群的可行建議。同時,NGO要尋求多元化資金來源,依靠自身公信力優勢籌集社會資金,盡量保持自身獨立性。
3.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隨著社會的發展,公眾需求的增加,業內對從業人員“專業化”要求的越來越高,這勢必需要從業者具備更多與其工作相關的專業知識,以此更好地解決組織內部管理混亂、項目完成水平不高等問題。
4.加大宣傳力度,培育公眾社會參與意識。NGO應加強對組織理念的宣傳,提高社會公眾對其功能及文化價值的認知及認同,進而培育公眾社會參與意識。
NGO作為公民社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存在及活動體現著一定量的社會資本,且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多方面的積極作用中國NGO的發展需要健康的秩序、專業的服務、長效的機制、公平的社會環境及良好的發展空間,在未來的中國社會中,會出下越來越多的NGO,它們和國家、市場的關系將會出現新的格局,一個由有限政府、發達市場經濟及良好公民社會所構成的現代社會指日可待。